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徐冠巨   王树国   谭旭光   郎景和   程皓:   

庆云: (名人)文韬武略贯古今

  • 作者:一粒枣花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09-11-16

      庆云自隋开皇六年(586年)置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易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该县地处鲁冀边界,既受儒家文化熏陶,又受燕赵文化影响,这里的人们便兼具温文儒雅和侠义豪迈双重性格。自古以来,庆云才俊辈出,文有后唐宰相李愚、北宋词人李之仪、明代尚书王佐、清代画家刘业村、当代哲学家关锋、科学家张炳炎、评剧大师筱俊亭、摄影名家赵黄岗、青年作家刘玉栋等人,武有宋代父子名将张凝、张昭远,清代龚威将军马龙潭,八极拳宗师吴钟,当代“一门双将军”刘存智、刘存信等人,可谓文韬武略,代有人出,星汉灿烂,各领风骚。
     翻阅庆云县志,有据可查最早的历史名人当属五代时期的后唐宰相李愚。李愚(?-935年),字子晦,后唐渤海无棣(今庆云)人,为人谨慎寡言,直言敢谏、刚正不阿,史书记载“非礼不言,行不苟且。”唐昭宗时期,李愚被任命为安陵(即今德城和陵县)薄,后授河南府参军;长兴元年 (930年),李愚被封为太常卿、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宰相),辅佐唐明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百姓逐渐丰裕,社会安康繁荣。李愚文笔高远,文章俊旷,有晚唐韩愈、柳宗元之风格,先后完成《仲尼遇》、《颜回寿》、《夷齐非饿人》、《白沙集(10卷)》、《五书》、《丘光业诗》等大量著作,还领衔与后唐诸儒修成《创业功臣转(30卷)》。长兴三年 (932年), 唐明宗批准李愚等人奏请,刻印《监本九经》,并指派以李愚为首的五名儒家学士详加校勘,开创了我国雕版印刷的先河。
      在宋代,庆云籍名人可圈可点的很多,《宋史》有传的就有李之仪、李之纯、张凝等人。文学方面,当属词人李之仪。李之仪(1038年—1117年),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北宋沧州无棣(今庆云)人,他以一首爱情诗《卜算子》奠定了在北宋文坛的地位,其“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诗句脍炙人口,被后人广为传唱。李之仪早年师从于一代名臣范仲淹之子宰相范纯仁,后为一代文豪苏轼幕僚,其为人端正,学问匪浅,但因受新旧党之争影响,仕途颇为坎坷,几经起伏,曾任枢密院编修官、原州通判、常平提举等职,晚年受奸相蔡京迫害,被贬太平州,寓居当涂,后得以昭雪,官至朝议大夫。李之仪既善诗词,又能属文,尤工尺赎,苏轼称其“人刀笔三昧”,多有作品传世,著有《姑溪词》、《姑溪居士集(70卷)》、《姑溪题跋(2卷)》。其诗流畅清丽,名稍不及黄(庭坚)、陈(师道);其文妙语活脱,“与张耒、秦观上下”;其词清婉峭隽,“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李之仪主张“自有一种风格”,对李清照《词论》影响很大,造就了一代婉约派诗词大家。为纪念一代词人,庆云县现已建起李之仪公园,并塑起李之仪塑像。值得骄傲的是,李之仪还有一位堂兄李之纯,仕途畅达,声名显赫,曾任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成都路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沧州知府、瀛州知府、成都知府等职,加龙图阁直学士衔,后官拜户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著有文集20卷,奏议5卷。
      北宋时期,张凝、张昭远父子称得上一代名将。张凝生卒年月已无法查考,史料记载其少有武勇,倜傥自任,深为宋太宗赏识,被委任殿前指挥使;宋真宗时,曾任绣州刺史、北作坊使、宁州团练使、沧州防御使、缘边安抚使、高阳关部署等职,加殿前都虞候,死后被追赠为彰德军节度使。张凝忠勇善战,体恤士卒,所率军队英勇无比,在抗击西夏、辽国敌军的战事中屡建奇功。宋咸平四年(1001年),时任邠宁环庆灵州路副部署兼安抚使的张凝献计陕西转运使刘综,并亲率部队自白豹镇深入敌人腹地大胜西夏军,进而收复多处失地,边境从此安宁。宋景德元年(1004年),张凝任沧州防御使,与杨延昭等部御敌于前线,进犯辽军皆被击败。是年底,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辽兵受盟北归,仍一路剽掠百姓,宋真宗便任命张凝为缘边安抚使,率军紧随其后,辽兵慑于张凝威勇,遂不敢再行抢掠。张昭远为张凝之子,也是宋代的一位战功卓越、威名远扬的武将。16岁时,他就上阵与辽军交战,单枪匹马冲入敌人阵地,救护父亲杀出层层重围。由于张昭远武艺高强,以致后来敌军竟无人敢与其交锋。张昭远先后任左班殿直寄班祗侯、忻州都巡检、内殿崇班、西上阁门副使、河北缘边安抚使、瀛州知州、西上阁门使、雄州知州、忠州刺史、新州防御使、步马军都虞侯、左龙武大将军等职,为抵御敌军、稳定北宋边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死后被追赠应州观察使。
