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徐冠巨   王树国   谭旭光   郎景和   程皓:   

张时钊:对中国书画的思考

  • 作者:张时钊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09-10-30

               对中国书画的思考之一

                           —— 美和艺术

      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画是历史渊源最悠久的奇葩,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国粹。随着祖国步入小康社会,学习书画的愈来愈多。不管男女老幼,都来宏扬中华文化是件好事。不过大多数人热衷于书写实践,忽视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但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应偏废。理论可以提高书画创作和鉴赏的水平,为什么对书画理论提不起热情呢? 
      我觉得这是有客观原因的。首先,我国历史上积累的大量理论文献,都是文言文,现代人难看懂。我小时也算是读过一些古文的,但对这些文言文献,还是不易看下去,更不用说年青人了。其次,是因为书画是艺术品,而属于哲学的艺术和美学理论,本身就比较抽象。为了学习,我自己购置了近十种现代人写的书,其中两本直接论述书法美,却找不出对“美”“美学”“艺术”这些词汇的确切定义。有关文字,不易阅读,难以理解,或者语焉不详,使人莫衷一是。 
      为此自然想到去查字典。《辞海》中对艺术的解说如下:“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 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对象化。”
      艺术这种反映世界的特殊方式,是审美主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什么是“相互对象化”?这还需要解释,辞海里查不到,我在后面将提出我的理解。现在再看对“美”的解释。《辞海》的解说很长,我只追求作为哲学范畴的“美”的解说,删去了所有无大关系的内容,现摘录如下:
      “美的本质问题,即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历来是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要有三种说法:(1)美是客观的。……(2)美是主观的。……(1)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一方面,人按照现实世界本身的规律,改造现实世界,使对象成为人的创造物;另方面,人又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人自身的目的,丰富地展开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成为具体的形象,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而产生了美。”
      其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的语言,人的本质力量,即有别于动物的东西,就是创造性劳动(书写作画)。所谓“对象化”,我理解也就是物化成或转化为劳动的产品(书画艺术品)。“直观自身”,就是鉴赏这艺术品。在这美的产生过程中,人是主体,艺术品是客体,无论是创造艺术品还是鉴赏艺术品的过程,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相互对象化”了。但是,这里主要是说明美是怎么产生的,而且是偏重于客体被创造的过程。没有说到自然美(即不是人创造的美),更没有说明美到底是什么。
      于是再转向网上搜索。网上的东西可能不完全正确或者说不正规,但内容多,可选择,好理解。我同样只摘录最主要的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表述。首先,百度对艺术的定义是:“专门为了满足人们的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虚拟文化现象,称为艺术。”什么是“虚拟文化现象”,后面有进一步说明,文字很长,我逐步摘引并解说。
       人类的活动可大别为三类: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任何人要活下去,第一、二种是必须进行的。至于第三种原称娱乐游戏活动,我觉得不如改称文化活动。当然这项活动也会影响基本生活,尤其是科技学习可提高谋生本领。但缺乏此项不影响当下的生活,而且文化生活都是在保证了基本生活后才进行的,所以都是生活水平提高后才发展起来的。虽然这三类活动是有联系的,但美这一观念主要出现在文化生活中,而且仅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人,在人的文化活动(即所谓“虚拟文化现象”)中才涉及美。“人用艺术语言创造出虚幻的事件,让他人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来感觉虚幻事件的发生情景,在感受情景的过程中,人的相应的主观缺憾就会得到适当的慰藉,人的情感器官就会产生出活跃、激烈的行为反应。”“人类语言有许多种形式,如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绘画语言、形体语言、音乐语言及现代的电影电视语言等等。艺术的发生在形式上就相应地会出现故事、小说、诗歌、绘画、舞蹈、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等艺术形态。没有语言,就没有艺术的发生基础;如果人们相互间语言不通,就不能够实现艺术的交流。”
