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记忆:行军中的米袋子
我们的部队是野战军,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第四十六野战军,野战就是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那里需要那里去,服从党的指令,听从党的指挥,服从战争需要,天下为家的部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每到冬季,部队就进行长途野营拉练,时间两个月,行程千公里,越森林,过江河,爬山路,驻村寨,在行军路上,战士们身上都背有个米袋子。
米袋子,是布质军绿色的,有一米多长,十几公分宽粗,里面装有大米和高粱米,因为我们驻军东北的部队主食就是大米面粉和高粱米,而面粉一般不装米袋子,只有大米和高粱米装米袋子,随身携带。
米袋子装米后有五六斤重,可装多装少,时而斜挎在肩上,也有时搭挎在背包两侧,跟随行进队伍,昼夜不离身边,随时解开食用。
据说,行军中的米袋子,是自古就有的,骑马征战的年代就有,那时的米袋子都是放在马背上,米袋子的形状也大不相同。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了独特的米袋子形状和特征,便利、轻盈、绿色、长条型口袋状,是中国军队米袋子的特点。
万里长征的艰难路途中,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征战中,解放战争时期的南征北战中,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直到我们参军时的千里野营拉练,米袋子总是延用,背在身上,形影不离,跟随行军,随时取用,小米加步枪,就是讲那个时期的部队现状。
米袋子是行军中不可缺少的随身物品,战争是千变万化的,征战路途也是无法予测的,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的远程行军,米袋子总是少不了的,离不开的,时而可与枪弹比重要,古人言,“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的慌。”
战士们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行军活动量大,消耗体力多,随时可能饥饿,而用车拉运的军粮也有时跟不上穿插行进的队伍,更有时进不了山脉森林,越不过沟坎河流,而米袋子就起到了灵活便利随时可用的作用。
记得那些年的冬天,马上就要走出营房,进行野营拉练了,司务长,上士和炊事班的同志们,将大米高粱米抬到营舍内,也把米袋子从仓库里拿出来,大家用刷牙缸开始装米,有装米的,有系口的,几麻袋米,一会就全部装完,然后由各班排领走,十个人的班,大约分七八条米袋子。
我们是团里的通信连,各班排担负着不同的通信任务,通信器材和工具也是行军中必带的,如功率不同的无线电台,始终保持对上对下的通迅联系,有线的电话线和随行电话交换机,通信班的军马饲料等,还要有自身用的背包和随身用品,米袋子算是共用物品,更是难以离舍的必带物品。
记得有一年冬季拉练,大雪漫山遍野,中午时节,部队走在半腿深的厚雪中,前后均无村庄居民,也无水井河流,上级通知就地解决午餐。
当时,煮米饭连水也找不到,炊事班干脆就地取雪化水,将部分战士身背的米袋子中的高粱米,放在了雪水融化的大锅里,虽然雪水化后有些发黄,但也无害可食,米袋子起到了关键作用,象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
全连一百多号人,每个人身背五六斤米,合计就有几百斤,即是运输车辆跟不上队伍,或队伍行进在远离大路的山间,附近无粮站供应,也能解决两三天行军中的吃饭问题。
米袋子装得是军粮,行军中背在身上,也觉得沉重,远路行进无轻载,战士们学雷锋做好事,往往把米袋子抢背在自己肩上,以减轻新兵或身弱战友的负重,这种事时时都在发生,你抢我夺米袋子的事处处都有。
相互帮助,处处为他人着想,困难和艰苦留给自己,是那年代的一种好风尚,学雷锋做好事,抢背米袋子,是行军中做好事的普遍现象,激情燃烧的年代和岁月,行军路上也处处有雷锋的影子。
记得当年冬季野营拉练大约是两个多月的时间,天冷了出发,过年前回军营,一个连队大约需要近两万斤的粮菜,一是靠运输连的马车拉运一部分,二是由行军休整地粮站供应一部分,三是米袋子随身带一部分。
行军结束了,米袋子的米也逐渐用完了,先用哪个班的,由连队司务长和上士说了算,大家盼望先用自背的米袋子,以减轻身上的负重,但还是要发扬风格,坚持自己的米袋子背到最后。 那年代的战士就是那样,方便让给别人,困难和担子留给自己。
千里野营行军的日子己成往事,背米袋子的岁月也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些当年的老兵有的健在,有的已过世,军队现代化水平更已大大提高,部队的建制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当年行军中的米袋子,总是记忆心中,深存心田,永不忘念。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