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官正回忆文章有感
没官腔 没套话 不装 不吹
——读吴官正回忆文章有感
到了我这把年纪,一般来说,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可是最近在网上看到吴官正一篇接一篇的回忆文章。耳目一新,深有同感,一篇接一篇地读了起来。
吴官正原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正国级的大官,大人物,可他退下来之后一篇接一篇写起回忆文章,有些是短小的文章。我没有篇篇都读,也不敢说篇篇都好,但这些文章吸引了我,甚至边读边老泪纵横。
那么大的官,那么大的人物。但写的这些文章,没官腔,没套话,不装,不吹,说真事,诉衷情,更有真知灼见,接地气,有读者。
介绍以下两篇,可见吴文之真、吴文之实。
有一篇写的是,年少时,吴官正家境贫寒,父母没有钱购买猪崽,就向亲戚家赊购了一只猪崽,十来天后,亲戚到吴家收取赊猪崽的钱,并讥讽吴母:“我的亲戚现在住的都不错,就是你还住在牛栏,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得过去”。
吴父不堪其辱,一气之下坚决要把猪崽送还亲戚,并表示“宁愿饿死,也不低三下四”。在一个秋风瑟瑟、细雨绵绵的夜晚,吴官正陪母亲送还猪崽,他在前面牵着小猪,母亲在后面吆喝,经过村西枪毙过人的樟树旁,他因恐惧而哭泣,在母亲的安慰下继续前行,路上又经过一处放置棺材的小屋、翻越一座山、走过坟场,在天亮前到达亲戚家。送还猪崽后,执拗、要强的母亲拒绝了亲戚的饭,带吴官正返回。
回家后,吴父为母子二人煮了一锅菜粥,备了一碗咸芥菜。当母亲以商量的口吻提出不让吴官正再读书的意见时,吴官正放下碗,倒在床上哭,后爬起来饿着肚子往学校跑。
文中写到“乌云密布,秋雨扑面,可晒场上的那棵松树,还是那样刚劲,不管严冬还是酷暑,总是那么挺拔”……
还有一篇写他上学的艰难,还写了婚姻:
9岁那年,家里实在穷得没法,只好中止学业,直到解放。1950年秋天,他常趁着拾猪粪的时候,到村里小学教室旁晒太阳。老师在里面教,他隔窗认真地听和记。放学时,为了显示一下,他故意大声背诵老师教的内容。
一个胖老师,后来知道是詹洪钦老师,听到后问他:“你叫什么名字?读过书吗?怎么不来上学啊?”他回答说:“读过一年私塾,已经忘了一大半,家里穷,没钱上学。”他说:“你家连几升米也没有?”他听后,默然离开学校回了家。
几天后他要求去上学。父母说,真供不起,你就种田吧!我不死心。又过了一天,他“偷”了家里几升米,用一条旧裤子扎着,背着父母,一溜烟跑到学校去报到。
1952年年底,他小学毕业。在家劳动了半年,1953年夏,乌泥小学18人参加初中升学考试,他和村里另外两位同学考取了。为筹学费,他四处捡猪粪、拾瓜子,备钱上学,有时也到学校去看看书。
1953年夏,他考取了余干中学。余干中学在县城,离他家有十多公里路。他带着一床破旧被子、一个木脸盆来到余干中学。学校看了村里的介绍信,给他评了丁等助学金,每个月3.6元。由于助学金少,不够交伙食费,读了不到两个月,一个周末,学校公布停他的伙食。
他找到班主任张泗安老师说:“张老师,我家没钱,实在读不下去了,我想过两天休学回家。”张老师说:“你村里的介绍信说你家生活‘比较困难’,所以给你丁等助学金。有的同学开的介绍信是‘很困难’,就给甲等,‘困难’给乙等或丙等。”他介绍家里的情况后,张老师说:“啊,这么个情况!我向学校领导反映反映。”第三天,张老师找到他说:“学校决定给你丙等助学金,一个月5.4元,每月伙食6元,不够的你家想办法吧!要不,星期六你就回家去,星期天晚上再赶回来,这样也能读下去。”
1954年发大水,家里的田地和房屋全都淹了,一无所有。这个学还能上吗?可他太想读书了,决心坚持读下去。母亲把她和姐姐、妹妹的首饰拿到县银行卖了十元四角钱,总算交上了学费。
鄱阳县离他家约25公里。1956年8月底,他带着八角钱去鄱阳中学报到,注册登记的那位中年人说:“请交钱和证件。”他回答说:“我说不上高中,校长硬要保送我来。我只有八角钱,还要留下用。学校答应过,你去问问好吗?”这个中年人说:“还有这样的学生,真有意思!”他问后回来说:“你先报到吧。”
在高考的节骨眼上,他却发起烧来,考数学时高烧39.7℃,学校请医生给他打安乃近退烧。监考老师很关心,看到我做完题正在检查,就说:“你都做对了,交卷吧,回去休息。”
1959年8月上旬,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了。他听说后,从家里跑了四公里路到石口乡政府去领。心里高兴,一路唱一路跑到家,后来又赶到县城告诉了他的爱人,高中同班同学张锦裳。她也很高兴,不过又有些担心。为了使她放心,他说:“我们结婚吧!”她点点头,同意了。没过几天,她妹妹送她到我家,吃了一桌饭,用的是旧床、旧被,他们就这样结合了。
他还写了在清华大学读书9年,没回过一次江西老家,因没路费。
他还写了直到当湖北省科委副主任、武汉市长,家庭生活仍然困难;他也写了直到当省委领导、中央领导生活才好一些。
他写吃面条,特别是武汉的热干面,让人垂涎三尺。
他还写了他的遗憾,那么多帮助过他的亲戚朋友,没能补报。
为什么迷上吴官正的回忆文章?不因为他是大官,而是深有同感。我与吴,至少有3个共同点,一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二是“文革”前考上大学,“文革”中毕业,三是退休后都爱写点回忆。当然也有不同,吴居庙堂之高运筹帷幄,我处江湖之远略尽绵薄。
愿吴老继续写下去,老李继续读,继续赞。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