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王树国   谭旭光   郎景和   程皓:   李锦:   

洪洞大槐树移民,到底是不是骗局?

  • 作者:名网     来源:车氏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4-02-18

        为什么说山东人的祖籍是山西大槐树?为什么说河南,山东等大部分地区都是山西人的“后代”?

       为什么说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是山西的后裔?

        越说越悬乎。

       有人说是真的,有人说是骗局。有人发文《揭开河南9成山西人后代的谣言》,表 示愤怒。很多专家学者对山西大槐树移民有过研究,但大都模棱两可,不知所云。

       那真实的历史和真相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山西移民的原因和肇始

       明初山西移民确有其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关于山东、山西移民的建议:

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

       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动。“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于是,轰轰烈烈的山西大移民由此开始。

       此前也有山西移民移到安徽凤阳,但那是建国之初朱元璋为了补充老家人口不足开展的全国性行动,并非针对山西,迁入凤阳府的山东移民比山西要多很多。


       山西洪武十四年403万,洪武二十四年441万,山东洪武十四年519万,洪武二十四年567万。

       记住这几个数字,后面要用到。


二、洪洞县移民数量微乎其微


       赵世瑜先生的《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一文写到:

       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的,由于大部分传说和族谱把洪洞移民事定位在明洪武或永乐时期(也有少部分定位在明中叶和清初),应该说这个版本距离这个时段还不太久远,但全书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移民事情,更没有提到过大槐树和老鸹(鹳)窝。

       有几个相关的问题可以一提。

       第一,据该书记载:“相传旧无城,至明正统十有四年,始奉文创筑土城。”据说新修的这座城还非常简陋。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传说发生迁民的明初,这里还是个四周没有城墙的地方,只是到了发生“土木之变”那一年,才开始修筑简易的城墙。我们很难想像明政府如何在这里设立什么机构,或者派驻军队来实施有组织的移民活动。

       第二,该书说,“宋元以来,都图因时更易,国初洪洞都里旧四坊,统八图(在城内),遵教厢(在城外北关),四乡统十都,十都统九十八图”,然后具体记载了各都所统各图的名称。在所发现的墓志、碑刻、家谱中,自称祖先来自洪洞某某具体地方的,都很难与这些记载的地名对上号。

       第三,按该书的统计,洪武二十四年,洪洞有11900户,92872口;永乐十年,有11592户,87775口;成化八年(1472),有11448户,98240口。如果这些数字是可以信赖的话,那么永乐年间比洪武年间少了300多户、近5000口。

       直到民国时的《洪洞县志》才开始有了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记载。


三、山西移民跑到洪洞县集中去领路费,这不可能

      1.洪洞县位于山西西南部

微信图片_20240218210412.jpg

       洪洞县属山西省临汾市。

       洪洞既不是省治,也不是府治,山西省的钱不可能在那存着。山西地处高原多崇山峻岭,更不可能南辕北辙到那去集中。

2.山西移民的目的地主要是山西东面的河北、北京和和山东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
1、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赍人冬衣给之。”
3、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住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十七十二顷。”
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丛整等一百一十六广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9、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一四零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明史.成祖本纪》)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
11、一四零三年。“(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2、一四零四年。“(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3、一四零五年。“(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4、一四零六年。“(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一四零七年,“(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16、一四一四年。“(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
“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裕,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早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拔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17、一四一六年。“(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徒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 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18、一四一七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拔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这是目前众多专家学者所能在史料上找到的有关明初山西移民的全部资料信息。

      1,这些史料里提到的并非全都是山西移民。例如,(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这里的“民为军者”并不一定就是指山西之外的移民,相反,任何历史事件都要讲时间、地点,因为没有提到其他地点,军转民这个事件更应该是在山西本地发生的,山西本身就驻有很多军队。

      有些史料数据则是重复记载,如“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2,整体移民数量不祥。号称移民百万这一数量是专家们猜测出来的。

      3,没有任何关于洪洞县是出发地的记录。

      4,移民的目的地:安徽凤阳两次,山东临清州、东昌府两次,河南一次,其它全部是河北、北京和塞北三地。我们略看一下地图,不妨猜测一下山西移民从临汾附近的洪洞出发的可能性。

