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子:名字铭刻在月球上
- 作者:林天宏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09-12-31
高平子(1888~1970)原名高均,后改名平子,江苏金山人(今上海),天文学家,在月球环形山上留名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人。
他的梦想,是成为民国的张衡。
这个18岁的年轻学生,在上海震旦学院攻读理科时,读过张衡的著作之后,他在自述中写道:“后世中国天文之中衰,只是后起者未能继轨前贤的责任。”
就连这个名字,也仿佛是历史的一种巧合和隐喻。这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江苏人,原名高均,为了表明对张衡的敬佩,他将名字改为张衡的字——平子。
他并未辜负这个名字。日后,这个年轻的天文学家,的确挑起了先贤尚未完成的重任。
1925年,他主持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研究,为中国天文学留下了太阳黑子的第一批完整影像和资料;1926年,他应邀参加了第一届万国经度联测,国际天文合作活动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1935年,他只身赴巴黎,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五届大会,大会决议接纳中国天文学会为正式会员国,初生的中国天文界,终于正式跻身于国际天文学界之行列。
在显赫的成就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拥有悠久天文学传统的古老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的反复与阵痛。
最明显的例子发生在1917年。由于经费短缺,中央观象台不得不在天文历中附载了流行数千年的迷信内容。对于专业天文研究机构来说,出版此种历书,实在是“丢人之事”,时任国立天文研究所代所长的高平子,也将其视为“一生最大的耻辱”。
其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天文典籍中,既有糟粕,也有精华。高平子对古历法有着颇深的研究,他是我国利用现代天文学理论和数学方法,研究古代天文学和古历法的代表人物。
早在22岁时,他就对周髀中的“北极璿玑”进行过考证,并证明所谓“璿玑”——这颗周代典籍中记载的北极星,并非现代天文学意义上的北极星,而是小熊星座的阿尔法星,并推测出它的正确位置。这在当时的中国天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更大的辉煌出现在1924年。作为天文学家,高平子参与接管了德国人建造的青岛观象台。随后,在这座海滨城市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宝贵的10年光景,也为这座城市编织了一道绚丽的科学风景。
用德国人留下的简陋仪器,他观测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太阳黑子活动档案。早在1000多年前的汉书中就已存在的太阳黑子记录,终于在1000多年后,在这个天文学家手中重新接上了气脉。
1926年,应万国经度测量委员会之邀,高平子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测量的地点,是在青岛观象台临海的一间石制小屋中。从10月2日到11月30日,高平子足不出户,用中星仪测量太阳经过该点的子午线时刻。他的观测极为精确,以至于万国经度测量委员会惊讶地写信称:“所测经度成绩优良,概为各国所钦佩。”
虽然天文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是苛刻和精确,但鲜为人知的是,高平子也有着浪漫和柔情的一面。这个“性情安静,为人散淡”的江苏人,是中国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学组织南社的活跃人物,国学和法文功底俱为一流,他曾用中国古体诗翻译法国作家雨果的爱情诗《赠彼姝》,并在报上发表,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他名留青史的方式,也是所有天文学家都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1982年,在高平子逝世12年后,在希腊帕特雷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8届大会决议,将月球正面坐标为6.7S、87.8E,直径为34千米的月面环形山,命名为“高平子环形山”,时至今日,他依然是唯一被铭刻在月球正面的中国人。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十多年后,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授予了另外一个姓高的中国科学家。他叫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也是高平子的侄子。
高锟获奖之时,恰逢华夏中秋佳节,当世人举头望天之时,眼前一轮明月中,有以“高平子”命名的环形山,而在距离高先生不远处,还有一颗叫“高锟”的小行星默默陪伴。有人说:“两星相互辉映,实为中国科学精神之最好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