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的传说》
煎饼, 中华民族最早的方便食品,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科学的营养配方,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华一绝”。“煎饼卷大葱”构成了山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作为煎饼的发源地,在沂蒙广大农村至今仍保持着“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的习俗,并流传着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东蒙山一带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在蒙山望海楼下.住着巧珍和田壮一家,男耕女织,生活过的比较舒心,劳作之余,田壮勤学苦读,成了远近闻名的土秀才。
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请田壮帮忙;谁家受了欺侮,田壮主动帮助写诉状,打官司,因此得罪了当地恶霸王洪三,被关进山间大牢。狱卒们恶狠狠地告诉巧珍:“你们家田壮整天咬文嚼字,专和我们家老爷过不去,老爷吩咐,这次只准送笔墨纸张,不准送饭,关他七七四十九天,看他还写不写!”
看着自己的丈夫饿在牢房,巧珍三天三夜吃不香、睡不甜,恍惚中梦见蒙山娘娘向她走来,说:“巧珍,别犯难,我传授你个法子:你把小麦磨成糊子,在烧热的石板上摊成饼,不就像纸?再把大葱作笔,豆酱当墨,还愁您的夫君没饭吃?”
一觉醒来,巧珍照此去做,果然灵验,连忙带着自己摊制的煎饼,卷上大葱和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见是“笔墨纸张”没多过问,田壮饥不择食把它吃个精光,就这样,喝着山泉水,吃着煎饼,红光满面。
平安出狱后,发愤苦读, 背着巧珍摊制的煎饼考上了状元。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
人们为了使用方便,把薄石头打磨的像圆形海龟一样,再磨制光滑,叫做“鳌子”,后改为生铁铸具,也就演化为今天的带“金”字旁的“鏊子”,巧珍因发明煎饼,被沂蒙山人供奉为“煎饼老奶奶”, 煎饼由此又称”状元饼”。
《沂蒙山小调》1940年伴随着战火硝烟诞生于费县北部,当时,抗日战争处于低潮,东蒙山一带的反动会道门勾结国民党反动派,兴风作浪,民不聊生。为宣传群众,鼓舞斗志,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长袁成龙组织阮若珊作词,李林谱曲,创作了《反黄沙会》一歌,广为传唱。随着形势的发展,演变成《沂蒙山小调》。
如今,这纸革命历史民歌不仅唱遍全国,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优秀民歌,莫斯科申奥成功,演唱的两首中国民歌,她就是其中一首。
为使沂蒙革命老区积淀下来的文化优势,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演绎出新的篇章,争做“红色经济”的龙头老大,费县沂蒙小调食品有限公司以此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沂蒙小调”商标,旨在搭文化台,展示沂蒙民间文化特色,突出企业个性理念。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