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在沂蒙大地的文学星光
- 作者:胡金华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11-10-21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沂蒙文学在中国文坛风生水起,成为地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运作机体以及创作实践渐渐成为地域文学创作的一个成功典范,在中国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备受社会关注。以“沂蒙人写、写沂蒙人”为切入点,并沿着这一思路、特定视角和时间脉络,来回望和整理沂蒙地域性小说创作的过去现在、人文背景和时代特征,精神向度和价值取向,解构并展示这一独特语境下沂蒙文学发展轨迹及其内在肌理的深厚和诗意。
是谁手执现代文学的星火,点亮了沂蒙文学摧古拉朽的新征程
首先,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锋思潮”的巨大影响,沂蒙文学发生了历史性嬗变。1922年~1924年,苍山县王思玷发表了《风雨之下》《偏枯》《刘并》《归来》《瘟疫》《一粒子弹》《几封用S署名的信》等小说,这些作品均发表在茅盾、郑振铎先生主编的《小说月报》上。他的小说,比较真实地描绘了20年代初期鲁南农民的痛苦生活,愤怒谴责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疾苦,活灵活现地塑造了几位贫苦农民形象。其中《偏枯》《瘟疫》和《几封用S署名的信》3篇小说还被选入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1923年~1924年,蒙阴县垛庄镇的刘一梦,出版短篇小说集《失业以后》。此集所收8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工农群众在旧社会被压迫被剥削的非人生活及反抗精神。蒋光慈称赞“刘一梦最早地描写了中国工人的形象”。
其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身处沂蒙的作家们写出了许多真实反映民众生活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作品的认识价值也越来越高。
是谁手执革命文学的火把,开启了沂蒙文学火红一片的新路径
沂蒙文学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的延续性,有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直接的继承。抗战时期,沂蒙文学在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热情,群众性、小型化的创作盛极一时,其文学观念也获得了空前的统一。
这期间,在沂蒙山区战斗过的作家刘知侠于1960年创作了《红嫂》和《沂蒙山的故事》等4个中短篇小说。1979年写成了中篇小说《芳林嫂》。作家王火是建国后沂蒙地区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临沂的20余年中,完成了长篇小说《血染春秋——— 节振国传奇》《外国八路》《流萤传奇》,系列长篇《战争与人》的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沂南县的高禄堂在《山东文学》《前哨》等连续发表《果园风雨》《中秋夜》等多篇小说,并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神枪猎手》。高禄堂擅长以乡村儿娶女嫁为切入点,刻画“泥土味”的农村生活,被称为“农村鸳鸯派”,先后在《少年文艺》《小说月报》《山东文学》等发表了《柘子》、《石英》。
先后任教于临沂教育学院、临沂师专的教授王汝涛,在治学的同时,创作了《偏安恨》《翠谷义踪》《巾帼藩王》《王羲之》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并有评论将《偏安恨》列为国内较有影响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20世纪80年代,沂蒙籍作家王兆军为沂蒙文学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先后创作发表了小说《拂晓前的葬礼》,《乡下人》三部曲:《白蜡烛》《青桐树》《红地毯》,《蓝羽毛》等。其中《拂晓前的葬礼》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如果说,“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精髓,那么,随之出现的这一大批革命文艺作家和革命文艺作品,便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是谁高举沂蒙文学的熊熊火炬,激活了文学沂蒙的星光灿烂
新世纪以来,沂蒙文坛迅速在中国崛起,成为以丰厚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历史依据,以波澜壮阔的现代生活为现实基础,以融合、求新、创优为群体特征,艺术和技术并重,趋同与自由齐驱的整体性文学群体。
以中长篇小说创作为阵容的沂蒙文学创作队伍,渐成风气,蔚为壮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沂蒙小说创作势头强劲,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在长篇小说中,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双手合十》,魏然森的《浮尘》《白妖》《四门洞》,刘金葆的《大青山突围》,徐兴东的《乱世黑客》,刘京科的《高高的白杨林》《小城局长》,鲁雁的《最后的庄稼》,李岫青的《拉上的窗帘》,刘春宗的长篇纪实小说《红色骄子》等等。而中、短篇小说更显示出了强劲的势头。
随着小小说发展脉搏的跳动,沂蒙作家对小小说的热情异常高涨,创作出一大批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产生了一大批小小说作家。其中高军先后出版了小小说集《紫桑椹》《一辈子也不说》,小小说《紫桑椹》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成为建国以来我省唯一一位作品被编入教科书的青年作家。
小小说的沂蒙作家群,大多都有清醒的文体意识,追求精品力作是他们的艺术自觉。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立足于齐鲁文学阵地,向全国大举进军。小小说作品遍布省内所有文学期刊。二是量大质优,许多小小说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等。三是新生力量相继涌现。如薛兆平、刘英、王秀云等大批新秀在《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月刊》《通俗小说报》等发表作品。
国学者亨廷顿说过:“二十世纪是意识形态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个文化的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沂蒙文学和沂蒙作家都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意识、原创意识和民族意识,想办法忠于自己的文明,忠于自己的文化,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吸收中国古代文学遗产,接受古典文学的深厚滋养,并作为一种强大的历史存在,推动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沂蒙文学后生,以更高更强的艺术成就,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