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徐冠巨   王树国   谭旭光   郎景和   程皓:   

iPad、收费墙:纸媒体最后两根救命草?

  • 作者:康慨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10-04-01

iPad将于4月3日上市。图为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在年初的发布会上展示iPad样机。

  也许用不了几年,便会有许多读者通过手机、iPad或各式各样的掌

上阅读器读书,读杂志,读我们的报纸,就像现在他们用电脑在互联网上阅读一样。很难说得清该对这种前景感到喜还是忧,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阅读生活即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当新媒体不断出现并一路攻城掠地,我们自然而然成为节节退守的老媒体。中国网络环境下奇特的、不被追究的无成本新闻转载惯例尤为恶劣,已将几乎所有的纸媒从业者,变成吸血门户网站的打工仔。纸媒体和纸阅读的未来似乎一片晦暗。

  图书、杂志和报纸已被许多人视为将死的媒体,最新的数据无不一再证实着这种可怕的预言。据华盛顿智库Pew调研中心上周公布的报告,2009年美国报纸(包括网络版)的广告营收下滑了26%,而在过去三年间,下滑幅度已经达到了43%。

墙里收钱墙外香

  The Huffington Post网站3月18日刊发查尔斯·沃纳(Charles Warner)的评论指出,《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主流报纸1996年决定将内容免费上网,意欲借网络广告的新途,多挣些小钱,实图自身一时之利,而枉顾全行业的未来。在它们的带动下,各家纸媒纷纷仿效,免费内容遂成大势,收费者则无人问津,殊不知《华邮》与《时报》鼠目寸光,涸泽而渔———当你可以从网上免费得到内容时,为什么还要花钱去订报呢?

  沃纳提出了解决之道,即政府干预和行业自律。前者需以立法制定规范,涸泽而渔者应受处罚,但考虑到官僚机构的效率,此路想必不通。而行业自律可先从大报刊做起,由《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大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旗帜周刊》、《国家》、《时代》、《新闻周刊》和《商业周刊》等名刊,以及若干高品质的新闻网站和网志,合组一个所谓的“高端出版物联盟”(QPA),根据各自的发行量或网络流量实行适当收费,以此形成多米诺效应,带动全员内容收费。

  “我可以付一年200美元读《纽约时报》,或付给QPA一年600美元,以阅读该联盟成员的所有内容,”沃纳说,“我还可以通过点击QPA成员的广告挣些折扣。”他甚至倡议这个设想中的QPA发起广告战,主题是“有付出才有收获”,要想读到高品质的内容,就得付钱,以此“教育”人民群众:“尽管从理论上来讲,信息也许应该是免费的,但好的信息得花钱去收集,所以,如果人民想要更可信的信息,那就得为此付费。”

  沃纳认为,这主要是个教育和定价问题。苹果已经证明,只要支付便捷,大多数人愿意为一首歌付0.99美元,而不是去下载盗版。不过QPA得花上几年时间,才能为其内容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有读者对沃纳的文章附议曰,如果付费的内容的确值得付费,那就会有人付费,最好的例子就是色情网站,尽管没有人承认这一点。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上述提议是否合理,但纸媒体一年超过四分之一的广告跌幅足以令人震惊。照此趋势发展,也许十年之内,《纽约时报》就会消失,因此必须现在就有所行动。

  传统媒体一直在绞尽脑汁,力图走出网络“免费经济”的怪圈。《纽约时报》已在年初表示,将从2011年起,对其网络版内容实施有限收费浏览,依据其“咪表模式”(metered model),读者每月只能免费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超出部分便需付费。鲁珀特·默多克的《华尔街日报》更是冲在排头,已率先实行全站付费浏览制。默多克本人则对Google的吸血行为公开表示不满,据报欲与微软的搜索引擎Bing签署排他性协议,只授权Bing一家可检索并编制其旗下众媒体的内容索引。

  iPad一经发布,饱受亚马逊压榨的图书出版商们,便纷纷投入苹果的怀抱。惠普、戴尔、华硕,以及其他众多电脑厂商,皆欲在平板电脑领域有所作为。总部设在纽约的ABI调研公司预计,到2015年,平板电脑每年的出货量可达5800万台。

  亚马逊为所售Kindle版电子书统一定价,已令出版商怨声载道,苹果则许诺将定价权交还出版商自行决定。

  事实上,统一定价模式原本出自苹果的音乐商店iTunes,每首歌售价0.99美元。亚马逊不过是对此仿效而用之于电子书。

  《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收费之举,无疑将产生示范效应。也许只是巧合,《人民日报》网络版今年开始实行收费订阅,不过本月初已宣布复归免费。

