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
李锦:   王有金   徐冠巨   王树国   程皓:   

解泉声:散文作品精选

  • 作者:解泉声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09-10-09

沂源行记

沂蒙绵延数百里,可惊可奇之秀美风景不胜枚举。余近日差行沂源,但见水润山朗,路幽城深,民风朴厚,生活殷实,既有古地之传统,又不乏现代的文明,丰山区物产类众,聚工业经济繁荣,其间变化之大,短短几年,让人唏嘘不已,印象深刻心间。

余一行自东往西,驱车而行,穿山谷,越河面,蜿蜒曲折于群山间。及至南麻镇,车攀上一小山,放眼前望,有豁然开朗之感,高楼林立,绿树掩映,白墙红顶缭绕夕烟,好一处世外桃源可堪。进入城里,街道整齐,建筑颖新,两旁树木粗大,叶茂枝繁,非三年五年成难。间有横幅或彩牌,书“打造优美舒适生活环境,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语,其城市追求,发展方向,窥见一斑。凡俊山丽水,必纳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滋情润性通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是天公作美,降下淅沥细雨,洗心洗肺洗尘。绵绵秋雨做伴,定有美梦来袭。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迎宾馆居城中皇位,建于山颠,登高四顾,胜景尽览。时晨曦初露,朝霞满天,又逢昨夜喜雨,尽皆刷新,一切空明清丽。四周山峦叠翠,雾霭腾腾,揽沂源城于怀,仿佛慈母抱子,宫所孕儿。有青色公路,盘旋穿梭山谷,逶迤远去,通衢八方。真天造地设宝地,人杰地灵居所。整个城市绿色环绕,佳木葱茏,空气新鲜,气候宜人,既有山区之清丽,又兼海滨之潮润。忍不住深深呼吸一口,沁人心脾,一爽到底,的确秋凉如水,吐纳幽兰。逢清风徐来拂面挠颊,似小儿嬉闹,妙不可言,自有惬意畅舒之感油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主人好客,百般热情,置酒备菜,畅叙世情。主席郭宝庆,人情率真,世事练达,善辞赋,好为文,虽多年案牍劳累公务繁复,却忙里偷闲,笔耕不辍,素以作文记事为乐。工作空暇,匆读其新作五篇,得见文字功底深厚,语言简练俊美,延古韵,创新风,由一草一木志趣,到悲天悯人考思,皆可入文,尽显华章。因事杂时促,未及深交,尚有丝丝憾意萦怀。曰:因工作而相识,得相知而久长。

观美景怡心,得朋友怡情,归来思虑再三,流水以记此行。

 

山村四友

他们是完小同学,也是同一个村的乡亲,四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教师;一村官;一村医;一村民,常外出打工,帮工地写写算算事宜。多少有点学问,算是他们时代的文化人,他们受到村人的尊敬。

没有经天纬地的本领,没有惊天动地的行动,他们沿着千百年来中国乡村和农民的命运走向,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共同的天空,让他们在那片共同的土地上成长、成熟和发展。有过没裤子换冬晨穿着洗后未干裤子上学的经历,走过从村头提溜鞋子赤脚到学校的路程,少年缔结的友谊,他们最持久、最真挚地维护保持着。特别是自从他们各自成家后,每年都举行一次轮流做东的聚会,三十多年如一日,从未中断。在农村,这也算异举吧,有村人羡慕,戏称四友“四人帮”。

每年春节前后,他们根据自家情况安排时间请另三人至家中聚饮。冬天夜长,多在晚上,岁末年首聚一聚,喝喝酒,聊聊天,抛却了庄稼,忘记了烦忧,谈天说地,推心置腹。国内国外大事,村邻乡舍琐屑,天文地理,年景收成,春秋战国,隋唐演义,他们无所不谈,毫无顾忌。其间猜拳行令,推杯换盏,可情可意,酣畅淋漓。置身山村内,开怀桃源里,把酒言欢处,不知是何年,每每他们都陶醉在这一年一次的盛筵中。让我们这些小辈,羡慕煞了。这土生土长的“魏晋风度”。没有士大夫的清高与闲适,却不乏田间地头的休憩与温情;没有文字,却流淌着诗情;没有音乐,却演奏着田园牧歌。其情其境,唯其心最乐;其情其意,唯其心最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不知道我会把这些事情写得这么复杂,而且写出这么多的诗情画意,没有总结,也不曾张扬,在他们心中眼中,这是多么自然的事呀。居庙堂再高而不拥其乐,人生憾矣;处江湖僻远而享其福,人生幸矣。他们溶解着乡土的敦厚、山水的致远,共同维护着这朴素的友谊。

