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森: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
这是一个近乎文盲、识字不超过200的农民企业家创造的传奇,他的新(农)村改造,让家乡的农民都住上别墅、成为到企业里上班的工人,封闭落后的观念和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也在改变着。在经历了几年包括媒体在内对他的质疑和误读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他的“希森模式”不是梦想和乌托邦,更不是怀有他图,他是一个真正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而孜孜以求的实践者。
今年53岁的梁希森,在乐陵市甚至整个德州几乎家喻户晓,现在他拥有山东希森集团、北京玫瑰园别墅有限公司、希森三和集团有限公司、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家公司。2004年,梁希森入选全球著名的《新财富》杂志年度内地富豪榜,名列第376名,公布其总资产27亿元。
听说记者到访,百忙之中的梁希森专门向身边工作人员要了张纸说要记记、理理思路。可是直到记者到来,他满纸写下的只有重复的三个字“梁希森”,他识字太少,几乎连报纸都读不了,然而这实在不是他的过错,当其他的同龄少年在校园读书的时候,他却在讨饭。那段伤心往事他不愿对记者再过多提及,但是他说出了自己掏心窝子的话:天下还是好人多,否则那时要饭的他根本活不到今天,那时他就下了决心,将来挣下钱一定让和他一样受苦的人都过上幸福生活。
说他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草根起点。出生于乐陵市梁锥村的梁希森,10岁那年不堪忍受饥饿折磨离家到河北省讨饭。13岁开始,梁希森跟着别人干了4年打铁的生计。17岁,他在河北沧州的一个锻造工厂当上了锻工,后来还被提拔为车间主任。1976年,21岁的梁希森孑然一身闯荡东北。
所谓“经商之道”,我这样看:企业要挣钱,挣钱大家花!我头脑里没有“不成功”三个字,我有决心把要办的任何事情办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梁希森迅速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崭露头角,以自己的7亩责任田和承包的8亩棉田起家,三年间积蓄了1万多块钱,成了当地为数不多的“万元户”,这是他创业的“原始资本”。看到村上的人为了用小麦兑换面粉要跑几十里路到县城面粉厂很不方便,他萌生了在村里创办面粉厂的念头,结果抓准了商机,1984年他开的全市第一家个体面粉厂当年就赢利5万元,第二年他利用自己有面粉厂的资源优势在乐陵、商河、庆云和宁津四个县开起了机制馒头房,不用食碱蒸出来的馒头又白又暄,很受市民欢迎,顾客排着队来买,两年多时间他赚了20多万元。
正如梁希森自己说的那样“小本经营靠精明,搞大生意靠悟性”,天资悟性极高的梁希森接着又经营了毛巾厂、钢构公司等企业,后来又进入建筑和房地产领域。
“水不深的地方可也没大鱼。古人说,没有大网逮不着鱼。”1996年,怀揣着改造家乡面貌理想而苦于没有资金实力的梁希森把赚钱的目光转向了大城市,他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北京,先后承揽了玫瑰园别墅项目的装修工程。谁也没有想到,玫瑰园别墅因为原来的开发商资金断链,最后竟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烂尾楼项目,而且把梁希森垫付的总计2.87亿工程等款项也砸了进去。
怎么办?在梁希森看来,越风险大的事,越是没风险的事。1999年,胆识和精明让梁希森出人意料地通过拍卖以3.98亿元入主玫瑰园,同时他的“土”施工队伍也一下子拥有了开发房地产的资质。不久后出现转机,北京不再审批别墅,玫瑰园就成了北京最后的别墅。此时他当机立断又做出了声震京华的决定,把原来的烂尾楼全部砸掉重建,派出人员到国外考察“洗脑子”,按照国际标准造中国档次最高的豪华别墅,仅请国外专家设计的费用就高达2600万元,是国内设计费用的20多倍。事实证明了他决策的正确,2000年后房地产市场回暖,玫瑰园别墅一下子炙手可热,仅三期工程销售额就突破20亿元,还不包括未开发的大量的房产土地储备。这个“大翻盘”项目,使梁希森的个人资产飙升到十六七亿元人民币。
后来有人问梁希森为什么敢于这样“冒险”的时候,他说,我早就对中国的地产业观察了好多年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富人只能是越来越多,房产需求的档次必然水涨船高,我开发的是北京的最后一块不可再生“宝地”,我高标准开发肯定稳赚。
