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忠堂诗集:沉吟百味 聆听万籁
内容提要:《沉吟集》中,董忠堂先生以诗人的眼光和思维流连于人、情、物、理,以“爱、赞、惜、讽、咏、叹”等百味情感来观照、思考、感悟自然万物与人生百态,而同时总能以洗练的笔法和深刻的寓意让读者在徜徉之际内心豁然顿悟犹如醍醐灌顶。《沉吟集》的艺术与审美特质在于:善白描造境、平中见奇;巧寓庄于谐、亦俗亦雅;兼豪放婉约、亦豪亦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两千多年前《诗经·郑风·子衿》的作者借助这首清新秀雅的诗歌,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当风雅之风悠悠地传递到建安时代,曹操在《短歌行》中不露斧凿地直取《子衿》的前两句,巧妙地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换做“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而表达了一代枭雄意欲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思贤若渴的感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面对自然万物、人生百态,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中的诗人们沉思吟味当各有不同。李青莲晚年曾感慨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其实,在代不乏人的诗歌国度中,“沉吟者”自是代代相因。展开董忠堂先生的《沉吟集》,诗人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可与万籁对话的窗户,坐在窗边,我们可以清晰地聆听到诗人与自然人生那亲切而质朴的对语,“沉吟百味”、“聆听万籁”,这便是诗人之思与读者之悦。
“世间万事万物都蕴含着千古不变的道理”,有人出之以哲学论文、有人出之以小说戏曲,董忠堂先生则选取了自己偏爱的诗歌——这一古老而历久弥新的文学形式。透过《沉吟集》,董先生对诗歌的钟爱可见一斑,他的钟爱在于以诗人的眼光和思维流连于人、情、物、理,以“爱、赞、惜、讽、咏、叹”等百味情感来观照、思考、感悟自然万物与人生百态,而同时总能以洗练的笔法和深刻的寓意,让读者在徜徉之际内心豁然顿悟,犹如醍醐灌顶。诗人爱“故乡”之切、爱“四季”之美、爱“生命”之丽;赞“君子兰”之谦谦、赞“好友”之鞭策、赞“邻风”之醇厚;惜“空座位”中主人之不争、惜“飘泊”中人性之孤独、惜“事前”中个体之失察;讽“乌鸦”之不察、讽“宠物”之恭顺、讽“奴性”之卑劣……当然,充溢在诗集中更多的诗歌则是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百味沉吟:“孤独的老驴”发出了与“伏枥的老骥”志在千里不同的感叹,“老驴”“再也进不了磨坊”只能“思念木车的吟唱”,老驴的命运既在于与生俱来的“倔强”也是时代车轮将其碾过一旁——“机器听话/人是亲生爹娘。”是哀?是惋?是叹?耐人寻味。“野草”“疯狂地生长/超过了庄稼/肯定是/心野了/铁犁轻轻滑过/趴在禾苗脚下/等待/阴雨缠绕太阳的日子/又站起来仨俩/偷窥牛栏/不说一句话。”此诗是赞野草的倔强不屈?还是讥讽与惋惜野草打错了算盘?“上帝给了父亲贫瘠的土地/种出了 小草 树皮/上帝给了我忙碌的身躯/我却用它寻找安逸/上帝给了儿子安逸的身心/他将如何面对劳顿”上帝是公正的,对公正的不同演绎,成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这便是自然与人生的辩证法。
《沉吟集》所观之事、物、人、情多为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其所抒之情又别具一格,诗人善将传统意象翻出新意、对自然与人生互相参照。“灯塔”的惯用意象在于引航,而诗人却翻出新意——错将乌纱做灯塔,“谁戴上/就像山一样压着他/”。对“书”的感味也是多元的,诗人一方面赞美“书”不仅像灯盏、马鞭、绳缆,“照人走出生命的黑暗”、“抽得人勇往直前”、“保护人不坠深渊”,但“有时像付扁担/压得人气短”。书的价值本就多元,以诗歌形式加以歌咏与思考,的确意境悠远。那“为了别人畅行/自己多走些弯路”的“立交桥”,在结尾处“人生路口几何/可曾有你打理”,这样的诗句无不在点醒读者将人生与自然相互参照:是否“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
《沉吟集》中,诗歌内容不再仅仅是着眼于处于高高的庙堂之上的风雅光华,诗人将目光回归流连到了平实质朴的河流、乡野、树林、村落。《豆荚》“闭着嘴/咬紧牙关/倾听所有秋蝉发言/到了成熟的季节/开口一笑/灿烂/吐出心中珠玑/很圆”《芝麻》“整个春夏/没说一句话/平静得让人惊讶/金秋到来/开口就讲/丰收的神话/对大地和太阳/真心报答/于是/香飘万家”。生活于乡野的“豆荚”与“芝麻”不正是“讷于言,敏于行”的君子典范?
