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孩子与我
老实说,我学《古文观止》是带了私心的。最初希望能带动儿子一起学,要是能啃完这样一部巨著,那我们的文学修养不就“哇塞”了吗?
当我入群后,开始学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就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多么不切实际了。回想自己好像是初中才开始接触《古文观止》里面的简单篇章,而我的男孩儿,彼时正在三年级的暑假里疯玩,语文根基本来就浅,他肯定读不了这样的文章。所以我迅速放弃幻想,调整为:为提升自己而学,如果能顺带影响他,那属于锦上添花。
暑假结束,又开始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我学《古文观止》,多多少少影响了他。
我先是跟他说,我进了一个读书群,群里有国王,还有宰相,宰相大权在握,可以随便选文章让大家一起读,每周轮换。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事儿,所以在我读《古文观止》的时候,他会给耳朵听两句。
我读《祭十二郎文》“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一旁玩玩具的儿子问了句:“其实呢?”
我窃喜,他居然听懂了。
我说:“其实呢?你接着听啊,‘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儿子打断,问:“橙汁?古代就有橙汁?”
好吧(哭笑不得脸),遥控器呢?咱们换个台。
我读《祭十二郎文》时,他会时不时瞟我两眼,以确定我有没有哭。不是我读得多有感情,而是我播放过群里面“且行且珍惜”姐姐的朗读,声情并茂,催人泪下,儿子懂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孩子爸爸有时也会参与讨论。
我读“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先生问:“你知道韩愈排行第几吗?”
我自然只想到十二郎在族中排行第十二,猜不出韩愈,说:“不知道。”
他说:“第四。”
我恍然大悟:“哦,对对对,他说了‘吾上有三兄’。”
先生说:“不用往后读,第一句就能知道,(根据)伯、仲、叔、季,季就是排行老四。”
我说:“不对,韩愈确实排行老四,但是季父就是叔父的意思,我查过。”
后来经查证,发现我们说得都不准确,季父是排行最小的叔父。
儿子在这种学术氛围下,总能沾点儿书香气吧?
学的文章里遇到有趣的故事,我会给儿子讲讲。学《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时,我给他讲郑袖用计割掉美人鼻子的故事;学《兰亭集序》,我想到李子柒做过流觞曲水桌,翻出视频给他讲什么是“流觞曲水”;学《管晏列传》时,我给他讲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又讲了晏子的故事,还拓展到他还没学过的晏子使楚。如果遇到的人物他刚好知道,更是能碰撞出火花。
那周学《曹刿论战》,我读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儿子说,我知道这个故事,曹刿是个平民百姓,帮鲁国去打齐国,跟鲍叔牙作战,最后鲍叔牙输了。我赶紧点赞,说确实是鲁国打齐国,至于是不是跟鲍叔牙作战,文章里没说,我得查查。查完果然是。不久前给儿子讲的鲍叔牙,在这里又出现了,还是他帮我串联起来的。
抄写这种作业,对儿子来说仿佛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可以因为我要求把六个写错的生字再写两遍而哭一鼻子,而这哭的功夫,二十遍都写完了。平时写错字了,能留部首就留部首,能擦掉错的地方,绝不擦掉整个字,多一笔都不愿意写。有时候他抱怨,我会拿出我抄写的《古文观止》给他看,一笔一划,那么多页:难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通常会噤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听过的这些点滴,也许就是儿时快乐的故事时光;也许某一天,当他看到王羲之的书法,会想了解一下当初听妈妈读的《兰亭集序》究竟写了什么;当提到武则天,他可能突然想了解一下《讨武曌檄》是什么人、在什么历史环境下写的……这种耳濡目染就给了孩子去追寻的动力。
学习《古文观止》,收获最大的当然是我,品读经典,乐在其中。感谢我们的国王、宰相,感谢我们的共读群。
【群友简评】
晴耕雨读书友,喜欢你的文章哎。书读得好,文字写得美,妈妈做得漂亮。多么希望年轻时的自己也能像你这样,爱读书并陪伴孩子读书,可年轻时的自己忙于生计东奔西跑,没有好好读书好好陪伴孩子。现在想来很遗憾,可时光不会倒流。
妈妈爸爸孩子围坐在一起,共读一本书,讨论一个话题发表不同的看法;或者妈妈看自己的书,孩子做自己的作业爸爸晃来晃去忙自己的事情。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开心在222 认识您。
下班后,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又想起你的文字,还是觉得美。另外,我的女儿读了您的文字,说这里面的小弟弟很棒,才上三年级就读《古文观止》还懂这么多。写错几个字不算什么事,得多鼓励。
——yun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