王清选:几年风雨不寻常,和谐发展铸辉煌
- 作者:郭晓明 高春艳 邓传康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09-09-01
近年来,东明县公路局整体工作齐头并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连续取得公路建设、规费征收和养护管理“三个重大突破”,成功打造产业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行业亮点”,实现了行业综合管理水平“一个持续提高”,在菏泽全市公路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劳动竞赛活动中,五年时间四次夺得最高奖项“金质杯”,单位连续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市公路系统又好又快发展的典范,被业内人士称为“东明公路现象”。描画“东明公路现象”的人,就是刚刚获得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的东明县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清选。
创新思路 锐意发展
2004年初“突破菏泽”的号角刚刚吹响时候,王清选肩负着“率先突破”的重大使命,到东明县公路局主持全面工作。由于刚刚完成近亿元的工程量,全局上下莫不为单位的经济状况感到满足。但是通过调查研究,王清选发现了诸多问题:单位摊子大、创收渠道窄,核心竞争力差,以及债权债务不能相互冲抵、发展底气严重不足等。此时全市公路建设市场已经全部放开,每年都有的“计划内工程”福利性政策已经无情地成为历史,而不少人仍一如既往地抱着“等、靠、要、盼”的思想,如果不认真解决“发展出路”问题,东明公路局将很快陷入“坐吃山空”的难堪境地。
面对公路发展的大局及“突破菏泽”的历史要求,东明县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清选清醒地认识到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工作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决心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统一思想,通过加快发展来破解发展难题,以处处领先、步步超前的思想和胆略,不遗余力地谋求东明公路事业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
利用冬春之交的一个多月时间,王清选带领全体员工隆重开展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大讨论,将“发展”是第一要务,“突破”是历史要求,“和谐”是发展基调,“创新”是发展动力等新的理念深深地植入每个人的脑海,提出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等催人警醒、向上的口号。
按照抢抓机遇、负重奋进、快速突破、和谐发展的要求,王清选提出了“一个加强,两个提高,三个突破,四个确保”的工作构想,即全面加强行业综合管理,提高和谐发展能力;全面提高交通保障能力和行业文明程度,打造和谐公路品牌;抓好工程创收、规费增加和产业扩张“三个突破”,壮大发展实力;努力实现“四个确保”奋斗目标,即确保整体工作水平始终保持全市公路系统先进行列,确保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确保全员工资及综合性待遇稳中有升,确保团结、和谐、稳定的工作局面。党委一班人不断用科学的工作思路和催人奋进的发展目标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每个领导每年不少于一个月时间深入基层现场办公、每个领导帮扶一名困难职工、每个领导每年提交一篇前瞻性、针对性的调研报告、每个领导解决一个群众关心的全局性问题”,成为一项固定的工作制度。人心齐了,信心足了,决心大了,东明公路局的发展开始迈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转眼又见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创新管理 激发活力 一个单位工作水平的高低实际就是管理水平的高低,一成不变的管理不会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王清选和其他班子成员注重在全盘工作的摆布、职责的划分和资金的控制上做好文章,研究制定了涵盖公路“三个文明”建设全部内容的《东明公路局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和《东明公路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两项基本工作制度,以两个“基本办法”为轴心,逐步建立完善了30项管理制度,形成了切合实际、方便操作、运转高效、配套成龙的管理制度体系,做到责任、权力、义务相统一,监督、制约、激励相结合,定性、定量、定位相辅承。在工作考核上,对全体中层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为期一年的聘任制,优秀奖励,落后诫免,末位淘汰;在利益分配方面绩效挂钩,拉大档次,多劳多得;在资金管理方面,创造性地引入阳光政策、民主管理和司法监督,主动邀请县检察院反贪局人员参与本局经济监督,选举职工代表参与日常资金管理,成立了纪检书记任组长、反贪局人员任副职、审计人员和职工代表共同参与的计划、理财监督管理小组,一切工作开支都要做到事前审批、过程监督、审验把关,所有的施工项目都必须实行合同管理、预算把关、核算控制、决算公示,从而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链条式管理机制。
新的管理制度刚执行的时候,许多人不习惯,发牢骚,认为“脚大鞋小,没法走路”,但通过精心的管理运作,2004年来员接待和小车管理两项开支就节约资金达10万元,仅通过规范合同管理就节约工程资金200余万元,人们的怨气变成了服气,抵触变成了自觉,管理出水平、出效益、出业绩的论点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东明县公路局工程公司(东明恒通路桥公司)每年都要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复审。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启发,王清选尝试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维方式加强和改进单位各项管理工作,引导大家形成了“大质量管理”新概念,按照“巩固加强、完善提高、工作创新,持续改进”总体要求,通过签订责任状、目标管理责任书等方式,实行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六个一票否决”,促使各项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落实到公路生产、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成功建立了操作性强、覆盖面广、完全切合公路实际、动态发展的“岗位职责管理体系”。为确保“体系”的实用性、针对性,每年都组织精干人员对本局工作考核体系、资金监管体系进行系统评估,通过不断完善、持续改进,有力规范了全体人员的工作行为,促进了良好职业习惯和良好管理风格的养成,行业综合管理水平全面快速提升。2004—2008年,东明县公路局在全市公路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年度综合评比中,几乎每年都能收获15项单项工作中的绝大部分奖项,甚至实现全面工作“满堂红”。
