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海:义薄云天的民营企业家
- 作者:卢戎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10-06-25
新世纪十年-山东建功立业领军人物风采之二
引子
2009年9月的一天,共和国总理温家宝,向远在山东寿光的李学海发来了大红请柬,特邀这位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参加建国60周年国宴招待会。
李学海手捧着请柬,激动溢满心间。
从2角钱开始到身家过亿,李学海的经商之路几度沉浮,颇具传奇色彩,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义薄云天、侠肝义胆在这位民营企业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几十年间,李学海就营救了100余人,而他自己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少年愁滋味
李学海从小吃了很多的苦。从记事起,家里就没有房子,一家六口人挤在一间租来的小西屋里,母亲没有工作,李学海和一个妹妹、两个弟弟都没成年,靠父亲一个人干活养家,日子过得很艰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学海懂事早,从小就知道帮父母干活,从不和弟妹发生一点争执。他看到父亲一个人挑着这副重担,弟妹饿得皮包骨头,觉得作为长子应该早一点站出来,和父亲一起干活养家。
15岁那年,李学海磨通了母亲,上船了。因为年纪小,只能打零工,月底拿到的钱自然也少得可怜。这样才干了几个月,意外就发生了。李学海所在的小船撞上了大船,猛烈的撞击将他狠狠地甩在了甲板上,他被当场磕掉了一颗门牙,满嘴是血,还摔成了轻微脑震荡。
李学海只得回家,母亲也无论如何都不让儿子再上船了。
1971年3月27日,李学海一家回到老家安丘辉渠镇牟家河村。
1973年4月,18岁的李学海踏上了北上打工之路,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几件旧衣服就是他的全部行囊,他踌躇满志,好像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出去打工至少能吃上口饭吧,他这么想。
李学海到了吉林省交河县,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待遇是管饭,没有工资。
四年的光阴在东北的大山里匆匆滑过。他穿梭于交河县林场,冒着刺骨的严寒,踩着没膝的大雪,运木材,烧木炭。
每当深夜来临,李学海就会想家,母亲也经常会到他的梦中来。
思念已经把李学海折磨得几近崩溃,他再也无法忍受思乡之苦。
归心似箭的李学海踏上了返乡的路。
他从林场步行一天到达交河县叫天岗镇的一个小火车站。可是当时身无分文,几千公里,总不能走回家吧。
天无绝人之路,李学海正发愁呢,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5分钱硬币,他如获至宝,立即捡起它,买了一张站台票,扒上了回家的火车。
李学海虽然回来了,但却不敢出来见人,一方面队里会把他当作是逃亡的盲流歧视他,还不会分给他粮食,另一方面,出去混了四年,没有挣到一分钱,还混得这么惨,他怕遭到村里人的嘲笑。
白天李学海就在粮囤里卧着,晚上再回家睡觉。这么过了十几天,他终于按捺不住了,对母亲说想去羊口找活干。母亲开始翻箱倒柜地找东西,想给他换点盘缠。
这时外面突然传来货郎摇着拨浪鼓叫卖的声音,母亲爬到炕头上,从簸箩里划拉一把碎布头、棉花头,急急地跑出门去。好心的货郎给了母亲两毛钱。李学海带着这两毛钱又踏上了征程。
李学海辗转来到了羊口,没找到工作,学海天一亮就去海边捕鱼,拿到集市上卖了换粮食吃。
2个月后,李学海有了一点积蓄,于是花了3.5元租了间小土房,算是有了自己的窝。