  并非所有的传统出版商都在计划修墙收费。《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瑟琳·韦莫斯(Katharine Weymouth)对《财富》表示,该报网站现在没有对内容收费,也没有收费计划。“但我们的内容并不是免费的———广告商在为我们的读者付费。”她说,“对我们的很多读者而言,我们的广告也是内容的一部分。许多读者看我们的报纸,是因为他们想知道梅西百货周六在卖什么。”

  那些准备开始修筑收费墙(paywall)的出版商们是否一厢情愿呢?回到Pew刚刚发布的调查报告,在被问到是否愿意为网上新闻付费时,竟有高达82%的受访者回答:不。仅有15%的人给了肯定的答复,另有3%不确定。这一现实也使《纽约时报》等媒体巨头的收费战略蒙上了一层阴影。

  如果各传统媒体开始全面收费,我们可能会见到一种新的盗版形式:新闻盗版,就像现在网络上的音乐和影视盗版一样。由此或会滋生出许多非法的新闻聚合网站,一如我们合法的门户网站,它们从各处拷贝新闻报道,粘贴到自己的网页上,而且往往换一个黄而暴的标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甚至用流量招徕广告,发不义之财。最后成了墙里收钱,墙外香。

最后希望系于iPad

  《财富》杂志3月1日刊出封面报道《阅读的未来》,作者乔什·奎特纳(Josh Quittner)指出,即将上市的苹果iPad及其他平板电脑并非宣布了出版业的死刑,反而有可能成为后者复兴的良机。他带着五个问题,走访纽约的媒体帝国和硅谷的电脑巨头,试图从平板电脑身上找到出版业的新机遇:

  问题1:如果能从网上获取免费信息,还会有人愿意为平板电脑上的内容付费吗?

  第一代互联网浏览器的发明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多年来一直认为,老媒体终将死亡,除非它们设计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他说,把平板电脑当成救世主,照样不靠谱。他不会在能够免费从网上得到的情况下,花5美元到苹果店里去下载。但奎特纳认为,只要那东西不太贵,他就会掏钱。因为时间很宝贵,到网上找盗版很麻烦,还伴随着负罪感,所以不如花点小钱,心安理得又方便快捷地去买,更何况iPad看上去是这么酷。

  问题2:平板电脑会是一种更好的网络浏览方式吗?

  安德森给了肯定的回答。可如果传统媒体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仅止于把魔鬼装回瓶子里,那就会非常危险了。在大变革到来前,可能只剩下三四年的时间。媒体想建“付费墙”则更不足取,因为这将使你失去读者,继而令广告收入流失,并给竞争对手留下一个门户大开的市场。Blogger们完全可以读了你的报道之后,掐头去尾,搞成提要或引用,再把它放到the Huffington Post这样的网站上。这样做并不违法。但奎特纳认为,还会有许多人渴望完整而深入的阅读体验,人不能靠blog活着。

  问题3:阅读?阅读死了。

  大约10年前,《连线》杂志的联合创办人凯文·凯利(Kevin Kelly)便断言阅读已死。如今他修正了自己的这一观点,认为阅读仍将盛行于世,不过是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植入到屏幕影像中……类似电影字幕,让你边看边读。”媒体在变化,老媒体将会瓦解,与其他媒体混合成一种新的媒体。“如同早期电影只是实录戏剧一样,现在的数字杂志便处在同一阶段。”他说。而奎特纳认为,像数字音乐一样,将专辑分拆成单曲零售的策略恐怕不适于杂志。根据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的统计,近30年来,杂志订户一直在增长,从1970年的1.745亿人,增加到了2008年的3.248亿人。这是因为订户为每期杂志支付的款额往往低至50美分,若要在街头的报刊亭零买,其价格可能高至10倍。差价如此之大,原因在于出版商更乐于得到一个漂亮的基础订户数,以此保证与广告客户谈判时,能得到更高的价格。

  问题4:平板电脑上的广告会比网页上的更有效吗?

  办法很简单:全屏广告。在普通网页上,全屏广告十分稀见,若放在平板电脑上,情况便可能大不一样。数字杂志和数字报纸完全可以更少抵触地做到这一点,就像人们已经习惯于在印刷版的报刊中见到整版广告一样。奎特纳过去数月,一直在参与《财富》母公司时代公司的数字杂志设计,见到了多种新型的交互式广告,漂亮且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大多数出版商想必会允许读者动动手指,便可跳过广告,但10英寸的全彩屏幕足够这些广告施展魅力,在瞬间抓住你的眼球。

  问题5:传统出版商接受新平台的速度会有多快?