创新措施 超常运作
工程建设、公路养护、路政管理,是公路部门中心业务。面对发展突破与紧张的资金形势之间的矛盾,王清选同志和党委一班人决定以拓宽创收渠道为基本目标,将“公路产业开发”并入中心任务,坚持高点起位,超常运作,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作风,紧锣密鼓地狠抓落实,浓墨重彩做好了“四篇文章”。
工程建设。认真推行工程建设领导责任制、工程质量项目经理终身负责制和责任关联制,狠抓工程业绩考核,落实分级奖惩,规定每个施工项目必须做到四个必须,即工程质量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优良品率85%以上,干线施工项目必须创全优工程;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建设工期;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二次预算确定的效益指标。2005、2006年,东明县公路局连续承建了丰东公路东明段和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南接线两条一级公路建设任务,为抢抓“突破菏泽”机遇,菏泽市委、市政府要求两个项目必须做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工程任务之艰巨在东明乃至菏泽公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而近亿元的工程量只能陆续到位少量资金。面对重重困难,王清选决心带领全体员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
首先利用冬春“价格淡季”日夜不停地储备物料;利用单位闲置土地大搞房地产开发,用盈余资金用于工程建设;组织技术人员大搞科技攻关,采用“老油路废弃物料冷再生”技术,破解了筑路材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难题;大胆租赁大型现代筑路机械,科学配伍、联合施工,施工效率终于达到了管理期望;采取倒排工期、交叉施工、流水作业、夜以继日等方式,争分夺秒抢夺工期。
为了工程,王清选和每个施工人员都变成了“拚命三郎”,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以上,他经常喊哑了嗓子,因过度劳累变得脸色腊黄。终于,经过东明公路人奋力拼搏,连续两年吃下两顿“夹生饭”,以铁的作风、铁的管理、铁的精神,为东明县公路局赢得了“筑路铁军”的称号,成功创造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施工奇迹,两条道路均被评定为省级全优工程。
通过几年来的建设,东明县“两纵两横”干线路网结构得到全面加固和优化,干线公路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显现,因为交通不便、很多人曾把东明称为山东省“盲肠”的说法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成为当地公路交通现状的真实写照。除菏泽市区外,东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无论总里程还是所占比重均列其他各县之首,提前3年实现了山东交通《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出的2010年前干线公路建设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
公路养护。在王清选的领导下,东明县公路局打出了“东明公路365天养护不放松”的口号,在改善一线养路员工待遇的基础上,引导养护员工更新养护理念,做到每日护管、全天候保洁,长年保证路基稳固、路面平整、行车顺适,推动养护管理方式实现了由突击养护到全天候养护、由被动养护到预防性养护、由经验性养护到科学性养护“三个转变”。按照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要求,针对性地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在近百公里里程内大量增设了浆砌护坡、泄水槽等排水设施,解决了水毁隐患; 在过村镇路段建成了3万多米的排水沟,做到路宅分家;在东明集、刘楼等主要乡镇街道增设了6公里的水泥隔离墩,实行了人车分离;采用沥青同步碎石新工艺处治106国道路面病害,有效防治沥青路面开缝渗水,提高路面摩擦系数,保持路面平整度和行车全舒适度,大大延长干线公路使用寿命。
为从源头上治理过村镇路段治理难题,王清选反复找公路沿线各乡镇领导做工作,达成了街道保洁协议,由当地政府提供50%的养护资金,保证必要的工作环境,由公路局安排专人负责街道保洁,保证安全畅通,乡镇主要街道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治;将106国道绕东明城区段7km、丰东公路采油六厂至东明城区段6km,建成了花木结合、乔灌搭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公路绿化、美化风景带,形成了“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美景。
路政管理工作。在加大宣传广度、巡查密度和执法力度的同时,东明县公路局开通了“96660”路政热线电话,落实路政案件举报有奖制度,并与县交警队事故科紧密结合,构建了完备的路政事案举报网络和路政案件联动报警处理机制;抓住干线公路新建或升级改建的有利时机,由政府牵头完成公路用地确权,为公路部门划定了明晰的产权范围,为路政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打下了基础;坚持与公安、交警、城建执法、工商等职能部门和沿线乡镇联合进行路域环境治理,违章建筑、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成功将106国道三春集大街和丰东路采油六厂大街集贸市场迁离了交通要道。
产业开发。第三产业开发是公路事业健康、有益、必要的补充,也是拓宽创收渠道、壮大发展实力、稳定职工队伍、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渠道。