      在明代,值得世人铭记和敬仰的当属为国捐躯的尚书王佐。王佐(1384年—1449年),字孟辅,其先祖明初迁至庆云县三王村。王佐中举后入太学,贯通经史百家,精于理财之道。明宣德元年(1426年),王佐被提为户部右侍郎,委以理财重任,期间奉旨巡视各地,严厉稽核粮贮。明正统六年(1441年),王佐升至户部尚书,后兼任吏部尚书,其办事有法,政绩卓著。明正统十四年(1449)秋月,蒙古瓦刺军队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明英宗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突遭瓦剌军围攻,全军溃败,明军死伤数十万,英宗被俘,随征将臣王佐等50余人阵殁。明景泰元年(1450年),王佐被明英宗追赠少保、荣禄大夫,赐建祭祠——王公祠。明宪宗成化年间,王佐被赐谥“忠简”。 1966年,原建在庆云县三王村枣园桥西的王公祠被毁。
      至清代和民国时期,有史可查的庆云名人颇多,尤以龚威将军马龙潭、八极拳宗师吴钟、诗人崔旭、山水画家刘业村等人最为知名。
      马龙潭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儒将,他与“东北王”张作霖为结义兄弟,其忠贞爱国,保境安民,功勋卓著,威震东北三省。马龙潭(1857年—1940年),字腾溪,庆云县中马村人,自幼聪颖,少年倜傥,习武善骑,长于书法,18岁时承袭云骑尉之职。因其热心交游,仗义疏财,家境败落,1898年断然离家出关,参与南满铁路修建。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马龙潭慨然应募入伍,成为盖字军管带,走上戎马生涯。此后,马龙潭率兵在东北地区与入侵俄军英勇作战,屡次重创俄军;奉命严剿土匪,除暴安民,令匪贼闻风丧胆,深受群众爱戴。因战功卓著,马龙潭先后被擢升为总巡、帮统、统领等职,被封为龚威将军。民国初年,马龙潭被授陆军中将,任东边镇守使,驻守凤城,消减捐税,发奋练兵,与心存觊觎之心的日本人巧于周旋,使边境得以安保。后,马龙潭改任奉天洮昌道尹、四洮铁路督办等职,在其据理力争之下,中国人才得以与日本人分段修建郑洮铁路。“九.一八”事变后,马龙潭辞职隐居四平,日本人借用马龙潭名望收服人心,擅自公布马龙潭为伪中满省长。马龙潭闻讯大怒,向日军抗议,并头撞桌子,誓死不从。日本人无奈,只好作罢。马龙潭心系桑梓,曾向家乡庆云拨运赈灾粮达数千石之多,捐资建成高等学堂,还两次出资倡修庆云县志。
      在国内乃至国际武术界,八极拳创始人吴钟的名字广为人知。吴钟(1732年—1822年),字弘升,回族,清代海丰(今庆云)后庄科村人,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自幼练武,先后拜马胜标、呆叟夫妇、赖魁元等人为师学武,得太祖三十二式、少林刀法、六合大枪法、飘遥刀法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吴钟持一杆大枪三进三出福建少林寺,暗器无一着身,后与抚远大将军、恂勤郡王胤禵比武胜出,被誉为“神枪”。之后,吴钟到直隶天津咸水沽设场教徒,传播武艺,以保盐镖为生。他与当时武林泰斗康德力、李章、刘三闪换谱为表,传同一家,故有“康德力的棍,吴钟的枪,短打擒拿数李章,刘三闪的八极天下趟”之赞誉。晚年,吴钟曾受族人邀请到孟村传授技艺,后回到家乡广收弟子,并对拳式械路进行总结,正式定名为“八极拳”。目前,庆云县后庄科村建起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仰钟园”,吴钟墓修葺一新,供国内外诸多八极拳爱好者前来瞻仰凭吊、寻宗问源。
      在清代文坛,特别是在天津,提起诗人崔旭的名字,妇孺皆知。崔旭(1767年—1847年),字晓林,号念堂,其出身名门望族,天赋颖悟,8岁就能作诗,嘉庆五年(1800年)乡试举人。道光五年(1825年),崔旭与著名诗人梅成栋等人在天津共同创立“梅花诗社”,诗界称他俩为“燕南二俊”,合著《燕南二俊诗钞》,时人争相传诵。道光六年(1826年),崔旭任山西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他不辞劳苦,为民解忧,颇有政绩。道光十三年(1833年),崔旭因病辞官回归故里,热心教育和公益事业,曾掌教古棣书院,两次编纂《庆云县志》,为族人撰刻《庆云崔氏族谱》。崔旭精通诗词格律,对诗文写作多有研究,有着较高建树,专门提出了“诙谐者,诗之趣也”的精辟论述。崔旭一生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作,风格隽永朴实,著有《念堂诗草》、《念堂诗话》、《读书随笔》、《沧州诗钞》、《庆云诗钞》等,其中《津门杂记》、《津门百咏》两部著作已成为后人研究天津风土人情的重要典籍,五首诗歌还入选近代学者徐世昌编辑的《清诗汇》。
      在清末民初,鲁北出现了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家,就是刘业村。刘业村(1855年—1929年),字唯斋,号业村、梦庄道人,庆云县崔东北村人,其姿性颖异,妍雅博物,自设家塾教读亲族子弟,闲暇时则醉心翰墨,诗书画印均取得很高成就,在京津鲁冀地区有较高声誉,著有诗集《能耐轩诗草(4卷)》,有《业村墨迹册》、《醉石山房印草(4卷)》传世。刘业村尤以绘画成就最高,有“山水圣手”之誉,曾出版个人画集《七十二候图》。
      新中国成立后,庆云更是人才济济,涌现出评剧家筱俊亭、哲学家关锋、科学家张炳炎、摄影家赵黄岗等人,分别在各自领域堪称领军人物。 