虽然他们都有了儿孙辈,有的不得已随子女迁徙,但共同的水土,六十年的相濡以沫,六十年的惺惺相惜,让他们不论哪一个、在什么地方,当举杯欲饮时,都会有一种“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涌上心头。

他们要用一生种植这生长在山村野趣间的真挚友情,他们是有福的。祝他们健康长寿!

走马观花马山游

即墨城西北角四五公里处,有山曰马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马山不高,以木、石闻名远近,有世界奇观硅化木和独具特色的石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友盛情,有幸一游。时值冬日,风料峭而天微蒙,树肃立而草略枯,马山平地突兀,鼓天空,起帐篷,真可谓即墨城外寂寞一景,独自矗立于冷日寒风中。

我们自山阴而上,甫一进山里,才得见花草繁茂,虽叶枯花凋,仍诉说着夏天的辉煌;林静深幽,虽霓裳退却,仍不乏飞鸟起落、小兽窜腾。朋友说山上有狐仙,很灵,更为马山增添一些鬼魅之气。

山路蜿蜒,三拐两绕,来到硅化木馆。馆内陈列着诸多树木化石,最大的一棵横陈地面,尚有三分之一嵌入石里,其树节纹理、根须走向清晰可见。旁有木牌,书简介曰:“硅化木,俗称木化石、树化石。形成于1.3亿年前,主干长13,平均直径0.8。断面年轮十分清晰,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株木化石。它的形成是由于火山爆发给埋在土壤里面的树提供高温、高压的条件,土壤里的硅元素渗入树内将碳元素硅化形成,此木化石属于松柏类,它对于人们收藏和科学家研究地质历史有极高的价值和作用。”我们无法想象亿年前我们脚下发生过什么,但可以在想象中穿越亿万年一片生长着如此粗大树木的森林。高山、大海、茂密的森林,我们能算得上这沧桑变幻中的一只蝼蚁吗?现在的木片书写着祖宗的来历,两种状态的木头,默然相对,却隔了亿万年的距离。

车转过一角,忽白光一闪,一面石壁跳入眼帘。但见石柱林立,凹凸交错,似千剑穿空、万箭齐发,激动着游人的视觉感官。仿佛山中伏有雄兵百万,只等一声号令,即刻列队跃出山峦。这就是著名的马山石林,如此奇观已非鬼斧神工所能表达得清的了。朋友说,初,山下百姓多采石,发现此处石异,经专家鉴定为六千万年至一亿年前火山爆发,溶浆迅速冷却而成,多以四棱、五棱、六棱石柱为多,后,当地开发,削半边山峰修成景观。一亿三千万年前的树,六千万年前的火山喷发,游在马山中,岁月越亿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感慨油然于我的心怀。石林壮观,还有悲凉的爱情事故流传。山下一中专学校,两男女生相恋,遭家人学校强烈反对,遂相约从石林之上相拥跳下。他们体验了飞翔,却没有梁祝化蝶的优美,结果让人扼腕,一死一残,一生抱憾。如果说我们的生命是时间里的沧海一粟,爱情也不过是开在这粒米上的一朵烟花,面对马山这穿越时空的巨变,心中还有什么不能释然的吗?

山顶有建筑,是庙宇。遂闻山上前些年曾住一尼姑,持斋戒甚严。神清气爽,身体健朗,八十多岁时忽病,到城里住院治疗半月,坚决要求回山。回山几天后突然清醒,嘱伺候他的老太太叠元宝到庵东南烧。及老太太回,老尼已寂然而逝。

从山阳南门出,我回望静静的马山。那亿万年的森林,六千万年前的火山,鬼魅的狐仙,修行的老尼,悲凉的爱情事故,共同萦绕着那一座神秘的小山,让它有了灵气,有了历史,有了传奇,有了世外桃源,有了人间烟火。