(我印象中的大同一直感觉是在山西的西北角,今天才注意到,是在山西东北角)

微信图片_20240218210435.jpg

四、被无限神话了的大槐树移民


      我们随便在网上一搜,在很多网站上都能看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 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总人数超过两亿人”这样一句话。

      2016年,中国人口13.8亿,海外华人4000万,世界华人总数量约为14.2亿。明初人口在6000万左右。600年过去,中国目前人口是明初的24倍。山西移民在世界上繁衍到两亿人,以24倍的增长倍数,那明初从山西移民出去的基数应该是833万,而大移民开始前的山西人口一共才403万,也就是说,要繁衍出两亿人,山西人不但要一个不剩地全部移民出去,而且其生育和繁衍能力还要比非山西人高出一倍。天下哪有这样的怪事!

      洪洞县在明初一共9万多人,一个不剩全移民出去,按24倍的繁衍数量,也不过216万人。历史的史实是,洪洞县的人口数在明初一直保持在9万、10万人左右,没多少变化。

      有意思的是,很多山西人的族谱也写着移民自洪洞大槐树,包括阎锡山也自称他的祖宗在洪武初年移民自洪洞。

微信图片_20240218210448.jpg

五、从移民传说看大槐树事件的不真实性

      传说明初大移民都是被迫的,老百姓都是被官府绑着双手绑到目的地的。在押解过程中,一批批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

      其实稍微解读一下史料就能发现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性。看前面的移民明细:“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遣赍人冬衣给之”,冬衣都准备好了。“徒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家具都准备好了,免税三年。“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山西沁州民张丛整等一百一十六广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所移之民基本上都是没田没地给别人做佃户以及要饭的穷人家,移民每户通常给50亩地,要做个有田有地的体面人,还给钱,免税,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解手”一词早在元代就已出现。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说:“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

      当然类似传说有很多,都荒诞不经得出奇。遗憾的是,包括山西电视台《老梁故事汇》的老梁对这些传说在节目中也大肆渲染。

六、从山东人口看大槐树事件的不真实性


      山东省情网载有《明朝大移民与山东村落的重构》一文,文章称,通过对山东全省村落的调查,和对山西洪洞大移民的分析,得出了“延续至今的山东村落大多建于明朝、建于明朝的村落又大都始建于明初”这一结论。

      专家的调查应该不会有问题,他们的资料都是根据家谱、族谱、墓碑、方志以及口承史料得来的。但结论有问题。我想问的是,明初全国人口,明初山东人口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村落却都是明初建立,那建村之前山东人都住城市呢,还是像猴子一样都住荒山野林呢?

      历史地理学家葛建雄先生主编的《中国移民史》,据各类的记载资料得出结论是,明初有160多万人移民到山东。

      然而,洪武二十一年,刘九皋是这么说的:“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山东人多,是因生育繁衍的多,并不是因为外来移民所致,建议是往外移。

      史料上写的很清楚,明初大移民之前,山东人口500多万,是远超山西的北方人口第一大省。

      实际上山东是历朝历代的人口大省,也是人口净输出省。西汉时期,山东地区有人口 1700 余万,户 390 万,占全国当时的30%,人口密度居全国首位。东晋南朝时的永嘉南渡大移民,主要都是山东人。谭其骧先生称“江苏省所接受之移民,较之其他各省为特多,以帝都所在故也。见诸《宋志》者,计有侨郡二十三,侨县七十五。其中来自北方诸省者,以山东占极大多数”。《简明中国移民史》也写道:“据《宋书州郡志》记载,设置有侨郡23个,侨县75个,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为主。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至于清末民初的闯关东,移民到东北的山东人,更是号称数千万。

      目前山东人口9500多万,居全国第二位。之所以山东产人,一是山东环海,气候温暖适中,土地肥沃丰腴,人口承载量大。二是孔孟之乡,山东人民繁衍后代的欲望最强烈,几年前有这样一条新闻,可见一斑:“人民网北京2014年12月23日电,从山东省卫计委获悉,截至10月底山东累计受理单独两孩再生育申请22.3万份,办结20.7万份,占全国的约四分之一。山东省卫计委表示,山东省居民的生育意愿依然很强烈。”