      在我国评剧艺术界,筱俊亭堪为翘楚,她是“筱派”创始人,与著名评剧大师韩少云、花淑兰齐名。筱俊亭(1921年—),原名张忠善、张俊亭,原籍庆云县张玛琅村,出生于天津,8岁学艺,13岁当主演,取艺名“筱俊亭”,19岁时以《白蛇传》成名轰动津门。全国解放后,筱俊亭进入锦州评剧团,主演了《刘翠屏哭井》、《珍珠衫》、《花为媒》等戏,还排演了《小二黑结婚》、《牛郎织女》等剧目。1954年,筱俊亭调入沈阳评剧院,先后排演了《杨八姐游春》、《洪湖赤卫队》、《江姐》、《南海长城》等剧目。她学习各家运用低腔之长,并吸收了单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渐形成了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得到广大观众、艺术专家及同行们的认可,最终形成享誉海内外的评剧老旦“筱派”唱腔。筱俊亭曾任沈阳评剧院副院长、沈阳市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剧协副主席,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70多年的演艺生涯里,她先后演出过200多个剧目,塑造了诸多精彩角色,对评剧老旦唱腔进行了革新,为我国评剧艺术做出了极大贡献。如今,筱俊亭定居天津,其女小筱俊亭是“筱派”艺术的得力传人,现为国家一级演员。
      在哲学界,关锋的名字无人不晓。关锋(1919年—2005年),原名周玉峰,又名秀山,笔名庆云、何明,庆云县周辛村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山东乐陵县委书记。1939年改名为关锋。1944年任中共山东分局渤海区教育科长。1947年任山东回民师范学校校长。1950年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理论处处长。1952年任山东政治学校校长。1955年任中央党校第四中级党校副校长。1956年,关锋调入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与陈伯达、艾思奇、胡绳、田家英等人同事。1958年,关锋调任《红旗》杂志社编委,编辑专供毛泽东主席参阅的《思想理论动态》,深受毛泽东的重视和赏识。在文革中,关锋进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后因错入狱。关锋系中共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哲学研究,晚年后更是笔耕不辍,发表了多达600万字的论著,其中编写的《老子通》一书荣获吉林省第一届优秀图书一等奖、长白山学术基金会图书一等奖和比利时世界学会1996年度科学奖。
      在海洋科学考察船研究设计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堪称权威专家,他是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的总设计师和研发者。张炳炎(1934年—),庆云县孟家村人,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船制系,1960年开始从事制船业,先后参与和主持研究设计的船舶多达50余型,其中多型舰船为国内首次自主研究开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励30余项,为我国的舰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84年11月20日,由张炳炎主持设计的“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港起航,开始了中国人首次南极科学考察。1993年,张炳炎主持对“雪龙号”破冰船进行改造,使其跃居世界极地考察船前列,先后圆满完成8次赴南极、2次赴北极考察任务,开创了中华民族航海史的多项之最。2005年8月,由他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发的我国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顺利交船。
      在当代摄影界,赵黄岗久负盛名。赵黄岗(1927年—),庆云县小李家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历任渤海日报译电员、新华社中原总分社机要组副组长、广西日报美术摄影组组长、广西画报主编、广西图片社社长等职。自1960年以来,赵黄岗先后担任中国摄影家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广西分会主席,中国摄影学会执行委员,广西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出席过全国文联第三、第四、第五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3年,赵黄岗作为中国摄影家代表团团长,率团出访过加拿大。张黄岗长期从事摄影工作,拍摄了大量新闻图片和艺术作品,特别是他拍摄的《毛主席在南宁市亲切接见广西各族群众代表》、《周总理在漓江上》、《周总理夫妇和陈毅夫妇在阳朔》等珍贵照片,生动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他还为越南胡志明主席共拍摄过700多张照片,其中在1960年胡志明主席70寿辰时拍摄的照片成为胡志明主席的标准像,另有一张成为胡志明主席的遗像。
      庆云县是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后走出的军级干部多达15人,被授衔的中将、少将就有7人,他们分别是原广州军区代司令员刘存智、原沈阳军区空军政委刘存信、原山西省军区副政委范普权、原南海舰队司令员张朝忠、原江西省军区政委王冠德、原国家森警政委阎文彬、现沈阳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王铁翼,其中刘存智、刘存信“一门双将”成为军界佳话。