发幽谷之叹,感现世之慨,若得,若失,心迷茫而旷然。冬日的马山渐去渐远。

赤山臂弯里那片港湾

石岛赤山,连年来宣传频繁,声名日盛,近日有幸一游。胶东名胜,大多山海相连,赤山也不例外。赤山之名得于石,据说岩石多红色,但我因没看到红色岩石,归来仍怅怅然。导游说,赤山非指景区一山,而是此处连绵的一片山也。

凡游一山,观一水,总会有一印象留在脑海。走马观花赤山,我曰:此处少天然,多雕饰,少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更多的是现代科技应用的呈现,近几年开发旅游的人工添造追加。而聚游客纷至者,乃人文赤山也。赤山明神的古老传说,神明灵验的庇佑;法华院的鼎盛香火,佛教几百年的传承;极乐菩萨界电光石火、射水曼舞的壮观;韩国人对民族英雄张宝皋的崇拜,日本人对圆仁高僧的敬仰;使赤山成为中日韩三国文化的重合点,是三国民间交流的聚集地。有很多游客来自韩国、日本。游客们各观所爱,独索感怀,在山水景物间寻觅着心情。我注视着微小,关乎于细节,草丛中朴素的海锚和犁铧相偎,不知勾起多少游人遥远的乡土情愫,蓦然升起一种对渔和农的回味和遐思。

登东峰,站在赤山明神脚下,赤山景区全貌尽收眼底,往游者多欣赏赤山怀抱里廊宇庙塔的建筑,激动于赤山明神像的高大,惊叹于水火并喷的极乐菩萨界,我独钟情回首所看到的赤山臂弯里那一湾明秀的海。这是石岛港拐过的一个弯,是大海伸出来的一只脚,那一湾一湾圆的泊,是一片一片脚趾甲。这边是山,那边是海,中间是红瓦白墙的房子,还有海湾里一群黑黝黝的船。山上一片绿,海中一片蓝,极目一片苍茫茫得远。在这里,大地与海洋牵手,绿波和白浪相连,绿红蓝三色相间。山上的绿像风吹向大海,像瀑布泄入深潭,其间,红顶的小楼是突兀在水流中掀起声响的石头,晃动的渔船是飞翔着的黑翅膀的小鸟。静静体味,我沉浸在和谐的观望中,有风吹过,吹散我一瓣心香。

我真想在这时隐时现的月光里一直走下去

我真想在这时隐时现的月光里一直走下去,一片月光是一次诗意的新发现,湛蓝的天空像饱蘸着寒冷的冬夜,一轮明月伴着几颗星星,在城市强烈的灯光外,倏尔出现,倏尔消失,挂在高楼大厦的空隙里,像世外一个清冷孤寂的梦。又不断被打扰,总显得睡眠不足,片刻片刻地被惊醒。

我真想在这时隐时现的月光里一直走下去,一个人酒后的行走,带一阵寒风。偶尔被尖锐的汽车鸣笛惊动,却又不屑于理睬。身边不时有行色匆匆的面孔闪过,却又似乎视而不见。偶尔发现一个面熟的人,心虚地拉着一个姑娘的手东张西望走过来,故意擦肩而过,而绝不作声。

我真想在这时隐时现的月光里一直走下去,把俗情世事暂时托付给路灯,把心情交付给那一片雕刻着月亮星星的天空。偶尔再在拐过楼角的地摊上坐一小会儿,吃三颗花生米,喝二两烫热的老烧酒。然后,再走进月光里。

我真想在这时隐时现的月光里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那梦一样的月光长上翅膀,抖一抖羽毛,有大片大片的雪花落下来,覆盖那灯光,覆盖那噪杂,覆盖那大地上的肮脏。

桃花山庄

桃乡的春天是桃花的春天,桃乡的秋天是桃子的秋天。

虽然错过桃花,却与桃子相拥,与桃花山庄相逢,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陷入了肥城桃乡汪洋恣肆的绿色中。秋风吹过,绿浪翻涌,车子像一只海螺,在沥青色的桥面上疾行,一座又一座退后的山峰,是这片绿海中的桥墩,连接着外乡人探桃寻花的梦。

绿海中突然跳出小岛“桃花山庄”,是隐藏在桃林浪涛中餐馆中的精。或桃树下摆棋唱曲,或草庐中把酒临风,交新友,叙旧情,自然一派,乐意融融。桃树下花草并茂,远近处果菜葱茏;房檐边绿叶卷帘,草庐上小花冲顶;丝瓜与葫芦并肩相吊,枝节和花叶交颈绕藤;好一处清静地,怡心冶情好风景。