李学海吃的饭就更艰苦了。他每天都只能吃一种自制的“三色汤”。所谓“三色”,即面糊是白色的,漂着一点黄色的油花,再加上一层黑色的草灰。他舀一勺面在锅里和成糊,放上盐和一点油,因为连个锅盖都不舍得买,做饭时草烧着后草灰到处飘,落在锅里黑乎乎的一层,李学海都不舍得把它撇掉,因为怕把仅有的一点油也撇掉了,草灰吃在嘴里咯吱吱响,饭吃完了,嘴巴也成了黑的。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一年后,羊口成立了搬运公司,李学海经人介绍到搬运公司上班,成了一名装卸工人。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扛起一个盐包,刚走了几步,脚下一绊,不小心踩到了一个洼地,由于扛着沉重的货物,身体很容易失重,于是连人带货翻倒在地上,当盐包压过来的一瞬间,他感到脚踝一阵剧痛,一动也不能动了。
去医院拍片显示,从脚踝往上,腿骨被崴劈了9.5厘米。
兜里的钱屈指可数,勉强刚够吃饭的,哪还有钱治病,李学海被人默默地送回家中。
那时,李学海除了拖着伤腿,匍匐在地上给自己做2顿面糊,剩下的时间就躺在墙角落的草堆里,看着日出日落,朝阳变成夕阳,安静地养伤。就这样,在没有任何治疗的情况下,李学海用顽强的意志力和伤病做着抗争。
最终,病魔熬不过他,还是悄悄地隐退了。几个月后,他的脚伤奇迹般地痊愈了。
李学海可以和健康人一样下地活动了,但却留下了不可逆转的后遗症,伤过的脚踝比原来的粗壮了许多,骨折肿胀后终究没有复原得很好,这给以后患风湿性关节炎埋下了病根。
艰难创业路
1979年,命运之神向李学海全家伸出了友好之手。
这一年的冬天,李学海的父亲落实了政策,平反回到了寿光,并被重新安排了工作。
1980年,26岁的李学海结婚了。不久,他就在羊口商业公司找到了一份跑业务的工作。
1984年,李学海在银行贷款3万元,成立了“寿光市羊口镇联购分销公司”。 主要搞副食品、烟酒、糖果的批发。
那时候,“万元户”是有钱人的别称。1988年,李学海就挣到了近8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有钱人。
1990年,安丘老家听说李学海发了,特意派人来找他,安丘第二食品厂倒闭了,希望他能回去承包。李学海考察了一下,当即拍板答应了下来。
一接手,李学海就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维修设备,打算加工水果罐头。不巧的是,那一年,南方的水果大丰收,大量广东的橘子涌入潍坊,新鲜水果便宜得惊人,谁还想买水果罐头。
1992年春天,厂里生产的罐头大批积压,公司彻底陷入了困境,不久,资不抵债,食品厂宣告破产。
仅仅2年时间,李学海不但投入的资金全部打了水漂,还背上了上百万元的外债。
他也由一个“富翁”变成了一个“债主”。
看着空荡荡的食品厂大院,李学海欲哭无泪。他一直在院子里坐到了太阳落山,最终沉淀出一个想法:重拾信心,回到羊口发展,那儿是他发迹的地方。
机遇再次垂青有准备的人。
羊口党委听说李学海回来了,就登门来找他。
原来,几年来,小清河沿岸绵延40华里的芦苇场,成了羊口镇政府的一块心病。镇政府每年都要投资近30万元,派三、四十个人管理。以前,镇政府每年把芦苇划成片分配给企业,让企业去收割。从1992年开始,镇里的企业说什么也不肯接收了,眼看着到了收割的季节,镇领导急得团团转。
镇领导希望李学海能接管小清河两岸的芦苇,条件很宽松,每年只需上交7000元资源税,其它费用一概不收。
李学海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决定干。
1992年冬,到了收割的季节,李学海提前跑到青州、安丘等地招来几百名工人来收割,决定大干一场。
然而,最美好的事情往往也是最困难的。
这些农民兄弟,收割麦子都是好样的,可是他们从来没有割过芦苇,芦苇长在水里,他们怕水、怕泥,再加上冬天河水冷得刺骨,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下水收割,集体辞工回乡了。