      刘存智(1924年—)是庆云县魏家洼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1937年参军,参加过无数次对日伪作战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广西等战役,还参加了攻克东南沿海岛屿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曾历任团长、副师长、要塞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等职,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55年授上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0年4月退役。刘存信(1926年—)是刘存智的弟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1938年参军,他随肖华转战鲁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进解放军航空学校学习,历任飞行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师长、武汉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政委等职,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中将军衔,1993年1月退役。
      当代庆云,欣逢盛世,人才更是层出不迭,尤以青年作家刘玉栋、世界体操冠军陈一冰、杂技王子张雷、相声新秀于磊最为杰出,可谓群星灿烂,风流今朝。
      在当今文坛,刘玉栋属实力派青年作家,被评论家冠以“现代乡土鲁军”美名,是“新生代小说”作家代表,特别是他以童年视角关注社会人生、写乡村往事现实的小说在当今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刘玉栋(1971年—),庆云县齐周务村人,1993年开始步入文坛,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济南文作协副主席、市文联创作室主任、山东省签约作家。在1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刘玉栋在《人民文学》、《十月》、《钟山》、《长城》、《天涯》等纯文学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达10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杂志选登和入选十几种小说选本,出版有《锋刃与刀疤》、《我们分到了土地》、《公鸡的寓言》等小说集。其中,《我们分到了土地》是刘玉栋的成名作,获“首届济南文学奖”和“首届齐鲁文学奖”;他所写的《给马兰姑姑押车》登上“200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幸福的一天》荣登“2006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前三名。
      在体育界,陈一冰被冠以“吊环王子”的美名。陈一冰(1984年—),庆云县小武村人,生性坚韧,勤奋刻苦,7岁开始体操训练,17岁进入国家体操队,十运会崭露头角,2006年、2007年连续两届世锦赛在吊环项目中夺冠。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陈一冰更是不负众望,勇夺吊环项目冠军,成为继董震之后新的“吊环王”。
      在杂技界,张雷凭借自己的实力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张雷(1979年—),庆云县菜张村人,天资聪悟,训练刻苦,6岁进入戏班,7岁进入沧洲杂技团学习。由于技艺精湛,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参加春节联欢晚会。2001年,张雷随杂技团参加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得银狮奖,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之后,获得布达佩斯国际杂技节金奖。2002年,张雷加入加拿大太阳马戏团,随团环游世界,先后到过10多个国家进行演出。2007年,张雷签约日本一家高级演艺公司。
      雏凤清于老凤声,于磊在相声界算得上小有名气。于磊(1983年—),庆云县于店村人,14岁进入中国北方戏曲学校开始专业曲艺学习,19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先后师从于田立禾、佟手本、刘俊杰、寇庚儒、杨志刚、魏文华、李立山、李伟建等相声表演艺术家,现为北京市邮政艺术团相声演员,先后荣获“华东六省一市相声小品大赛金奖”、“侯宝林杯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铜奖”、“白沟杯中外相声小品赛一等奖”、“空中笑林草根擂台大赛金奖”等奖项。2005年,于磊与朋友创办天岳灵运文化传媒公司,排演的曲艺节目《爆逗麻辣烫》在全国60多个城市的电视台播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2009年10月27日《德州日报》长河晨刊15版“德州地理志”栏目整版刊发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另发)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