桃源本应天上有,桃花山庄人间生。“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且饮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求乐,再斟一壶酒来。”此时此刻,不饮即醉,饮而不醉,有美酒,有桃花山庄,有满树桃子,我更想有漫天的桃花和仙女的爱情。

乳山之乳

乳山之乳大乳山,大海裸露出的一只乳房,被陆地埋住半截,因得依山傍海之良势,天造地设之灵气。海的天蓝,山的翠绿,成就其天然之美;母亲的大爱,福文化的内函,成就其人文之魂。大乳山双美兼蓄,固游人纷至,人气旺盛。

乳山之美在眺。远远望去,群峰挺拔,乳峰耸立,线条圆顺,乳头突出,形象至极,大乳山因得名,而至名扬天下。其余诸峰高低相谐,登一处而能饱览全景区之妙。松针穿插空隙,日月双塔在阳光下生辉,药师佛璃塔与日月塔相对;芙蓉婆娑叶间,草庐似张臂飞天的舞者,翩翩于绿意盎然的山巅。海的弯角,白色的帆布棚和红色的房顶瓦相映成趣,插入海中的长廊和曲折蜿蜒的沙滩生情;景区的腹地,三十二个小岛星罗棋布,仿佛是两位仙人设局对弈,其间有酒、有海风,有往来行走的小船。山阳有村姜家庄,海草房、瓦房井然有序,静静地,静静地阐述着渔村的安然。雾霭缭绕中,大海深处裹了薄纱的睡美人,也许正含羞着梦里的怀春,还有乳峰与睡美人之间两座凸起的,酷似屁股的山峰,共同意会出一幅金臀、玉乳、睡美人的画卷。

再远处,浩浩渺渺的海,星星点点的船,椰树草庐沙雕群,还有三五只海鸟掠过泳者的视线……

乳山之美在润。润在形,山山披翠,树树生烟,海潮生雾,雾绕山峦,使这里的一切都湿漉漉的,尘埃遁去,空气新鲜,更显山明水丽,处处渗透着雅和秀的气息,润心润肺润诗情。润在意,乳是女性的乳汁,爱是妈妈的母爱,乳汁哺育婴幼,母爱超越人类,游于大乳山,是欣赏美色,也是朝拜母亲,有恋人般的甜蜜,也有母子般的深情,润天润地润人生。标志性雕塑“润”,最准确地浓缩表达着这深深含义。

大乳山之美在行。景区广阔,群峰绵延,无论是海滩,还是山谷,均蜿蜒数十里,公路盘旋,隐一段现一段,穿针引线把各处相连。除了各种树,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奇异的草,红的、黄的、白的、绿的,夹杂着粉的、蓝的、紫的小花儿,斗折蛇行,像叮咚的小溪流向远方。那水畔的芦草,尾巴一样摇曳,动时如羽扇轻摆,静时似剑势冲天,像风拔地而起,像火燃向四边。车起伏山中,七色草流淌于道旁,一路更有虫声啾啾,蝈蝈鸣唱,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自然之境,这天籁之音,发乎身外,舒爽内心,是慢慢享受中的愉悦。偶有擦身而过的和尚,赤着双脚,口诵佛号,为景区平添了几分神秘,几分诡异。

大乳山在西,银滩在东,大乳山是乳山市的乳房,银滩是乳山市的肚皮,乳山是母亲的象征,是仙女居住的地方。

 

流浪的小屋

一间小屋就是一个空间,对于一个身处异地的打工者来说,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拥有一间小屋是幸福的。对此,我感同身受,十年间东奔西走,每到一处总有一间温暖的小屋留在我记忆深处,像一盏小桔灯,闪动的微光照亮我生活的某些部分。

十八岁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到城里当了一名令村人羡慕不已的“正式工”。住够了工厂乱七八糟的集体宿舍,总渴望拥有一块自己的天地,在我咬牙切齿地苦苦追求了一年之久,终于如愿以偿。房子是前主人在楼道走廊的一端造出来的,三面墙壁,一面铁皮,铁皮墙上开一铁门,开门闭门“哐哐”作响,房间仅四平米,一床一桌一椅一书架,人进得门来便只有上床的份了。空间太小,却也温馨,名之曰:“咫尺天涯”,一画画的朋友用白油漆在涂了蓝色油漆的铁板上用篆书题了这四字赠我,悬之门上,煞有介事。常有朋自远近处来,或携一本新书近作,或怀揣一瓶白干,彻夜长谈,争论不休。我也曾在飘雪的夜晚,抵御不住一壁铁墙的森森寒气,而故作浪漫地燃烛披被,喝干大半瓶白酒,然后摔碎酒瓶于地,略演绎出一丝凄然。这是我对自由空间的最初体验。