      在明初,山东枣林庄也是主要的移民出发地,专家调查考证该地在山东兖州。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庐州等地有着大量的山东人后裔。河北是北方第一人口洼地,山东也有很多人移民河北,以及北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张金奎先生的《明初海防建设与山东半岛人口的迁移》:“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人们大多声称自己是山西洪洞人、四川人、枣强人、云南人以及江苏东海人的后裔,也就是来自山东以外。”张先生的说法也不是自己编的,也同样依据的是山东半岛的家谱、族谱、方志等记载,其中以山西洪洞人后裔为最多。

      但占据山东半岛的洪洞人是什么时候移来的,这就是个问题。

      相当多的山东济宁各市县的人称自己的家谱记载他们是大槐树移民。但在明朝延续下来的《济宁直隶州志》上却未有任何山西移民的记载,相反却有明初登州、莱州、青州三府之民迁移到山东西部的记载。山东半岛全在登州、莱州、青州这三州,这说明山东半岛的人是很多的。

      《明太祖实录》也有类似记载:

微信图片_20240218210933.jpg



      明朝山东一共有六府,只有东昌一府(即聊城)缺人,其他五府皆"民稠地狭"。洪武二十五年,据刘九皋提建议移民时的洪武二十一年,仅仅才过了四年。若说是洪洞人移来之后在几年内造成了“民稠地狭",这不可能,就不应该往那移。若说那么多的洪洞人是在此后移民来的,也不可能,因为这里已经民稠地狭,还要往外移。

      明初山东在北方各省中人口最多最密集,本来是要往外移民的,结果600年后的山东人却都自称是山西人的后裔。岂不怪哉!

      属于登州府的莱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其新版的《莱阳县志》中就曾以很大的篇幅讨论过这个问题,编辑都笑了。当时绝大部分居民都自称祖上是移民,但却都解释不了这些矛盾是怎么回事。最终的结论是很多人“胥附”于别人而冒称自己祖上是哪哪的移民。

      宋代以前无家谱,元明时期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宗从哪来,家谱热兴起主要是清朝中后期,很多土著人在做家谱或续家谱时会以不知道自己从哪来为耻,于是“胥附”别人也成了移民后裔。至于真正的移民,也会因相隔三四百年而不知道自己祖上的籍贯,同样“胥附”于别人的原籍。古代精通文墨的人很少,而且家谱还需专业刻印,故常由谱匠来做,羊群效应就会在家谱制作上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如资料显示,朱熹作谱序的家谱多达十几个,甚至更多。他的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吴、洪等姓氏的家谱同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

      更有甚者,明知道自己祖上是土著,却也要自称是洪洞人后裔。

      如在河南济源南水屯村的张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写着:“始祖威卿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济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但其祖传石碑写的却是:“公讳威卿,乃济源之世家也。其所居县曰沁阳,里曰堽头,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发庐。□厥先祖其便,□以居焉。”其家祠简介称”洪熙元年为祭奠父母,撰文刻碑。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此碑,保存至今。”十分清楚的是,这块撰于洪熙元年(1425)的石碑,不仅没有提到这位始祖从山西洪洞移民的经历,反而明写他是这里的土著。可能当事人不知道“济源世家”是“世世代代相沿的济源大家族”的意思。

      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及其结论大都没有错,但却和历史史实相差太远。那谁错了,结论只有一个,这些族谱、家谱、方志都不可信。以山东来说,土著变移民是唯一的解释。

      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到底是不是骗局”这个问题,答案是:不是骗局。因为洪洞人、山西人从来没有欺骗过别人什么。

      准确地说,在兴起造谱热的那个时代,从众心理影响下的羊群效应使得我们的很多祖宗集体撒了个小谎。

      换句话说,根据“洪武二十四年,洪洞有11900户,92872口;永乐十年,有11592户,87775口;成化八年(1472),有11448户,98240口”,就算把明初洪洞县的9万人口按10万全部移民出去,或者再假如外地到大槐树集合的有10万人,20万人按24倍的人口繁衍率,那到今天也不过才480万人,但自称大槐树后裔的有两亿人,也就是说,1.95亿都是假冒的。

      即使以整个山西来说,就算有100万移民,也只能繁衍出2400万人,另外1.76亿人是假冒的。

      当然撒这个小谎的不是现代人,而是现代人一二百年前的祖宗们。

      刚结识的知乎网友“历史探究”先生提供了一个他自己家族的例子:

