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郭澄清是一位党和人民培育起来的当代作家,他将自己的光和热全部献给了社会主义文学事业。 父亲1929年11月生于时集镇郭杲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艰辛的生活铸就了他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他的一生是坎坷奋斗的一生。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艰苦岁月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里度过的。他青少年时代生活、工作在家乡宁津一带——冀鲁平原上。冀鲁平原是他人生、灵魂和文学创作的根。 父亲1939年入抗日游击学校读书,至1946年1月毕业于山东惠民后师。1947年至1948年2月在宁津县的乡村小学任教员、校长等职。48年南京解放后,到山东省教育厅工作,1949年1月加入共产党。1957年任《宁津日报》总编兼广播站站长。1959年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宁津文艺》主编。期间,还担任过县、社党的基层领导工作。丰富的生活、工作经历为他从事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建国初期,父亲受到社会主义新文艺思潮的影响,使他喜欢上了文学创作事业。家乡丰富多彩的生活、旧社会人民遭受的苦难感召着他拿起笔去描述。1952年他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10月在《河北文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郭大强》,从此陆续发表和出版了大量作品。1959年他加入中国作协河北分会,当时我县隶属河北省。1965年参加“全国青年作家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奖。 父亲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从1952年开始创作至72年,先后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100多篇,通讯报道200多篇;出版《武区长》、《社迷传》2部中篇小说与《小八将》、《社迷》、《公社的人们》、《铁头和骆驼的故事》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作品运用的是大众化的语言,反映的是农村事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语言精炼、幽默犀利、贴近生活的艺术风格,深受群众欢迎。1975年,人民文学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三卷集长篇小说《大刀记》,这是父亲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广播剧,被译成外文传播到欧洲各国,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因此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领导的赞赏。 1976年5月6日,父亲因积劳、忧郁成疾突患脑血栓。病刚见好,就又投入到创作中,先后整理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龙潭记》、《决斗》等。1989年8月10日,是令我万分悲痛的日子。父亲在临去世十几个小时前,还在强忍着病痛写作。 2006年7月10日,郭澄清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德州召开。中组部原部长、党建研究会顾问张全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长张炯,时任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敏,亲临会议并讲话,对我父亲及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虽因健康原因,未来参加研讨会,但也发来贺信。信中称“郭澄清同志是一位优秀的人民作家,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应占有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他创作的一系列反映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用举办研讨会及其他方式,弘扬他的文学精神,扩展他的优秀作品和创作经验的影响,这将会有助于广大读者正确认识新中国农村变革的历史进程和农民群众的真实感人形象;也将会对三农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2010年12月,我县又在文化艺术中心建立《大刀记》文博馆,张全景同志为大刀记文博馆题写了“鲁北平原英雄泪,抗日烽火大刀魂”的题词。《大刀记》文博馆宣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是鲁北精神、鲁北文化、宁津精神、宁津文化的真实写照。 我的父亲郭澄清及《大刀记》永远属于宁津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