企业小了是个人的,大了就是社会的。人没钱不行,钱多了没用。阎王爷要命不要钱。我是个农民,受过苦,我要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多读书。
从80年代开始他就捐款为家乡修路、架桥、打井、盖学校、建敬老院和帮助贫困学生,到90年代他捐资已达到了1600多万元;记者看到了1996年他出资150万元为家乡修公路,并与杨家乡政府签订的合同,合同上免除了梁锥村全体村民10年提留款和免出河工,期限从1996年9月到2006年9月,提前10年免除了梁锥村村民的农业税。
早在1989年,当《中国老年》杂志的记者采访他为什么捐资办学时,他那时就说:“没有文化就没有一切,我村连一个初中生都没有,今后怎么建设新农村”,这一“新农村”的提法,比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整整提前了15年之多。
2001年,腰包鼓暴了的梁希森把目光又转回了家乡,再次做出惊人之举。他投资4200万元,在梁锥村盖起了联排别墅,每套面积达280平方米,让全村136户村民全部入住进去,原宅有多少面积就送给多少面积,老宅不够抵偿的,每平方米仅补交100元,等于是白送。
原来的旧村庄被夷为平地后腾出来土地350亩,2002年梁希森在这里投资4亿元兴建了全国最大的鲁西黄牛饲养屠宰加工基地——希森三和集团,这个养牛场每年出栏一万头黄牛,如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屠宰和加工都严格按照欧盟的标准进行,牛肉通常卖给高档的餐厅和饭店;牛粪养殖从日本引进的蚯蚓,蚯蚓可加工成高级饲料和药用,蚯蚓粪加工成环保的肥料;牛血、牛骨、牛胆汁进行生物开发,牛粪和屠宰时的废水进入沼气池发电供全村照明和工厂使用,还有牛皮可以进行深加工,一头牛增值后能卖出五头牛的价钱。
梁锥村的大部分村民都在养牛场获得上班的机会,每月可以有600元至1000元的收入。村民以自己的土地在企业入股,每亩地每年获得至少500元的保底收入,年终还可以参加企业分红,梁锥村周围50里地的其它村的村民也得到了实惠。以2005年为例,企业收购玉米秸秆做饲料支出达1000多万元,也就是说,周围村民单靠卖秸秆就增收了1000多万元。
2005年,梁希森又按照梁锥希森新村模式“克隆”,投资8000万元改造许家村,建立了许家希森新村;2006年,梁希森将旧村改造置换出来的土地集中连片开发,投资6.02亿元兴建了全国最大的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成国际最先进的脱毒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全国最大3万平米的组培车间、全国设施最先进的病毒检测中心、全国最先进的脱毒苗生产线、最先进的全程育苗监控室、全国容量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马铃薯立体智能库、国内最大的占地20万平米的微型薯繁育大棚群,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目前企业已经收获微型薯2.5亿粒,并在内蒙古的乌兰察布市建立了一级种薯繁育基地60万亩,在山东德州的县市区和河北沧州地区建立了商业薯示范基地,可为数10万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使用脱毒种薯每亩可平均增产2.5吨,增加农民收入1000-1500元,理论上可使薯农直接增加收入150亿元,同时在项目区还可带动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安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不管有多少人不理解这个事,我就想领着老百姓全过富了。我认为咱中国就是一个大家庭,真正过穷了,人人都看不起。光一个人富了,这就不叫富,大家都富了才叫富。
梁希森是一个务实埋头做事、做人非常低调的农民企业家,从没有刻意地宣传和吹嘘自己,但是他在首都北京和家乡“闹的动静”实在是太大,每件事都足以引起轰动,而且他做的基本上都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所以开始没人敢相信,说他吹牛和“作秀”。后来他做的成了“真事儿”,人们又怀疑他这样做有什么企图,没有企图的话那不成了“傻瓜”了,仅两个村的别墅改造就花去了他1.2亿呀。
在记者实地参观、并和梁希森攀谈的过程中,终于明白,如果用一个古人来形容他的话,他真算得上是当代“愚公”了,他从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也没有想从家乡父老乡亲身上得到什么,他一直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和理想一心要改变农村贫穷和落后的状况,所以,他的内心很平静,一如既往。