我家族的纸质家谱也记载由大槐树迁出,祖祖辈辈没有人质疑,2015年在国家图书馆发现我祖先一石碑拓片(考古队在北京西南发掘的石碑),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明初由山西忻州要家庄迁出。

同样与我同姓邢台一村庄现有一万多人,家谱也是注明由大槐树迁出,去年春我们发现一块明万历年间石碑,上面写的也很清楚,来自山西榆次,8月他们组团到榆次问祖。


      这不是什么记忆缺失,而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


七、从家谱记载上看大槐树事件的不真实性


      通过很多家谱记载的矛盾上,我们能够看出古代家谱制作的不可靠性、不真实性甚至是滑稽性。最大的矛盾就是,众家谱记载从山西移民的时间,明确纪年最多的是洪武二年,其次是洪武三年、四年、元年,洪武初等等,朱元璋当了30年皇帝,“洪武初”再晚也要在洪武二十年以前。然而,山西移民政策提出和实施的时间却是洪武二十一年。什么意思呢,山西移民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那洪武年间的移民应在二十一年至三十年为最多,但家谱记载却相反。

      再如很多安徽人称迁居自山东的枣林庄,但有的家谱记载来自山西洪洞枣林庄;都知道山西洪洞大槐树,但有的家谱记载来自四川大槐树、云南大槐树;通常都是洪洞大槐树老鸹窝,但有的记载是洪洞老鸹窝某某村、老鸹窝某某庄,不知道老鸹窝到底是个窝还是个乡镇。

      山东莱州市有很多家谱称移民自四川,如民国五年(1916)《东莱程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由四川成都东门里铁碓臼程家东迁山东莱郡,卜居于城西十八里处。”遗憾的是,洪武二年四川还未纳入明朝版图,尚处在明玉珍的大夏政权统治之下,明朝是在洪武四年才由傅友德率军平四川,占成都。更有意思的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东莱翟氏族谱》载:“余家本四川成都府成都县人也,于大明洪武二年奉旨迁于莱之掖邑。”“洪武二年”不知道奉的是谁的旨。再如,莱州柳林头村的程姓家谱,乾隆年间自称是永乐年间从成都迁居,道光年间的又说是洪武二年,民国26年又变成了自河南迁来。

      还有,河北枣强县被称为洪洞移民的中转站。山东中北部居民的家谱记载,今天的济南、淄博、东营、滨州、潍坊一带有大量的当时多达35万的枣强移民,其家谱记载基本也多是洪武二年迁入。这些地区的很多县市都有数百上千的村庄移民自枣强,如惠民县有1254个村,枣强移民村多达1056个,占村落总数的84.21%。但是,正史明明记载是山东往人口洼地河北迁移,而且枣强的县志上没有任何关于从枣强向外移民的记录,恰恰相反,《枣强县志》载,明永乐年间,山西、山东等地一批移民到本县安居。《滨州地名志明代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考》:“当时,山西洪洞县一带人口大增,属移民之地,移民在洪洞县广胜寺处大槐树下集合,然后沿赴北京的大路,至河北省枣强县再行分发。”我认为,这种中转站的说法也并不真实。其一,作为中转地的枣强在河北,但河北各县市却没有枣强移民。其二,枣强移民迁入地全是山东,但枣强在洪洞的东北,在山东的西北,明显这个中转站南辕北辙让移民走了很多冤枉路。其三,洪洞人不够,可以山西凑,但枣强可没说有个大槐树这样的集合点。移到山东的枣强人多是从枣强不同的村庄迁出的,例如济南章丘的《李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李佗、李伦兄弟由枣强师友堂庄迁来”,《董氏祖谱》“明朝洪武二年,董姓从直隶枣强王善友村迁来定居”,《刘氏家谱》“明洪武二年刘氏由直隶枣强刘家屯豆腐巷迁此建村”。东营广饶县从枣强县移民的涉及271个村,只有17个村庄的某些姓氏称由山西或河南经枣强县中转后分发而来,其余254个村庄在家谱中则全都是体现为枣强土著居民迁出。这都说明迁自枣强的移民基本不是中转而来。然而,《真定府志》记载,枣强县是该府人口最少的县,在明洪武年间只有七千余人,永乐年间从外地移民补充之后也只有九千余人,何来35万人移民迁入本来就“人稠地狭”的山东呢?很明显,无论枣强是中转站,还是土著迁出,这些自称移民自枣强的山东人家谱都是错的,是假的。