  作家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说:“商业浏览器出现之后,他们本来有15年的时间。”可传统出版商并未进行自我改造,而只是一味地将现有的内容和商业模式硬塞进不断变化的现实。奎特纳认为他说的对,但这是因为老模式看起来一直都很成功。当平板电脑普及之后,出版商们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将印刷版的内容简单地挪到新平台上便万事大吉。凯利说,注意力就是钱,“哪里有注意力,哪里就有钱。用什么形式并不重要。”如果一本书可以吸引其读者20小时的注意力,那么一本杂志让读者花上一个来小时去读并不为过。要是能做到这一点,它就有光明的未来。

纸媒体网下生存实验

  Pew的媒体报告还显示,79%的网络新闻阅读者从不或极少点击网络广告。此外,读者每次访问新闻网站时,停留时间平均只有3分零4秒。平板电脑或会改善注意力不足的问题,它的屏幕更小,不带键盘(当然可以呼出屏幕软键盘,或另配无线键盘),如果你不想让它像电脑那样具备太多的功能,以免被各种各样的即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客户端、Twitter页面等不断跳出的提醒,来分散你的阅读注意力。

  作家贾维斯说,期刊业一直在等待一个像平板电脑这样的数字救主。可你能为它找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吗?也许可以。不过你还得等成百上千万的人来使用这种设备。而平板电脑之所以被寄予了那么大的希望,实在是因为这是老媒体们最后的希望。

  奎特纳自1995年起开始为《时代》撰写互联网领域的报道,一度认为世界不再需要印刷媒体,但不久便认识到,“我无法在网上写我想写的大稿。网络适于浏览,但不适合深度阅读。”他写道,“人们普遍在一个网站只停留两分钟,甚至更短。”更糟糕的是,网站很难挣到钱。人们原来乐观地认为,以点击数计算的网络广告会带来大笔收入,结果证明,那些点击只是出于读者手指哆嗦而发生的误击。这就是为什么网络广告的CPM(千人成本)如此之低,仅及平媒广告十分之一的原因所在。唯一一种想方设法以垃圾广告为生的新媒体,也便只剩下blog,它更依赖广度而非深度,多为廉价的起哄式评论,而非耗资巨大的原创报道。

  但传统媒体要想生存下去,难道只能逐步抛弃纸张、想方设法与互联网结合这一条路可走吗?

  有一个团队这样做了,他们不仅说了不,还以实际行动证明这个字的价值与分量。就在三个月前,作家兼出版人戴夫·埃格斯(Dave Eggers)所创办的文学杂志《麦克斯威尼》(McSweeney's)出了一期特刊,从头到尾采用报纸的形式,甚至还取了一个新报名《旧金山全景报》(San Francisco Panorama)。“报纸我所爱也,互联网亦我所爱也。”《旧金山全景报》的发刊辞写道,“然《麦克斯威尼》诸同仁相信,纸印报章对新闻业而言,实属无价。故吾等耗时五月,偕同诸位记者、设计师、摄影师和作家,凡数十人,共创21世纪之报纸范本。”

  《旧金山全景报》共320个版,其中112个版采对开幅面,全彩精印,书店零售价16美元,印了2万份,上市一个半小时便销售一空。

  像典型的综合性日报一样,《旧金山全景报》也分新闻、艺术、体育和美食等板块,并有副刊杂志,与图书相关的版面则超过100个。其作者队伍堪称全明星阵容:迈克尔·查邦、朱诺·迪亚斯、罗伯特·哈斯、米兰达·朱莱、罗迪·多伊尔……亦特邀斯蒂芬·金撰写特稿,报道世界职业棒球锦标赛,并刊发关于阿富汗大选、伊拉克现况、刚果冲突、加利福尼亚旱灾、今日广岛和金融危机的长篇报道,以及阿特·斯皮格尔曼等人创作的16页连环漫画。

  埃格斯不怎么爱上网,家里甚至没有连通网络。“有许多事是只能由报纸来做而网络做不了的。”埃格斯告诉《芝加哥论坛报》,“这两种形式可以共存,而非零和游戏。”

  只发行一期的《旧金山全景报》力图证明,只要精编精印,内容出色,老媒体无需上网赔本赚吆喝,也能生存下去。“我们相信,如果你做出了美的东西,就能让人们爱不释手。”埃格斯在另一次采访中告诉《旧金山纪事报》。

  也许信平板,信高墙,都得不了永生。更靠得住的,是信自己,可未来是如此难以把握。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