这一来可坑苦了李学海,眼看着芦苇烂在地里。一场大雪过后,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李学海的创业梦再次破碎了。
本来就欠了一堆债的李学海,这次雪上加霜,又赔上了3万元。
1993年一开春,李学海就着手考察市场,他要搞清楚哪儿的人擅长收割,销路在哪。
他考察了不少地方,终于打听到广饶县的苇席远近闻名,广饶当地也盛产芦苇,但是因为编苇席需求量大,每年都要从外地购进大批量原材料。李学海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由李学海雇船,广饶的农民负责收割。因没钱付工资,就以苇草抵劳务费,按照工人的劳动量,五五分成,一半上交,一半运回家编苇席,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当年,李学海就组织了西刘桥乡、大码头乡的3000余人来收割芦苇。收割结束,李学海合计了一下,刨去各项费用,当年就盈利了二十多万。
从此,李学海管理芦苇越来越得心应手。几年后,就还上了所有外债。
2000年1月,镇政府针对40华里芦苇和沿海大面积滩涂正式对外招标承包。
李学海从那时起,事业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当年,经过招标,李学海除了承包了一小块芦苇外,还大胆地承包了68000亩沿海滩涂,其中1万亩对虾养殖场,5000亩蟹场,2万亩沙蚕、鱼饵养殖场,其余的作为贝类养殖。
2001年秋天,李学海成立了“寿光市北海养殖有限公司”。
之后,公司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最终发展为“山东义海集团”,并衍生了“义海滩涂开发养殖公司”、“义海集团盐化公司”、“义海工程公司”。
人们好奇 “义海”这个名字的来历 ,李学海笑着说,寿光人杰地灵讲义气,不管做生意还是做人都要以“义”字当头,我的名字有个“海”字,生意也在海上,和海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起名叫“义海”。
金钱与生命
李学海是个成功人士,大家都这么认为。
李学海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十几年来,他挽救了146条生命和帮助了无数有困难的人,这才是让他感到最欣慰的和最有价值的。
1997年2月,中国水电部十三局,负责实施寿光小清河改造工程,施工民工宿舍搭建在小清河北岸的沙滩上。
3月17日,狂风大作,天空中下起了立春以来的第一场雨。
凭经验,李学海看到了一些风暴前的征兆,遂决定调出三条船,将民工们从小清河北岸转移到南岸,可民工们知风暴的厉害,谁也不愿意离开。
李学海怕出意外,当晚没敢回家,住在了船上,随时关注风暴的动静。
凌晨2点多,最让李学海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朦胧中,他突然听到有人喊救命,那喊声带着哭腔,撕心裂肺地被狂风扬向了夜空。
李学海边打电话向羊口镇政府和小清河指挥部汇报,边迅速准备营救方案。
事不宜迟,李学海迅速发动船上20马力的外挂发动机,由于风太大,手摇发动机倒转,摇把子正好打在他的手背上,李学海的手背被打得鲜血直流,他来不及给自己止血,咬着牙使出全身力气,机器发动起来了!
李学海和同伴把船头抵在河岸上,以阻止船身的强烈晃动。
他一边抡着手电筒,一边朝岸上呼喊,指挥他们上船撤离。可是岸边的民工谁也不敢行动,因为他们知道白天挖的6个深坑,如今虽然都不见了,可就在周围,一旦掉下去,肯定就没命了。
李学海脱掉厚厚的棉衣,不顾自己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跳进刺骨的水中,拿起一根杆子试着水的深浅,慢慢向民工们靠近。
