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亮、王永前:兄弟俩心中的沂蒙情结
写在前面: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北京齐鲁宾馆,几位新闻界临沂籍老乡欢聚一堂,其中有对同胞兄弟,哥哥是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系的王永亮博士,弟弟是担任新华社《半月谈》执行主编的王永前。这哥俩通过寒窗苦读闯出沂蒙山,相伴在黄浦江畔求学数载,如今又携手在首都新闻界和新闻学界打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乡音,那神态,那气度,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一眼便会让人识穿这是对“货真价实”的沂蒙子弟。他们钟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他们感念沂蒙的风土人情,他们更关注临沂的沧桑巨变,言谈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炽热的故乡情结,就连弟弟王永前的爱情之花也是盛开在沂河岸边。他的爱妻李力是他临沂二中初中时代的同班同学,如今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杂志任副总编辑。
绝不忘本
刚刚到上海读大学时,异乡他土的孤独爬满兄弟俩的心头,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简直如撕心裂肺般的痛。他们偶尔瞥见街头驶过“鲁Q”牌照的汽车,便会不由自主地撵上去,像见到亲人一般兴高采烈,直到“鲁Q”驶远了,看不见了,才怅然若失地停下脚步。如今在北京,时常可见“鲁Q”穿梭在大街小巷,同样会令他俩兴奋不已。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感觉,闯荡在外的每一个沂蒙儿女似乎都曾有过。这说明咱临沂发展更好了,与北京的紧密度更高了。王永前告诉我,“我在街上走,耳边一旦传来熟悉的家乡话,就会跑上前和他(他们)攀谈,为此还结交了不少陌路老乡呢。”干记者行久了,跑地方多了,王永前练就了一双“毒眼”,这功夫也用到了对人籍贯的辨别上:“大脸盘、红脸膛、单眼皮、厚嘴唇,再加上那口遮掩不住的家乡话(特指男性),八九不离十是临沂的,再远也跑不出山东的范围。”
在这兄弟俩身上,我能感受沂蒙山人的质朴与厚重。王永前的父亲是为临沂教育事业奉献了40多年的老教师,母亲是在临沂纺织战线、商业战线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岳父是为临沂金融事业作过突出贡献的老干部,岳母是倾力保护临沂一方平安的老公安。老人们虽都已退休在衔饴弄孙,但他们对远在北京的儿女的舐犊之情溢于言表,经常告诫他们要好好做人、做事,别丢临沂人的脸啊。卷煎饼、吃豆豉、熬豆腐渣、捣韭菜花,王永前和他爱人一直保持着沂蒙人的饮食习惯。每次两位老母亲或坐火车或挤长途汽车千里迢迢来北京看望儿女和孙儿,都会不辞辛劳大包小包地带上正宗的家乡特产,她们是怕儿女们在北京“缺”(临沂方言,缺乏的意思)啊,怕他们“受靠”(临沂方言,“受苦”之意)啊,她们也不是在无言地提醒孩子们别忘了本吗?
俺是临沂人
“俺是临沂人”的自豪渗透进哥俩的骨髓中。他们会把这腔自豪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就连打车也会把家乡的名人、名胜一股脑地“推销”给北京司机。
还别说,北京人特别认咱山东人,“豪爽”、“厚道”、“讲义气”、“说到做到”,溢美之词经常会从这些“经多见广”的北京司机嘴里脱口而出,好多司机还趁机拉近和这哥俩的距离,说他爷爷、老爷爷那辈就是山东人。接着这些1/4或1/8个老乡就会深表同情地“问候”:沂蒙山那地方穷啊,听说二个人穿一条棉裤啊。这时哥俩便温和地反驳:20多年前有过二人穿一条棉裤的记载,如今连一条棉裤也穿不上了,都改穿“南极人”了。哈哈大笑过后,在愉悦的交谈中,兄弟俩向司机娓娓道来临沂近年的发展成就,讲临沂的批发市场在全国名列前茅,讲临沂的市容市貌发生惊天巨变,讲临沂的经济实力与日俱增。兄弟俩开玩笑说:“我们成了临沂的义务宣传员了,李群书记、连承敏市长应该给我们发奖金啊。”
北京的临沂活字典
“风筝飞得再远,线还总是攥在父老乡亲手中;树长得再高再茂,根还总是扎在家乡的沃土里。”王永亮深情地告白。在他心中,有着对家乡、对故土更忠贞、更深切、更刻骨的爱。看电视,他必看山东台(他更愿看到临沂台,可惜在北京收不到);看报,他更关心临沂的新闻,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他都要剪下来存底;上网,他必上琅玡新闻网。
他时刻关注着临沂的改革发展,跟踪着临沂的大小新闻。提起临沂,事无巨细他都会如数家珍,堪称“北京的临沂活字典”,就算临沂的某些干部也未必比他更熟稔临沂。还是他告诉我所不知道的临沂的一组组发展数据,让我这个家乡记者不由地汗颜:临沂现有各类批发市场1000多处,临沂批发城有46个专业批发市场,商品交易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成交额超过400亿元,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近年来,临沂市靠优良环境和商贸物流优势,吸引了总投资近1000亿元的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来“安家落户”,汇集了越来越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临沂的传统商贸批发正加速向现代物流转变,一个横连全国、纵跨全球的国际物流基地成为临沂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还告诉我大年初一市委李群书记给市场客户拜年的故事。