      综上所述,我们先辈传下来的家谱有多么的不真实,不靠谱。

      然而,多数历史学者对洪洞大槐树移民所持的都是一种暧昧肯定的态度,专业研究移民史的曹树基先生甚至还为从洪洞到山东在枣强中转的移民设计了一条迁移线路。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先生的《中国移民史》中写道:“青州府的移民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青州府人口稠密,除去移民不计,洪武二十六年仍有民籍人口140余万,每县平均人口多达10万余,远远超过河北真定府各县平均人口数,人口竟会由稀疏区向密集区流动,原因何在,尚不清楚。”这里所说的就是枣强移民,当局者迷,其实原因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清楚。


八、中国人善于编故事,以前如此,现在依然


      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说:“天下之书,最不可信者有二,郡县之志也,氏族之谱也。”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说:“宋元之后,私家之谱大登于朝,于是支离附会,纷纭踳跤,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远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也说,家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他在《湖南人由来考》一文中还说:“谱牒之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皇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谭先生说的一点也不假,例如,黄姓主要要集中在我国南方的广东等地,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黄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83%。何故?他们觉得,黄帝姓黄啊。


微信图片_20240218210948.jpg



百度百科“明初大移民”词条的概述如下:

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个本身词条就是编的一个故事,把山西人都到大槐树去集合办手续说的跟真的一样。而且,不但夸大了大槐树移民,也夸大了山西移民,实际上明初最大的移民并不在山西,而是上图自南而北的箭头所指,由赣浙和皖南、苏南向长江两岸尤其江淮之间的大移民,据移民史,移民总数量达到了七百万。

      让我们看看地图中山东半岛上的那两个大箭头,怎么能够让人相信今天山东半岛上的人们都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等地移民的后裔?

      .......

      再举一个有关移民的例子。

      目前,我国客家人数量达5000万,也有人说全世界有8000万。客家人是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是古代山东等地北方人逐步移民到赣、闽、粤交界的一个群体。然而客家地区的宁国新闻网所发的一条名为《客家先民以南方土著为主》的新闻却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识,其主要内容如下:

在一项人种学和遗传学的实验研究中,人们发现: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免疫球蛋白中的GM、KM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而在这点上,南方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却基本相同。在样品中,客家人的免疫球蛋白分布与中原或华北人大相径庭。

嘉应大学的房学嘉先生通过考古学和田野调查等手段和方法,证明出“历史上并不存在客家人南迁史,客家主体是南方畲族。”……

这一发现,颠覆了不少专家教授一生的研究心血。专家教授不一定可信,科学才是唯一可信的。

      百度贴吧里有名为“一木一石生”的网友所发《水流而长致木石,木石致梁氏谱匠——呼吁批判谱匠》的帖子,内容很有意思,这里面或许藏着8000万客家人由来的秘密:

在客家古镇游玩,突然发现一个家谱店,于是我就进去找老板聊了一下。通过交谈得知,如果你是客家人,就可以把家谱续到黄帝XXX代,当然,如果你对自己百年前的祖辈一无所知,他会告诉你,如果你想换个祖先也可以。
如果你不是客家人,那也没关系,只要你说出姓名,他就可以告诉你的祖先和客家兄弟在哪一代在什么地方分支,呵呵。一家人。做一套家谱几百块一本,还是故意做成“旧”的。全中国都是黄帝的子孙,呵呵。
于是,我说出我的姓,我不是客家人,来自北方,以及一些简单条件。然后他煞有其事地戴上老花镜,翻开一大本家谱为我查了起来。然后他告诉我,我先祖来自山东,五胡乱华南下,迁到江西,在江西和客家人分开,另外发展出。。。。。。。。。呵呵,像真的一样 。


      需要说一句,我老家的族谱上记载祖先也是来自山西洪洞,但我们不是大槐树,而是洪洞县鱼鳞街,呵呵,我的祖宗还是城里人。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