半个小时后,离他最近的12个人在他的带领下顺利地爬上了船。潮水以飞快的速度在不断地上涨着,李学海心急如焚,如果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够在潮水大涨以前把人全部救出呢?于是他要求刚才被救上来的12个人,重回水中救人,每2人1组,他给每组发了一根竹竿作为辅助,并让他们拉着手,下水去引导人们上船。
4个小时过去了,李学海和民工们一起,与风暴潮做着生死的较量,最终,他们赢得了胜利,69名民工全部得到转移。
民工们联名写信要求上级领导表彰自己的救命恩人。
1997年3月25日,指挥部决定拨款2000元,奖励英勇救人的壮士李学海。李学海则毫不犹豫地把钱捐给了小清河治理工程。
在李学海的人生历程中,他的生命好像与救人一直紧密地连在一起。
1997年9月30日,李学海收到了2面锦旗,自然又是感谢他见义勇为,舍身救人。
原来,10天前的傍晚,李学海劳动了一天正准备回家,驾船行驶在小清河上,忽听有人呼救。李学海直起身,只见河心一条对槽运草船正在歪斜着下沉,倾斜度已经到了70多度,苇草一大半沉入水中,情况非常危险。
凭经验,李学海一眼就判断船是漏水了。他想把自己的船靠近小船,把遇险人先转移过来,可是由于水流太急,船根本无法靠近,民工们也不敢下船。
此时,运草船上的发动机被水淹得熄了火,船体以飞快的速度下沉。李学海一看事情不妙,立即改变了主意,他慢慢地靠近木船,加足马力,用自己的船顶着木船行驶,赶在船下沉之前,把它逼到了北岸搁浅。船上民工和船工共33名被一一接到了李学海的船上。
槽船船主王明光上岸后立即掏出3000元钱,以表达感激之情。
李学海摆摆手说:“别客气,我救人从来都不是冲着钱。”
如果是冲着钱,李学海是决不会出现在下面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中的。
2003年10月11日,据气象预报显示,潍坊市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沿海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并伴有大风,东北风风力达8~9级,阵风10级。
下午三点,李学海参加了仰口镇党委组织召开的防汛会议,立即查看大坝,虽然风浪很大,但是防范措施都挺到位,防潮大堤稳固耸立,十几年来从未出现过问题。
虽然这样,李学海仍然不放心。当地有个谚语:“十月五逢九月九,神仙不敢海边走。”李学海的心里七上八下的,他担心这个民谚在今天真的灵验了,可怕的风暴潮真的就要来了。
李学海不敢掉以轻心。
晚九点,海水就开始以迅猛的速度上涨。
大意是农历十月初五和九月初九,必有大潮。
晚九点,海水就开始以迅猛的速度上涨。零点,大堤决口了,虾场被淹,四十多名虾场和修坝民工被困!
险情就是命令。李学海第一时间打电话向羊口镇领导汇报了情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
一场人与灾害的搏斗拉开了帷幕。
海风呼啸,惊涛拍岸。现在要下海救人是不现实的。大家把希望寄托在驻军部队那儿,可是驻军部队在潍坊,冲锋舟要从临朐运来,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赶到。
寿光市各部门接到通知后紧急组织道口镇27个村的600多名干部群众赶赴现场参与抢险,冒雨搬运沙石抢修大堤。
早上5点多,天气预报提示:8点左右海水还会继续上涨。
岸上的人都很清楚,要是在潮水大涨以前,冲锋舟再不到,受困的群众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可怕的是,海潮没有等到8点,而是提前上涨了!
6点钟,潮水就开始上涨,水位迅速飙升,李学海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这是四十多条人命啊!不能再等了!
还没等市领导表态,李学海已经脱掉厚厚的衣服,穿着短裤,带领自己公司的员工张增水、崔冠学下了水。
他们凭借着竹竿探着路,平衡着身体,艰难地前行,这几天寒流来袭,又赶上下雨,李学海的风湿性关节炎又犯了,在跳下海的一瞬间,他突然感到膝盖刺骨地疼痛,他反复告诫自己:可一定要挺住啊!绝不能倒下。四十多条人命还指着我呢!