他又一字一顿地告诉我“沂蒙精神”的内涵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接着,他掏出一大摞照片和采访本,声情并茂地介绍起“沂蒙精神晋京展”来:通过80多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200多幅历史图片,再现了昔日的烽火硝烟,显示了今天的老区魅力,生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的时代风貌。展览为期10天,累计迎来参观者18万人次,10大本留言薄上写得情真意切。他说一条署名“龙的子孙”的留言让他最为感动:“沂蒙精神,感动中国”。而印象最深的是在沂蒙山区战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曹贯林在留言中写道:“发扬沂蒙精神,学习沂蒙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为富强。”
“陈毅元帅当年曾经动情地感叹道:‘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临沂的大发展来之不易啊,我们这些后人怎能忘记家乡?忘记父老呢?家乡人在注视着我们这些在外奔波的沂蒙子弟好好发展啊,我们也期待着家乡蒸蒸日上!”王永前说这番话时充满着对家乡的真情厚意。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奇迹满眼”。王永前喜欢用身边事反映临沂的大变化他说:去年上调工资,已退休在家的父母分别涨了872元和529元。二老都很知足地说,感谢共产党啊。大年初一,他驱车去看临沂城区滨河大道,真是气象万千呀!这是集交通、防洪、旅游为一体的主干工程,“河在城中流,城在岸边长”的美景大大改善了临沂城区生态环境。市委宣传部丁凤云部长告诉他,临沂确立了“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城市发展战略,实施“一创六建”,也就是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卫生城市以及国家园林生态城市,全力打造美好家园。对比几年前,他觉得临沂现在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人也更爽了!
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故乡
怎样用比较眼光审视故乡的亮点?王永亮打开笔记本电脑,一组组数据跃入视野。他言辞凿凿:临沂有很多了不起的“第一”,比如2004年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GDP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目标;率先做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通电话;2005年,临沂市GDP总量达到1200亿元,财政总收入9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两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0元,后者增幅第一次超过前者增幅,这可是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他切身感到,临沂在海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了!
“春有王羲之,秋有诸葛亮,四季奏响拥军曲”,王永前饱蘸乡情地挥写出临沂的“得意之笔”:近年来,临沂精心挖掘并培育丰厚的历史文化,使之与红色文化相映成趣,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从2003年起,成功举办两届王羲之书圣文化节、首届诸葛亮智圣节,成功打造了“书圣故里,书法圣地”的城市品牌。所以,他到全国一些地方采访,提起家乡是临沂时,人家会说:嗬,王羲之、诸葛亮的老乡来了!
王永亮、王永前兄弟俩十分感谢临沂市委、市政府对在京的沂蒙子弟的关怀。每次市里领导来,总会招集临沂老乡聚一聚,拉拉家常,聊聊进展,侃侃前景,如沐春风,其乐融融,让他们片刻间沉浸在家乡拂来的脉脉温情中。
“执子之手,与子同心。”我们也衷心祝愿兄弟俩在新闻事业的征途上一路走好!
关于兄弟俩:
哥哥王永亮:现执教于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系。曾在基层教学4年、办报8年,发表新闻作品数百篇,采访过近百位部级官员,曾荣获国家、省级新闻作品奖;先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迄今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传媒论语》、《传媒论典》、《传媒思想》、《传媒精神》、《传媒方家》、《传媒榜样》等书。
弟弟王永前:现供职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双学士学位,从业近10年,采编新闻作品数千篇,荣获过中国国际新闻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新华社社级好稿奖等,多次组织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以及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APEC会议、神舟飞船发射等重大事件报道,著有《登上权力巅峰的变异者》、《寻找我的村庄》、《美国第一家族》、《虎视中国》等书。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