       以上列举的所有艺术形态(艺术品),都是人的创造物,是人的思维或情感的对象化,是美感的客体,是用广义语言创造出来的“虚拟文化”对象。这些艺术品之所以冠以“虚拟”这个形容词,是因为它们是用广义语言反映相应的客观存在,而本身当然不是实际存在。我们先人向来就说:书画写心,就是说是心象的对象化。这心象自然是来自客观世界在心中的反映,经过我们的加工和创造,然后把它写到宣纸上。它们当然有有别于客观存在,是虚拟形象,而书法作品更是心的创造物,更不是实在的形象。
       以上说的还是美的创造过程。对于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也得到美的享受和乐处,只要看看他们完成一件作品时的兴奋劲儿就可知道。普通人也有创造的冲动及同样的美的享受,只要看看不是歌唱家也常常哼哼小曲就知道了。只是普通人的创造不能成为艺术品再给别人以美的享受。这别人是在美的鉴赏过程中享受到美的。美的鉴赏过程和美的创造过程是一对有密切关系的不同过程,自然美(如风景美)就是是在鉴赏过程中得到的,如果拍成风景照且可使别人也能享受到这种美,那就成了艺术品,它是经过摄影家的鉴赏而再创造的艺术品。
       但是,无论是创造过程和鉴赏过程,都没有说到美的本质和定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美呢?百度网上给出一个定义这样说:“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这是引用易万成《存在与华夏文明》一书的,但有删改。从网上查到,该书上部第三篇第六章第一节的原话为“所谓美,就是在人的生理、心理及精神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映及与之建立起来的一切条件反射,包括引起美感的具体物质、行为、环境、过程、结果等。”
      仔细体味以上两句话,似乎有点别扭(语病?),但意思是清楚的,即美是人的愿望得到满足后的愉悦。维 基百科网更直截了当地把美这个哲学概念定义为“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这使我记起,刘骁纯的博士论文《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已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1988年),它似乎就是要证明“美感的起源是动物的快感”。但快感是肉体上的、生理上的,而不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决不属于美的范畴。不过快感和美感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它们都随人随时,即随主体的状态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甚至完全不一样。例如有些人欢喜吃肉,有些人则连碰都不敢碰,就是欢喜吃肉的人,如果已经吃了大量红烧肉,再见到大肉可能还会恶心,要逃走。谁是最美的人,每个人心中不可能一样,有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这不是说好坏高低完全不确定,一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据研究,把各人心目中的美人面容进行统计平均,就可得出这样的脸蛋,它是所有人都会认为是美的脸蛋。
      “食,色,性也。”人在这两方面得到满足,可产生快感。按上面把人的活动分为三类来说,我的理解是,“食,色”应分别属于第一、二类。那么属于第三类的文化活动中,如果得到了满足,就可产生美感了。或许可以说,美感是高级的快感,美感的起源是快感。快感和美感是同类的,可能都因为激发了大脑中同一个快乐中心。
       美感,或者说美,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这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没有一点文化修养,可能把范高的画和怀素的草书都当作小孩子的涂鸦。我虽然不是这样,但确实常常为不能辨识好字好画而苦恼,尤其是说不出它们好在那里。为此我尽力多多学习理论,多看画,多读帖,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是不断提高的,但其审美情趣则有波浪式的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人们总是欢喜新奇的艺术,一种风气流行久了,有可能再回归到相似于以前曾流行过的形式。这样,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不一,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书画就会有不同的爱好。我们虽然可以有不同的爱好,但应能认识所有好书画,并能分别说出它们的特点和价值所在,这就是我追求的目标。 
                                       

