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
李锦:   王有金   徐冠巨   王树国   程皓:   

名人读书方法概览

  • 作者: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09-11-29


1、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怎样写......想完后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本来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读完了。 
2、赵普
  赵普从小习武,不爱学习。晚年却突然悟出要认真学习的道理。相传赵普家有一个书箱,书箱中全是书。每天下朝后就将自己关在房内认真读书,谁都不能进去打扰。其死后,家人打开书箱才发现原来是一整部《论语》,所以便传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称。
3、大江健三郎
 大江是日本著名作家,曾因获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世界。他母亲酷爱文学,常为他讲一些小说,提高他对文学的兴趣。在他11岁那年,母亲送他一本日文版《孔乙己》,他十分喜爱,每当伤心或遇到困难时就翻出来读。自此以后,他收集了多种版本的《孔乙己》 和其它小说。他还曾说:“如果鲁迅还在世的话,诺贝尔文学奖就绝对轮不到我。”
4、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不要考虑其他方面。要探究事迹史事,或是典章制度,就换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学成以后,各方面都经得起考验。《孙子兵法》有个重要原则,叫做“我长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则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苏东坡读书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
5、管宁
  汉时,管宁和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天,两人同度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分割席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6、贾逵
  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2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济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篱笆,偷听老师讲课。
7、毛泽东
  毛主席的中南海故居,简直就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也全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诗词。游泳上来之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几本书。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不白白浪费。
8、徐特立
  老革命家徐特立,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日积月累法。他学《说文解字》时,把五百四十个部首分作一年来读,每天只读两个字。他教学生学这些部首时,只要求他们每天记一字,两年学完。他在四十三岁时开始学外文,用的也是这个方法:每日学一个生字,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字。这样持之以恒,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读书常患‘走马观花’、‘狼吞虎咽’、‘囫囵吞枣’,随读随忘。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我的读书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二是古今中外法。徐老小时候读过很多古书,后来又出国攻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极其渊博。他主张读书面要广一些,古今中外的书都要读。“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成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把它变成我的肉,这就对了”。三是借书摘抄法。摘抄要选择,在选择中加深理解。选择必须分析,通过分析才能掌握要领。徐老在湖南时,听说书报流通社有《联共(布)党史》,就去借了来。在学习下册时,他就是采用抄读的方法。但他不是全抄,而是摘抄,并且做详细的分析,结果他对下册的理解就比上册深刻。后来,即使在买书不难的情况下,他也主张抄一点书,因为这样可以眼、手、心三到,便于深刻理解。
9、曹禺
  抗日战争时期,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书,一手拿毛巾,不时地拍水。

10、周汝昌
  周汝昌,中国著名学者,红学研究权威人士。周家子弟天生就有些文学艺术的基因,个个都能书善画。周汝昌的父亲周幼章,中国光绪年末的秀才。汝昌自幼受其影响,熟悉儒家、道家、佛家和“民家”(民族艺术),为以后从事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蒋峰
  80后著名作家,曾在高中时期一年中研读了50本世界名著,并牢记于心,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黄侃
  黄侃,著名学者,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作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盘,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13、顾炎武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先生一生勤奋读书,时人赞赏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他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战事频繁,兵荒马乱,但不管是在行军还是避乱中,不管有无钱财衣食,他总是将两匹马和两匹骡子养得好好的,为的是装满书的箱子不再途中出意外,由此也可知他的书多之巨。他常常一边赶路,以便调出访问,如发现现实与平时所学的有出入,就认真地记录下来,等到了休息的地方,打开箱子翻书核对。由于当时用品紧张,他不得不为这些书支付一些额外费用,而自己则省吃俭用。如果道路平坦,他就信马由缰,骑在马背上出神地读书,默背考证注释。于是“马背书馆”的美誉流传至今。
14、王亚南
  王亚南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学识渊博,一生翻译了41部著作,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享誉海内外。他自幼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手不释卷,刻苦攻读。1933年,他远赴欧洲求学,不料途径红海的时候遇到了强风暴,巨大的海浪像山一样打来,传神剧烈颠簸,乘客东倒西歪,站立不稳。这是王亚南聚精会神地看书,脚下摇晃使他实在无法看书,就招呼船员用绳子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船员虽然觉得这种要求很可笑,但怕他摔倒就照办了。当船员们忙着帮助大呼小叫得乘客时,冷不丁地看到王亚南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似乎对甲板上的混乱没有半点察觉。这时候乘客也都投来敬佩的眼光,纷纷翘起大拇指说:“中国青年真是了不起!”
15、雪莱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非常喜欢读书,树上的知识丰富了他的想象力,活跃了他的思维,使他看上去永远是那么朝气蓬勃,热情奔放,充满活力。他总是不停地看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时面前也放着书,一边看一边吃,经常忘记喝茶吃面包,烤羊腿和马铃薯是常常冷了热、热了冷,热了好几遍才吃完。他外出散步时也总是手不释卷,经常自言自语地吟诵着名篇和诗文,令同行的朋友为之动容。雪莱年仅29岁便死于海滩,他短暂的一生却留给后世宝贵的文学财富,他的抒情诗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
16、李密
  《新唐书•李密传》载:隋唐年间的李密非常勤奋,经常手不释卷。一次,他骑牛出门,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看。牛慢慢地走着,他看书看得入了迷,不知不觉走到了皇宫门。恰巧越国公杨素由此经过,便迎上去问李密:“是哪个书生如此勤奋?”李密认出是杨素,急忙从牛上跳下来行礼。杨素问李密读的是什么书,李密答:“《项羽传》。”于是两人交谈起来。李密后来成为了一代才俊,留下“牛角书生”、“挂犊之才”的美谈。
17、鲁迅
  鲁迅一生酷爱买书、读书。据《鲁迅日记》中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5月至1936年10月17日(逝世前两天)的20多年时间里,他陆续选购了14000多册图书,其中95%以上是他直接花钱购买的。鲁迅主张泛览各种书。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说:“单1912年—1913年两年间,鲁迅读过的书就有诗话、杂著、画谱、杂记、尺牍、史书、汇刊、墓志、碑帖等。此后几年阅读的书还有佛书、拓本、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像、以及世界名人著作如法布尔、托而斯泰、陀思绥夫斯基等作品等。”正因为这样,他才有十分广泛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除了文学外,对于医学、古今文字、金石、历史、自然科学、佛教等,他都做过深入的研究。
18、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会几部书,其中包括《古文观止》。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思路连上来的。”
19、孔子
  据传,我国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孔子晚年钻研《周易》,由于反复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竟然磨断了三次。但他仍然觉得研究得不够透彻,还是不停地翻阅《周易》,直到将它的精髓挖掘出来并全部吸收。这便是“韦编三绝”典故的由来(古人都将文字写在竹简上,而后用牛皮绳将一片一片的竹简串联起来,便于运输和贮藏)。
20、董仲舒
  《虞美人•酬卫卿》载: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董仲舒专心治学,曾三年闭门不出,未曾观赏过园中的景色,被后人赞誉为:“三年不曾窥园树,辛苦萦窗暮。”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