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琦:从战士到作家的农民
(一)
(二)
王壕村自古村风正,民风好,村民纯朴,孝子贤孙众,贤妻良母多,出能人才子,在全县八百三十八个村庄中,是个数的着的大村、名村、好村,自古如此,直至今日。
后来,王焕琦被选为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二十年,他严格要求自己,也管好班子成员,带领村民致富,敢于创新,使王壕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先进村,文明村。村民和周围村人都对他有很好的评价,说他是个正派人,耿直人,干事业的人,不谋取个人私利和追求个人享受的人。
他年龄大后,多次向上级提出辞去村支书一职,以便静下心来写点东西。领导上多次挽留,舍不得叫他离任,在他的再三要求下,还是批准了他个人的请求。
村人们跟我说,当年他卸任支书后,镇党委书记在王壕村全体党员大会上讲,“王焕琦是全县全乡有名的好书记,能干的好支书,他的离任,是整个张大庄乡镇的损失,是王壕村的一个大损失”。并说乡间少了一位非常好的支部书记,这些话,既代表了党组织对他的肯定,也代表了全体王壕村民的心声。
近些年,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出了多部深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实现了从支书到作家的转型,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可称为是乡间土生土长的作家。 二0二四年清明节,我于四月十二日到他墓前凭吊,追忆他的生平事迹,因为同为文友,又是我敬重的兄长,也是不同部队的同年代战友。
在乡村民间,清明节扫墓大都为前五后十,这是民间的普遍做法,中华大地,城乡上下,大都如此。
我和王焕琦有过两次见面,一是县文联办文学讲座班,二是在县城路遇,只是打招呼,没有细谈交流过。
他曾几次托在原子弹试验部队退役的村中弟弟郭书成捎信,说愿意和我一起坐坐,说说话,交流一下文学写作方面的事。
但由于三年疫情的反复变化,这一愿望没能实现,我也深感遗憾,毕竟王焕琦比我大两岁,文学成就比我大。
由于疫情的放开和病毒的急速扩散,那一年的春节我是在青岛过的,从群中得知王焕琦去世的消息,深感悲痛,又无可奈何。
早就听说他是从部队退役后担任村支部书记,又从村支书的位置上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的,还听说他只有三年半浅浅的小学文化,确有着深深的文学写作功底,我为此深感佩服。
他多年写下的那些文学作品,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获得多项文学创作奖,仅凭能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一点,他的文学生涯也是成功的,辉煌的,合格的。
据说他是宁津县继《大刀记》作者郭澄清之后,是唯一获得这一资格的作家。在我的同年代战友中,退伍后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很多,无计其数,但从一个只有三年半浅文化的人,又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确实极为少见,实在难得。
(三)
为了追记他的勤奋人生,我专程去了王壕村,去了他生长和多年奋斗的地方,与多位村民进行了交谈,也察看了王焕琦住过的旧宅。四间普通住房,院落不大,院门窄小,极不讲究,就凭这一点,说明他不讲排场,没有追求个人利益和享受,住得还不如大多数村民好,简简单单,普普通通,村民说,屋里堆得满屋是书,除了书,没有值钱的东西。
据说是在北京工作的儿子,为了叫他退下后在县城多与文学同道交流,也方便打印材料,有个好的写作场所,夏天不再遭炎热,冬天不再受冷冻,为他老两口租了房子,住在了县城。村民们跟我说,当年是他最早率领村民修了村中的硬化公路,也使村里最早通上了电,安上了路灯,用上了自来水,还为村中老年人发放重阳节补贴,大力扶持村办企业,多种经营搞副业,走共同致富之路。村中老人们总是称赞叫好,怀念他当年的一些做法。
村中西北近处有一个大水湾,水清且深,据说有七八米深的水,这在乡间是少见的,还有人在湾边钓鱼。据说王壕村当年旱涝保丰收,水井就在地旁边,这也是难做到的。王焕琦任村支书时,上级还规定承包土地要交提留,如同当年集体的交公粮。土地承包之后,交提留就成了颇有阻力的事,连党员党费都不愿交的金钱社会,这更是村干部们棘手为难的事。
为此,村中也曾出现过一些矛盾,有一些纠纷,甚至闹出一些意见和不满也在所难免,因为人人都在追求家庭和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哪个村也都是这样。王焕琦也没有能力叫上下左右都滿意,都称赞。
知情人说,王焕琦当支书期间从来不摸钱,总是叫会计弄个明白帐,村中有婚丧嫁娶之事,随份子,都是个人掏钱,不许用村中公款,也不随便接受村民的吃请。他善于体察民情,村民家中有需解决的事情,一叫就到,公正处理,不偏听偏信,他常说“当领导就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求事实,讲真理,才能取信于民”。
这就是我所记述的王焕琦,德州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是从战士一步步走出来的作家。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