后来辞职离开了工厂,开始四处打工,生活也陷入了时时搬家,经常租房的境地。由于刚刚谋了一份工作,工资很低,便与两位朋友在旧城区租了一间歪歪扭扭的危房,我们用白纸糊了四壁,倒也显出几分亮色,只是经常有些沙土下落打得纸“哗哗”作响的声音掉进深夜睡梦中。小屋很快成了一帮“不务正业”的“狐朋狗友”们的“据点”,常常有新面孔出现,有时要住五、六个人,有不愿回家的朋友,也有初来乍到的打工仔,像“难民营”,做饭时不得不买一鸡背,炖上一锅土豆。现在想来,这道菜应是我饮食史中的最香。朋友个个感觉良好,均以已才高八斗,每每酒足饭饱离去之际要在墙上题字留诗,像“世人皆醒,唯我独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流,更有一老兄放狂,竟题“恨天下之美女,不能供我一人之欢娱”的“惊句”。一位笔名山妹的诗友自山乡来谋生,所谓圈内的朋友会聚“据点”,商量为其介绍工作,山妹大为感动,欣然提笔在墙上题:阳光明媚,大家来开会,为了山妹,对!半年下来,四壁白纸竟成了黑色。

朋友们陆陆续续到了省城打工,1996年春节刚过,我也踏入济南,单位无宿舍,临时办公室里凑和,租房子成为首要问题。因此,一下班便走街串巷,逢人就问有没空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天的拉网式咨询,在回民小区找到一套二室一厅的住房与另外两位朋友合租下来。大家白天工作,晚上聚在一起神侃,更喜是周未,约了其他朋友一起,看完甲A联赛便喝酒,又说又笑又发牢骚,倒也快活,三个月后,阳台上堆满了酒瓶。可惜好景不长,不到半年,房东要用房子,我们只得作鸟兽散。此类事情不断重演,从济南汽车站到玉函南区到省府大院到花园小区……济南打工三年,算来已住过九处地方,搬家成为漂泊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拥有一间小屋是幸福的,但一人独居常常要忍受许多时候难耐的孤独。虽然也写几个“寂寞时看山,孤独时喝酒”等聊以自慰的句子,但“独在异乡”的深深寂寞令心都发痒,逢节日时尤甚。当节日的欢笑从周围袭击过来,一个人呆在小屋里,孤独感像丝绸般一层层将你裹紧,你不得不眼瞅着时钟指针机械地舞蹈,想出种种消磨时光的方法,一点一点抽丝,一直到抱着一团乱丝沉到梦里……

一间小屋是一段生活。现实中的小屋,生命中的小屋,无数的小屋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但不知何时我才真正拥有一间不再流浪的小屋,生活的,心灵的。

蓝天的记述

时间的道路上,太阳是照耀人类唯一的灯,灯光之下,光明或阴影处,一幕幕剧轮流演出着虚空。其实,灯就是我的一只眼睛,古往今来,大地上的一切都在我的视觉之中。你看,那位健康的少男,人类的孩子,正沿着历史一步步走着,走着……

1

在一阵飞翔的感觉中,少男发现自己行走在一条笔直的路上。天空象一张绿色的羊皮,大地象一片绿色的叶子,在绿色的空气里,少男的心脏嫩绿地跳动。多么新鲜,多么好奇,少男蹦蹦跳跳往前走,且不时地停下来观察地上一群蚂蚁,或者扑捉一只小小的鸟翅。走了很久,少男累了。

2

纵身一跃,少男看见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少男感觉一种粉红色的温暖,天空象粉红色的纱,大地象粉红色的布,一种粉红色的音乐响在天地之间。少女向少男招手,少男向前挽住少女的胳膊,一边走一边往路的两边撒一些梦的种子,并让她们开出红色四溢的花。