对中国书画的思考之二

                                                          ——似与不似、笔和墨

      中国书画,是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芭。一般认为,其他国家或民族没有书法(日韩有的也是中国书法),而中国画与西洋画不仅在介质和工具上不同(外国没有我们独有的文房四宝),在作画方法上,外国人似乎也没有散点透视、文人写意、山水花鸟等等。与书法不同,中国画毕竟有这位西洋画兄弟,可以对比参考,而且西洋画的理论和方法又已渗入到现代国画中,所以先思考中国画。
      说到中国画,大家都要提到齐白石说的“似与不似之间”,意思是说画的形象和实际不能完全一样,也不能完全不像。齐白石的原话是“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实际上这种说法不是齐白石的创造,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一开头就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不以形似来评画的高低。实际上画是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形似的。若以形似为标准,那么照相当为第一。我们在第一篇已说过,若为艺术照片,经过摄影艺术家的技术处理(取景、滤光等),也会有变形。作为“心画”的中国画,其素材虽来自客观,实际上是主观产品,更不可能完全形似,为了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也不要求形似。完全一样的题材,不同艺术家、不同的画种、甚至不不同时间的作品,也是以不同的独特的形态来吸引和打动读者的。显然不能只用形似来评画。
      但绘画的基本要求是画得像,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情。历代的中国画家,都牢记师法自然,也就是深入观察自然,使自己的画更像自然,更好的反映自然。虽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例如一些画种的要求,绘画时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为了表达主题、表达画家的思想情绪,允许某些不相似。但是,在相同条件下作的两张绘画,比如我们假定这样的条件,是同一位画家在同一个时间、用同一个方法、表现同一个主题而画的两幅画,一幅很像,另一幅其他各方面都一样,就是相似性稍差,你认为那一张好。我想所有人都会取那张较像的,因为绘画就是要画得像。
       绘画最不能走了形,画黄山却像黄土高原,画奔马却成了老牛。这就是齐老说的欺世。现如今竟有比欺世还不如的,满纸乱涂,像色盲者观看检查色盲用的图本,看不出任何形象,不知世上有几个高人,能看懂他的大作。我们古人没有这种东西,这种东西是在西洋画传入之后才产生的。西洋的什么立体派、抽象派等等某些古怪的所谓艺术,因为被捧到吓人的高度,使人们不敢发异议,在这些“皇帝的新衣”面前,只能充作聪明人。我在《苦禅宗师艺缘录》中读到画家李苦禅说的这样一段话,特录于下:
“有些外国现代派大师被捧得神乎其神,画价抬得吓人。其实他并不成熟,还处在探索阶段,甚至不免有些胡来,叫老百姓百思不得其解。而中国大写意画无论怎样变,皆未脱开正轨,群众能逐渐接受,观众越来越多。某些现代派大师并非人无能力,能力不少,头脑也好用,只是他处的地方文化历史短,因而修养条件有限,又受了市场搜奇斗胜之风的影响,况且一走财运就易脱离群众生活、脱离大自然,产生种种畸型心态,于是便出了种种离奇的作品,毕加索即是这样的画家之一。对此切不可盲目崇拜。”(该书108页)
这番话,应该说是十分中肯的,至少百分之九十五是正确的。该书的作者是李苦禅的儿子,不会记错。既然大画家都这么说,我们看不见皇帝的新衣就不是由于不聪明了。对于这些“离奇的作品”,包括在模特胴体上落笔的恶搞,我们不去议论了。
      中国画家不讲求形似,但重视神似。实际上神似包括了最高级的形似,最忠实地反映了客观实在。我想可以用人物漫画来比喻。严格地说,人物漫画不像所画的人,但漫画具有该人的主要特点,尤其是最能与别人相区别的特点,使读者一眼就能认出来。漫画的笔画是最简约的。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也是要用最少的笔触,画出神似的图画。齐白石的神奇,就是三两笔画出活灵活现的鱼虾来。这就是神似,如果硬要从形似上评断,则远不如照片周密细致。但中国画的不完整、被省略的部分,是会被观赏者用自己的经验逐步补充的。这样,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最后形成的图像可能不完全一样,然而正由于观赏者参与了这个形成过程,就觉得耐看,有味,也会更加佩服作者的功夫深。
      一般说来,在笔画数上,中国画要比西洋画少得多。中国画用笔与书法用笔一样,也要意在笔先,每笔都要先想清楚,万一落笔错了,大多是很难掩盖并修改的。另一方面,与西洋画大部由光斑组成的画法不大一样,中国画主要是线条的艺术,色彩是次要的。尤其是水墨画、文人画,更讲究笔墨。何为笔墨?众说纷纭,难以界定。在《西大街长卷记》一文中,我独取董其昌的一句话(“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引申出我的看法:“墨,是指明暗浓淡;笔,是指笔触纹理。完全像照片,虽然形象逼真,是只有墨而没有笔。纯粹的白描或钢笔画,即使后者有皴法而呈明暗,也是有笔而没有墨”。我现在还觉得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墨的明暗,一方面由墨色浓淡干湿表达。例如画花叶云彩,先把笔洗净,蘸淡墨,渗入笔肚后,笔尖再添点浓墨,一笔下去,有深有浅,自然富有层次。另一方面则靠皴擦和积墨法,注意不要用墨过度,逐步添加,比较容易掌握。至于笔触,更有讲究,要求书法入笔,提按顿挫,一如写字。例如画竹竿梅枝,中锋用笔,力透纸背。比起书法来,作画多用侧锋,更显奇险苍劲。这些笔法,是中国画独有的,最为丰富多姿。中国画家一生,向前辈苦学、自己苦练的,主要就是这笔墨功夫,会欣赏中国画的,单从线条形态,就能看出画家的笔力功底。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