到任东明县公路局后,王清选将大搞产业开发作为工作开展、事业发展的稳定器、助推器,作为单位走出困境、出奇制胜的法宝。2004年,王清选和领导班子成员通过论证和积极发动,通过职工集资入股方式筹措资金800余万元,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成立了股份制筑路机械租赁公司;利用公路地缘优势,与山东省路油公司强强联合,建成106国道东明公路加油站;利用东兰线袁旗营收费站深水井资源,建成了公路饮用水厂。三个项目当年建成当年收益,当年职工人均创收超过万元。
2006年,东明县公路局又通过职工集资、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联合办厂等多种渠道,投资560万元,建成了1.4万吨重交道路沥青储运站,预计每年创收不少于800万元;投资200万元,在丰东一级公路近城区段新建了公路加油站。总面积22000㎡的老沥青厂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标准高,资产增值快,仅临街一层门面房使用权拍卖一项,就吸引社会资金达450余万元,有效盘活了闲置资产,为公路养护等中心工作的高标准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至2006年底,得到事实在在实惠的职工年人均增加工资外收入超过1.5万元,全体公路人开始品尝到大搞产业开发的丰收喜悦。
而此时的王清选却深深地陷入本局公路产业开发决策水平不高、开发力度不够、筹资难度加大、沥青储运站等项目错过最佳建站时机、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招商引资政策等深深的遗憾之中。他开始着手对产业开发工作思路重新定位调整,决心在开发理念上实现“三个重大转变”:一是从立足公路“十大市场”搞项目,向开拓社会市场、涉足新型化工和电子行业搞项目的重大转变;二是从职工自筹资金、自建项目,向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政策、实现合作共赢的根本性转变;三是从项目小型化、滚动式发展向快上项目、上大项目、超常规发展的重大转变。
随着开发理念的更新,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王清选带领一帮工作人员主动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经济发达地区了解信息、考察项目,主动与政府职能部门密切接触,以快速突破、只争朝夕的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攻关、抓落实,采取公路局控股、联合办厂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8500万元,上马了1亿块粉煤灰标准砖厂、6万吨粗苯精制、1000吨软磁电子等三个经过严格考察论证、投资风险小、回报率高、国家鼓励发展的股份制项目。
同时,在产业开发工作中,王清选注意处理好股东与集体、收益与积累、短期与长期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并先后安置近百名职工亲属上岗就业,确保职工队伍收入稳定、人心稳定,单位资金积累不断增加。
至2008年底,东明县公路局股份制产业项目达到8个,规模以上企业5个,投资规模过亿元,干部职工人均增加收入超过2万元,先后安置70多名职工子女和亲属就业,为适应燃油费税改革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成功开创了保障公路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天地。
创新“品牌” 构建“和谐”
几年来,王清选坚持将创建“和谐畅通•东明公路”行业品牌作为公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最佳载体,坚持以科学管理保障和谐,以完善机制推动和谐,以文明创建提升和谐,在工程工作中大力开展“优质廉政工程”创建活动,在公路养护工作中大搞GBM工程(公路标准化、美化工程)和文明示范样板路建设,在路政服务大厅等窗口部门开展“在岗1分钟、规范60秒”的“零缺陷服务”,局机关和基层站点全部建成了花园式单位。 2006年,组织全县公路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本单位养路工王青云同志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拚搏进取、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并把他的事迹成功推向社会,中央电视台等19家国家媒体对王青云进行集中报道,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为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公路行业文化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后,王清选同志根据上级赴川参加抗震救灾的指示,火速组建了48人的公路抢险突击队,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全体抢险突击队员面对余震不断、山体滑坡、阴雨潮湿、蚊虫叮咬等重重困难,经历了生与死的重大考验,在3个多月时间里,先后投入机械台班2200个,开挖土石方35000立方,连续抢通、保通灾区道路50公里,紧急拓宽改造山区道路9公里,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作风,打出了“山东交通、菏泽公路”的金字招牌,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被山东省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抗震救灾英雄集体”,集体荣立三等功。
王清选将优化当地经济发展环境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和义务,始终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与地方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凡东明县委、政府交办的重大事项,均不惜代价无条件服从、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先后拿出近10万元资金,无偿支援东明城关镇吴庄村等三个村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证了两个行政村村委会建设、改厕、改灶、农村图书室等工作顺利实施。在支援东明城市建设方面,在县里没有或极少投资的情况下,用三年时间完成城区8条主要街道拓宽、延伸和升级改造,彻底解决了城区东西南北出入口不畅的难题,大大提高了东明城市品位,优化了经济运行和招商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