3

走着走着,一阵哭声在蓝色的空间里激动少男少女的听,少女从草丛里捡起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如此安静,舒逸,道路虽不重复,却也走不出。

4

天青云白,水蓝土黄。少男来到山上栽花植草,种树育木,一片又一片,一排又一排,少男到达十字路口。他起身抬臂,拭去额头的汗珠,汗珠跌地,砸碎一片笑声。梦中的女孩在四周出现,目光如酒,少男醉了。

5

大风呼啸,天昏地暗,草枯花落,树折枝裂,少男被山上的群石砸伤了脑袋。

6

少男痛苦地搬掉一块块砸在身上的石头,开始整理他的山坡。打水浇树,洒血染花,少男平静地劳动。

7

天空像一张飘扬的黄纸,大地像一匹奔腾的骏马,驮着黄色的山坡流浪。少男爬到山坡上最大的树上摘果子,一个个,一串串,紫色的满足披到少男身上。

8

往复循环,一圈一圈,少男于树枝间散步,久久不肯离去。

9

少男跌落地上,男孩站在树叉间冲他笑。少男站起来,一遍又一遍教导男孩种树育木载花植草的经验,终一日懒得再说,便背了双手一直往山下走去。

0

一块白布挡住少男的视线,少男一跨出去,跌落一口井里。一阵飞翔的感觉中。汹涌的红色液体淹没了他。

少男继续往前走着。

走着……

瓜事

我很小的时候,西瓜是家乡的稀罕物,小伙子可以作为礼物看丈人。等分了地后,不少农户开始种起西瓜来。

10岁那年,舅舅家种了2亩,瓜熟的时候,父母带我去帮舅舅割瓜。大人们忙着干活儿,孩子们冲着浑圆墨绿的西瓜窜进地里。我和几个表哥表弟一个择一大瓜,用石头一敲,“啪”地一声脆响,鲜红的瓜瓤像少女的笑脸绽开在阳光下,一股水灵灵的清新香味弥漫在纵横交错的绿叶瓜秧之间。顾不了许多了,下口吧!大家狼吞虎咽,势如饕餮,一会儿,只觉得胃部涨得难受,想站起来顺顺,可刚一直腰,肚子便像个水袋一样左右摇晃,更加难受,只得再蹲下去。十几分钟后,原地散尿一泡才勉强站起来。妗子问:吃够了吗?答:够了。嘴一张,一个饱嗝,一股红稠的汁液喷到地上……

其实,真正叫“吃够”,是西瓜种植在家乡普及之后。一进入夏天,满眼都是遍布山岭的绿油油的瓜田,开始还有农民搭棚子看,后来干脆一把火把棚子烧了。有一年,西瓜行市不好,没有外地贩子来收,家乡成千上万斤西瓜没有销路。有不种瓜的老乡花5分钱可以买一推车,这仅仅是因为不收钱或不交钱面子上过不去而已。父母说西瓜里装的全是他们的汗水,一个也不能瞎了。昏天黑地吃西瓜的日子拉开了序幕。午饭吃,晚饭吃,什么时候饿了,随时搬来一个砸开便吃,一天只吃一点面食,那东西不撑饿,几泡尿便没了,一直吃得胃都得病,现在看到鲜红的刚切开的西瓜也没有强烈的食欲。小侄无赖,时常滚在瓜堆里,光着屁股,圆圆的肚子像个大西瓜,玩够了就抱半块西瓜,东抓一把,西啃一牙,瓜籽随瓜汁顺肚而下,一粒瓜籽粘小鸡鸡上,一只小公鸡跑过来,抬头就啄走了,吓得小侄哇哇大哭。瓜实在太多,家里的鸡狗鹅猪也大沾其光,天天以食瓜度日。整个一铺天盖地的西瓜年代!乡亲们见面皆嘻嘻一笑,骂一声“操”,然后说:今年的瓜没玩着事儿。乡亲们习惯把种称“玩”。

乡亲们并不接受“教训”,第二年茂盛的西瓜又覆盖了家乡的山山岭岭。父母说:“兴许今年能换两个钱儿。”

每年瓜卖不完时,乡亲们就三五家合伙雇一辆拖拉机,拉到城郊的村子里换麦子。一次大哥单独开一手扶拖拉机就去了,没想碰上地痞哄抢,大哥心疼,拼命去护,最后瓜被抢去大半,还挨顿揍,气得大哥那一阵子一个劲地嚷着要让小侄去学武。