《沉吟集》的艺术与审美特质在于:善白描造境、平中见奇;巧寓庄于谐、亦俗亦雅;兼豪放婉约、亦豪亦秀。试析一二:
《影子》:大风把我刮倒/趴在自己影子上哭泣/夜了/影子逃离/黎明即起
人为自己身影的倒地而哭泣,犹如杞人忧天,须知有阳光才会诞生出影子。如果只是这样直言叙述,则不是诗歌,是其所谓的“质胜文”,只能归于“野”而已。此诗五行二十五个字,仅用“刮倒”、“趴”、“哭泣”、“逃离”、“即起”几个简洁的动作白描,便赋予语言以生命,诗歌也随之灵动起来。匆匆的“逃离”与自信的“即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情不自禁地对生命中的阳光充满期待与热爱。
《钟表》:时针闲/秒针赶/擦肩而过/两把剪/一地碎片/一地白昼和夜晚/昨天 今天和明天/去年 今年和明年
对于司空见惯的钟表,诗人也匠心独运。悠闲的时针与匆匆的秒针,形成两把剪。诗人似乎做出这样的启迪:无论功业有成抑或碌碌平庸,人生就在这样两把剪刀之下形成,自己来做出前后是非黑白的比照吧。此诗运用了比喻、拟人、比照等艺术手法,略去过多的修饰,使得诗歌凝练含蓄、寻味良多。
《芦苇》:……风来风转向/浪来 浪回头/……寒秋 一行鸢鹜/春来 一湖绿洲
此诗在以白描歌咏了芦苇“顽强”与“团结”的个性之后,结尾处自然地化境与造境:一副深秋寒苇图,让人联想到《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鸢鹜”则又是一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春来,一湖绿洲”则是第三幅画面:及其简约的六个字给人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一湖绿苇,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绿苇之繁盛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而“寒秋”之“雪白”与“春来”之“碧绿”相称相映,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沉吟集》多咏物感兴之作,感兴之外又见哲理。这样的诗题处理得稍有不慎,便会让人生出面目可憎、牵强附会、味同嚼蜡之感。要寓通俗于典雅、寓庄重于诙谐便全在一“巧”字上下功夫。
《乌鸦》:一天到晚/重复一句话/抱怨上帝/为它穿了这身黑纱/才遭人咒骂/上帝也不知道/究竟它心里想啥
这首诗延续了诗人咏物诗一贯的简短与白描,巧妙的是,一只乌鸦对上帝喋喋不休的莫名“抱怨”不正是孔子那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宏伟人生哲言吗?寓庄重于诙谐、以俗为雅。
《核桃》:核桃一生害羞/用毛巾包着头/露面时/已满脸深皱/空有满腹经纶/用锤子砸/方才开口
这首诗歌渲染的情态宛如一副生动形象的卡通,画面极具立体感。“核桃”“害羞”“用毛巾包着头”的稚嫩之感与“露面时”“已满脸深皱”的沧桑之感形成及其鲜明的对比,前后画面如此巨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诙谐与喜剧效果。但就在忍俊不禁之后不免又仔细揣摩掂量:这样的悲喜剧何尝只在“核桃”身上上演?
《沉吟集》是诗人近几年来对自然人生的百味沉吟。犹如聆听万籁,时而传递出豪放词家的狂放厚重、时而传递出婉约词家的细腻典丽。
《傻》:暴雨疯狂地下/早就有奔流的想法/大风拼命地刮/主动与寒冷说话/只有大地/默默地/等待/命运的践踏/有点憨憨的傻/急了/也能爆发
《风》:昨夜的风/很强/折断一颗粗壮的白杨/树下的小草/旺盛地生长
这两首诗歌中“暴雨”、“大风”“昨夜的风”在“疯狂”、“拼命”地比赛着“很强”,但默默的“大地”以及大地上匍匐的“小草”则在坦诚着博大的胸襟、舒展着细嫩的腰肢……在这里,“精明”与“憨傻”、“强大”与“柔弱”在强烈的对比中进行着令人深思的对话,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一块石头》:宇宙的一粒尘埃/满身的皱纹和棱角/早已在烈火中死去/却炼就了一颗永生的心/坚韧无比
《镜子窗子》:镜子前/看不到远景/是谁蒙蔽了眼睛/窗子前/看到百态人生/是阳光放飞了心灵
从这两首诗歌中我们读到的是诗歌的厚重坚韧、从感性中奋飞出的理性情感:“石头”“宇宙的一粒尘埃”却“炼就了一颗永生的心”“坚韧无比”。“镜子”与“窗子”,一副多么感性的画面啊,但我们读到的却是选择“蒙蔽”还是“放飞”。
《残荷》:曾经超凡脱俗的气质/惹来百花妒忌……雨骤风急……在冰封的黑泥里/卧一个冬季……红了一度夏风/绿了一池春水
《玉兰花开》:……丝柳振臂/群雀呐喊/迎春花趴在地上/大口地喘 斜视/梅花枝干
这样的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则是婉约、细腻与秀雅。
阅读《沉吟集》,总能体味到诗人沉吟百味的心境,便能享受到聆听万籁的愉悦。
(作者姜维枫,女,生于1972年,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近代文学。)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