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婚俗:过门》
- 作者:李新宇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23-12-31
男方送过彩礼,女方送了嫁妆,接下来就该迎娶了。迎娶的重要环节,首先是过门。
抬了新娘子的花轿来到门口,不等落稳,就会点燃一挂鞭炮。与此同时,一堆谷草也被点着,熊熊燃烧起来。这是对新娘最先的迎接礼。
花轿落地,一卷红毡马上铺展开来,从轿门铺到家门,再铺进院子。——新娘子的脚是不能沾地的。
此时的大门早已焕然一新,鲜红的对联,新上的油漆,都在前一天完成。而在新媳妇过门之际,大门上又添了新东西:首先,门楼的房檐上,压了两块新砖,用红纸包裹得方方正正,砖下是一把筷子,同样用红纸包裹着。这把筷子上又插两双红筷子,并且就是用它把那把筷子固定在房檐上。我至今不清楚它的确切含义。其次,在大门两边的墙上贴了红纸写成的两个斗大的字:左边是“龙”,右边是“虎”。这意思我倒知道,是所谓“龙虎把门”,挡住一切邪魔鬼祟。看来,邪魔鬼祟也都好色,而且喜欢挑新娘子下手。所以,关于婚礼的许多习俗都是针对妖魔鬼怪的。包括前面说到的鞭炮和火堆,也并非只表示对新娘子的欢迎,而是在驱逐邪魔鬼祟。
也许是邪魔鬼祟的力量不可低估吧!只贴两个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需要找下两个人,一般是身强力壮的男人,一个属龙,一个属虎。在新娘子过门之际,这两个人要一边一个,站在那“龙”字和“虎”字之前。这样,就似乎真有龙虎保护新娘了。
花轿停下之后,要由新郎挑开门帘。这时候,婚礼中的角色都已到位,除新郎新娘之外,还有几个是不可少的:
一是男宾相,也就是伴郎。不过,在我的故乡,他被称作“领亲的”,必须由新郎已婚的兄长充当。这位伴郎在前一天晚上已经上任——婚床铺好之后,婚前的这一夜,新郎要睡在上面,但不是自己单独睡,而是由这个兄长陪睡。这个角色之所以必须是已婚的兄长,是因为承担着一个重要任务:教会新郎如何去做一个丈夫应该做的那些事。
花轿落地之际,领亲的点燃一炷香,捧在手里,做好领亲的准备。
二是女宾相,也就是伴娘。故乡传统婚俗中的伴娘必须是两个,而且必须是媳妇,而不是姑娘。这与今日流行的又不相同。从新娘子下轿,直到拜完天地入洞房,伴娘始终是一边一个扶着新娘。伴娘需要从许多女人中挑选,常常是百里未必能挑一。因为这个角色有许多必备条件:一、父母双全而且健康;二、儿女双全而且没毛病;三、个头儿必须高于新娘。具备前两个条件的“全可人儿”在过去的年代里也许不难找,而第三条是根据新娘子的实际提出的。如果新娘是高个子,这伴娘就难找了。但这个条件又是必备的,因为新娘如果比伴娘高,她的福、禄、财就都会“冒”出来,流走。同时,哪家办喜事愿意让一个丑女人在眼前晃来晃去?所以,凡是能做伴娘的女人,又必须漂亮。全可人儿,高个子,长得漂亮,生活美满,而且属相与新人不犯冲,这才不会给新人带来晦气。
伴娘是盛装出场的,漂亮的凤冠,漂亮的衣裙,飘带流苏,还有身上那些珠子和银玲,一举一动,有声有色。我小时候看人娶亲,总被伴娘所吸引。因为新娘子一身通红,而且头脸是被红布蒙着的,浑身上下,简直像个红麻袋,的确没什么好看的。她的风采,要等婚礼后才能展示。而伴娘就不同了,她们是充分成熟的女人,懂得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所以从打扮到神态,都比新娘更光彩。
揭开轿帘之后,伴娘就走上来了。她们搀扶新娘下轿,跟着新郎走上红地毯。而在新郎的前面,就是捧香引路的领亲者。在香烟引领下,新人开始过门。记得娶昆玉大嫂的时候,是瑞玉大哥领的亲。他穿了一件轻易不穿的大褂,戴上了黑色的礼帽,形象焕然一新,比新郎官还要抢眼。尤其是双手捧香,稳步走在红地毯上,庄严而肃穆。瑞玉大哥有许多潇洒的传说,但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他最帅的形象。
新人过门之际,门楼下摆一个火盆,需要新娘子跨过去。我小时候确实有点傻,常为新娘子担心,怕她跨不过去,或者把火盆踏翻烫了脚。后来才知道,这担心完全多余,因为红盖头并不影响她往地下看,而且旁边的两个伴娘还会提醒她“大步迈”。
新娘子跨过火盆就算过门了。即使发生意外,后面的程序无法进行,也已经是“过了门的媳妇”。当年国共两党大战,邻村就出现过刚过门就被炮弹轰散的婚礼。大家慌忙逃命,新郎新娘也跑进了高粱地。在高粱地里过夜,一个问题提出了:一对新人该不该在一起?最后的决议是:媳妇已经过门,需要补办的手续只是给天地和父母叩头。于是,新郎新娘跪在高粱地里,撮土为香,拜过天地和父母,就睡到一堆去了。
这样的事,一般人当然不会遇到,所以,拜天地也不会那样草率。在故乡婚俗中,拜天地是最神圣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