圆滚滚的西瓜一年一年结在乡亲们艰辛劳动织就的网上,挣钱也玩,不挣钱也玩,玩瓜已成为乡亲们不可或缺的农事。

耳边的山村广告

深锁山中,村路难行,村人最初认识的外面的世界,是那些游走乡间的小贩和他们带来的花花绿绿的货。好玩的、好吃的,孩子们挡不住的诱惑,我极力在脑海中搜索,它们却早已随童年的馋虫消逝怠尽,惟独小贩们特色的叫卖方式和叫卖声绕耳萦怀,二十年挥之不去……

“卜愣愣、卜愣愣……”我记事舞台上第一声登场的是鼓响。那是一个染匠,村人叫他结巴。结巴口吃的厉害,有时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交易往往在半手势半语言状态下进行。那时村人穷,衣服穿了补,补了穿,常常洗得褪尽了颜色,便拿给染匠漂染,以充新衣。每每夏秋换季的某一天中午,太阳照耀着静寂的村庄,村人们三五成群坐在街头巷尾的树荫下凉快。“卜愣愣……卜愣愣……”未见人,先闻声,一圈圈沿村南小河从下游飘进村里。不一会儿功夫,就见那四十多岁的染匠手举一面带把的小鼓,不停地摇动,小鼓中间一侧系一红绳拴在梢上的小球左右甩起来击打着鼓面。结巴另外吸引人的地方是­——竟然骑着一辆半新的大金鹿自行车,村人管那叫“脚拉车子。”在那个购物凭票、收入微薄的年代,这种交通工具足以聚焦村人好奇的目光。结巴进得村里,孩子们一拥而上,有的冲上前帮他推“脚拉车子”后腚,有的则冲他作个鬼脸,学着他的腔调喊:“染……染……染……什……么……么……色。”结巴停住手中的小鼓,回头瞪着眼嚷:“这……这……熊……熊……孩……。”话没说半句,憋得脸红脖子粗了。

后来村里又多了一个货郎,五十多岁的老头,佝偻着腰,从村西山道上下来,推着一小车货。花针、花线、洋夹子、泥哨、泥玩、大米花,对大人,对孩子,货郎绝对更具魅力。“卜愣愣锵……卜愣愣锵……”货郎的信息发自一个被村人称作“货郎鼓”的器具,比染匠的小鼓略先进一筹,其实也不过是在小鼓上端加了一面小锣而已,一摇便“锣鼓齐鸣。”老货朗比结巴灵活得多,他时常在村里选个宽敞地方放下推车,收起“货郎鼓”,以泥哨代之,“吱……喽……吱……喽……吱……”哨音迂回婉转,时而尖细时而粗重,从他跳动的手指间不断迸出,在山谷小村间穿墙越脊,深入人心。他间或停下来,夹一两声“拿头发来换花针噢……”的喊叫,使他的叫卖在我的印象趋向完美。

冬日的清晨,换豆腐的汉子准会呵着热气到村里转一圈。他挑着担杖,也不用手扶,一头挂着盛满豆腐的筛子,一头挂着装豆子的麻袋,腾出来的两只手,一只握着一根中间凿出一道槽沟的圆木,村人称其“梆子,”另一只手持一棍不停地敲,“梆梆梆……”声音生脆清凉,有刚刚起床的村人蓦然记起“今天有客要来,”赶紧挖一瓢豆粒去换斤豆腐来。

慢慢地,走进村里的小贩越来越多,收酒瓶的,收破烂的,换油条的,卖盆卖碗的……他们的叫卖不再依赖任何器具,方式干脆直接,扯喉咙喊出来拉倒。男的,女的,嗓门粗的,声音尖的,拉长腔的,放慢调的,在我耳朵深处交汇成独特的乐曲。

时光飞逝,小贩转眼变成大贩,小推车也换成了机动三轮,他们不再需要沿街叫卖,买两包烟到村长家里坐坐,大喇叭一开,该来的自然来。

不断地见识中知道,那些器具发生的响声,也应归于广告范畴,现在,电视、广播、报纸的广告铺天盖地,但在我的感受中,沂山脚下幽幽山谷小村中那穿街过巷的单调的响声,更单纯,更亲切,入我生命三分。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