他说:“曾有人怀疑我进行新村改造后把置换出来的土地从长远考虑,会进行房地产开发,其实整个黄夹镇并不靠近城区,不具备房地产开发的条件,置换出来的宅基地我不会去干别的,我是想复垦后搞农业产业。人们一提解决‘三农’问题往往都说工业化、城镇化,我不这样认为,在农村完全可以搞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字口企业支撑新农村建设,用公司带农户的方式帮农民致富。乐陵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山东最落后的地方,真正要改造我们这些村子,这不是我的目的,关键目的,我改完村子让老百姓全部就业上班,让他和我一样全能干事。”
“有的记者采访后,发文章说我是在实现一个亿万富翁的‘梦想’,还有的说我搞的是‘乌托邦’试验,我很不认同,我在尽自己的力,能改造几个村是几个村,有两个村已经变成事实了,怎么是‘梦想’和‘乌托邦’。我认为我的未来不是梦,只要我认定的事一直做下去,没有不成功的,肯定能够变成现实。我几年前就提出用15年的时间把黄夹镇109个村全部都改造完,而且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产业,让他们都能像城里人一样到企业上班,是有根据的,说这个话也是有底气的。我们的马铃薯产业集团繁育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已经快到了大量上市的时候,卖出去后带来的是几个亿甚至是10几个亿的利润——”
梁希森的谈话时不时会闪动着思想的火花,跳跃性很强,但是聊起他的马铃薯产业来却是有板有眼、头头是道,简直就是个马铃薯方面的研究专家:“咱是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农民,关心农民种地种什么最赚钱。马铃薯是世界上除了小麦、水稻、玉米之外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是马铃薯种植大国,但是产量和品质比国外却差的太多,比如像烤薯片用的马铃薯得靠进口,原因就在于现在国内的种薯病毒严重。种薯的培育和研究太麻烦,从原原种到原种再到种薯,需要三年和三年以上的时间培育,因此许多企业不愿做这种投入大、收效慢的‘买卖’,科研院所的成果受局限又很难转化成产品。而我一直在坚持干这种的工作。越困难大的事,没人干的事,我就干。我认为,获得的收益肯定也会更高。”
当记者问住上别墅的农民是否适应了环境以后,梁希森说:“早就适应了。村里老少爷们很多都说一步进入‘天堂’和‘小康’了,村里的光棍儿早就‘消灭’光了,连一个49岁的汉子都娶了媳妇。”
“凭我的能力,能改变一个村就改变一个村,能改变一个乡就改变一个乡,能改变一个县就改变一个县。要是每个县都有一个梁希森,中国就没有‘三农’问题了。”
这就是一个朴实的鲁北汉子,一个真实的梁希森,像愚公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一个电视台记者眼中的梁希森小人物的“乌托邦”(2007-01-1715:58:49)var$tag='';var$tag_code='4fe794ca69bf28fdd85496b03d8d7d36';之所以用这样的标题,是因为梁希森自己这样看待自己。即便如此,他时常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各种特质和做法使... 查看详情
“这八年一分钱不见,我可以卖车、关了四个公司。但是不能停,就是砸锅卖铁地也得往里投,往前走••••••”2009年10月10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玫瑰园的维多利亚中心广场的草坪上CCTV—7《乡约》栏目再一次拜访了传奇农民企业家梁希... 查看详情
“我们要帮助灾民解决眼前问题,还要和他们一道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让他们富裕起来。”9月19日,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将10000吨优质马铃薯送到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受灾农民家里,还透露了200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惊人消息,“解决人类未来粮食安全的问题,要靠马铃薯。”今年,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出现了... 查看详情
作者: | 来源:中国名网 | 时间:2010-4-19
梁希森:亿万富翁种起小土豆... 查看详情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