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旧事:小脚老人爱集体
早年担任过村中妇女主任的王印青,前些日子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件五十多年的事,发生在村中田地里的事。
说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有一年的一个初秋中午,村中郭治岭和郭治河的母亲在田地路边守着一大捆高梁头,整整守了一个大中午,连午饭也没顾得回家吃。
那捆高粱头,是生产队的牛车往场院里拉运时从车上掉下来的,她是散活回家路上拔喂羊兔草时发现的,地里的社员们也都回了家,路上只有从坊子街来来回回的赶集人,她知道那捆高粱头是生产队里的,可自己一个小脚老人也弄不动,只好坐在上边看守着,社员们下地后,才用车子推到了四队的场院里。
后来,村人们跟我说,那位老太太叫周魁荣,生于一九二O年,娘家是北乡周庄村人,生有二男一女,长子叫郭治岭,次子叫郭治河,早年把儿子都送到部队当兵去了,她勤劳能干,热爱集体,是村中有名的贤妻良母,能吃苦,不怕难,乐于助人。
据村中老人们说,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她率先把自己家里的铁东西,家具上的铜件启下来,交给村干部去大炼钢铁去,体现了她的公益心,她处处带好头。
她的丈夫一九五八年去世后不到两个月,正赶上年底征兵,他催促到了参军年龄的长子郭治岭赶紧去报名,宁肯家里少挣工分,缺少劳动力,也要叫儿子去当兵,去保卫祖国。
郭治岭体检合格后便去了部队,她和只有九岁的小儿子郭治河过艰难日子,又那么不容易地熬过了困苦的三年自然灾害。
一九六九年三月,她在村中的大喇叭里听到中国和苏联在珍宝岛发生了流血事件,打了仗,又把二儿子郭治河送入部队,去了白雪皑皑的东北边境,村人们都夸周魁荣境界高,心胸宽,一切想着国家,想着集体,舍弃个人和小家庭和温暖安逸的好日子。
年迈后,她无法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便给儿子看孩子,料家务,喂鸡兔,做三顿饭,叫儿媳全心力地去劳动。她的长媳叫王书桂,娘家是本乡马厂村人,四个孩子都是老人帮着给带大的。
王书桂在队里干活不挂家,不牵挂孩子,推粪车子装的满,倒棒子秸比别人手头快,拾棉花是第四生产队最多的,都说王书桂贪了个好婆婆,能叫她放开心量去劳动,去料理生产队里的事。
周魅荣老人也时而被在沈阳的二儿子郭治河接到军营住些日子,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也是干这干那,照料孙女,受军营的人们好评。由于她心量宽大,生活规律,没有小事事,也由于儿子儿媳孝顺,使她活到了九十三岁,是村中寿命最长的老年人之一。半个世纪过去了,她为生产队守护高粱头的事,还被人们记忆念叨,她两个儿子全送到部队服役的精神也被人们赞美。
都说她是旧社会走过来的小脚女人,确有着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一心为公的品质,不顾个人小家庭,只为国家着想的宽大胸怀。
作者简介
王有金,一九五一年出生,一九六九年参军,银行退休干部。与《大刀记》作者郭澄清同为山东省宁津县郭皋村人,热爱文学,近年来,撰写诗文600多篇,100多万字,其中有50多篇被报刊采用,有74篇被收录到《宁津文史》,有250多篇被《德州乡村记忆》采用,有近200篇被发布到头条、百度、人民网等网络媒体。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退休后积极为家乡建设做贡献,被德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