生死一步之遥。李学海他们三个人摸索着前行, 5000米的水路,他们顶着狂风巨浪竟然走了两个多小时。
这一趟他们找到了25人。为了能够在潮水中站住脚,他把25人组织起来,手拉着手,一道人墙刹时伫立在汹涌的波涛中。当大家转身离开后不久,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
从水中刚一上岸,李学海就一头扎在泥浆里,一动也不想动,他的腿剧烈的酸疼已经让他寸步难行了。
当听说还有十几个人被困,李学海又艰难地爬了起来。
此时已近8时,驻潍某部官兵带着两艘冲锋舟赶到了。李学海只带了一名懂驾驶的战士爬上了冲锋舟,转眼就离开了。
被困人员被送回,李学海再次上岸的时候,饥饿、寒冷、疼痛、疲惫已经把他折磨得近乎要晕倒。
当听说还有6名民工没有得救,李学海竟猛地站了起来,踉踉跄跄地向冲锋舟走去。
灾难中救人的紧迫心情和舍生忘死的大义大勇支撑着李学海挑战着自己的生理极限。
当冲锋舟载着最后得救的6个民工回到岸边的时候,人群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46名民工全部得救了,李学海却一下子晕倒了。
寿光市政府表彰救人英雄,给李学海记了三等功,并且奖励给他一万元人民币。李学海把其中的五千元捐给了羊口幼儿园,另外五千捐给了羊口敬老院。
也是因为这次营救,李学海无暇顾及自己的一万亩虾场,导致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大爱总无言
人人都知道李学海是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不仅如此,实际上他还是个扶危济困的楷模。
2009山东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授予李学海的颁奖词是:见义勇为,是他的习惯;致富思源,是他的情操;扶危济困,是他的品格。仁者情怀,大爱无边。
多年来,扶危济困早已成为李学海的一种道德自觉和行为习惯。
1993年春天,一个不知名的姑娘来到李学海办公室,未开口就扑通一声跪下了,重重地给李学海磕了三个头。
李学海云里雾里,有点不知所措。随着姑娘动情地诉说,李学海这才记了起来。
1992年麦收过后。
一天傍晚,李学海开着崭新的丰田面包车回老家安丘办事,经过安丘市甘泉岭,在上坡时,突然发现路中心停着一辆吉普车,一辆自行车被压在下面,路边躺着一个女青年,浑身是血,李学海下来试了一下还有气。
“大爷,沟里还有个人。”当李学海把姑娘抱到车后座的时候,姑娘突然说了一句话。
他借着暮色仔细查找,发现果然在2米外的沟里血泊中还躺着一个人,李学海立刻下到沟里把男青年扛上车,然后快速把他们送到安丘人民医院,这时男青年却已经死了。
医生让交5000元押金办住院,李学海浑身掏遍了只有540元,于是他找到了在医院当大夫的朋友陈汉文作担保,让伤者先住上院,然后去交警大队报案。等交代好了这一切,天就亮了。
李学海回到家,浑身是血。因为面包车拉过血淋淋的死人,司机害怕,说什么也不敢开。李学海只好把它卖了,可买主一打听谁都不愿买。无奈,李学海忍痛将18万元买的丰田面包车,作为废车以3.8万元卖给了拆车厂。
后来说起这事,李学海却不无惋惜地说:“损失点倒没啥,可惜那个男的没救活。要是早点送医院,也许还有救。”
2005年,羊口镇弱势群体救助基金会成立,李学海不仅带头捐了6万元,还呼吁其他有能力的企业家参与,一天就募集到善款78万元。此后李学海每年都给这个基金会捐款6万至10万元。
在寿光市成立慈善总会之际,李学海又主动捐出了5万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处于创业初期的李学海,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月资助给羊口镇的8名残疾人100块钱。
2002年,李学海的企业刚刚有点起色,他就积极联系潍坊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资助4名贫困大学生上大学,四年里共资助他们9万多元。
李学海听说羊口镇有800多名下岗职工、残疾人和五保户生活困难后,非常着急,心想,他们生活本来就很艰难,如果再得上一场病的话,不是雪上加霜吗?于是他果断地出钱给这800人投了医疗保险。
2008年5月,四川“5.12”大地震李学海一次性捐款10万元,缴纳特别党费5000元。
自2008年起,李学海每年拿出10万元资助羊口镇168个65岁以上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
李学海资助贫困的孤儿大学生已经坚持了多年。如今,李学海每年都会拿出20-30万元支持羊口的教育和公益事业,资助生活有困难的人……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个协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企业建设工作贡献奖、省道德模范、省诚信文明标兵、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省工商联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省齐鲁科技带头人、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奖章、2009年山东新闻人物、潍坊市劳动模范、潍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十几年来,李学海荣获全国、省市级各项荣誉称号几十个。
这一切,是对他的褒奖,更是对他品质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