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斗:一位工人发明家的足迹
虽不能像耀眼人物那样与日争辉,但也要做根火柴擦出一丝光亮
“我发明了‘分体式客机’并获得专利权,如果这个发明能够和你们合作开发得到实施和利用的话,每年至少能够减少50%~70%的空难!”
拨通某航空研究所领导电话后,内蒙古赤峰市梧桐花铅矿的退休工人王俊斗的介绍简明扼要。
“你是干什么的?”对方充满怀疑的语气。
“我是工人!”
对方当即挂断了电话。
“这不是第,也绝不是最后一次。”
2009年8月的一个下午,在北京真武庙路的一家小餐馆里,王俊斗向记者讲述着发明家和“疯子”的历程。
一
“危险和困难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免的。”
“困难是自己的,要想解决,就得主动去想办法,经常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想出来了就是发明。”
说这些话的时候,王俊斗严肃,不苟言笑,像位大学教授。
“少年时期,我很淘气,做了一些傻事,但也得到了一些启发,在我的心里埋下了搞发明的种子。”
他的家乡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那里山高林密,各种野果树很多!每一棵山梨树都有一个共同点——树干上长满了特别多而密的刺。
为了摘得树上的果子,王俊斗小心翼翼爬了上去,等到想要下来时,却怎么也下不来——树干上的刺尖,都是朝上长的。
小小的他,坐在树叉上。怎样才能安全地下到地面呢?在仔细察看了野果树的形状后,他发现树的侧枝平行且很长,并且没有刺,树叶还很多。
“如果利用侧枝细而脆、容易折断的特点,把它当成降落伞就不会有太大危险了。”
折断几个树枝试了试,结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于是他双手抱满树枝,“像一只燕子,稳稳地、轻飘飘地降落到地面上了。”
一口气讲完,他开怀大笑。少年时的顽皮写满沟壑鲜明的面额。
1971年,初中毕业后,他当上了一名铣工。1977年,随岫岩铅锌矿的搬迁,到了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铅锌矿。
当时,梧桐花矿有一台大型卷板机,由于使用年限太长,设备上的一个直径650毫米大涡轮的齿子已磨光。
由于该设备是伪满时期的产品,市场难以买到配件,有的重型机械厂虽然能够加工,但是要价高达几万元!
矿上派人南下北京,东去沈阳、锦州等地,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矿上的工程师们利用铸造的方法复制,试铸了一大堆,却没有一个能用的。
这时身为普通工人的王俊斗,硬是利用普通铣床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王俊斗的这一发明,不仅使老设备运转起来,还扩大了加工涡轮直径的范围,因此他向国家申报了专利。
就这样,王俊斗凭着这股爱动脑筋的劲,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多次成功实施了技术创新,其中在1985年一年时间里,创造5次立功的奇迹!是企业自解放以来一年当中技术创新立功次数最多的工人。在工厂每年仅3%的工资涨级名单中,就有王俊斗的名字。
但后来的发明,却让他越搞,家里越穷。
“目前已向国家专利局提出近70项专利申请,有21项获得国家专利局批准。”
丰硕的专利成果没有让王俊斗发家致富,相反,“以前家里不困难,为了支持申请和保留专利权,就连自家的房子都卖掉了。”
随之而来的讽刺、打击之声不断。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说他在瞎折腾……
连他的孩子也不理解:如果出去打工的话,凭父亲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挣来好多钱。
“老婆孩子也一度要舍我而去……”说到这,57岁的王俊斗,竟然当着餐厅里那么多人,泣不成声。
二
“很多人都说我是疯子,不务正业。”
2002年,俄罗斯一艘重达2万吨、长160米的核潜艇沉没于400米的巴伦支海海底,死亡官兵118名。
对于此潜艇的沉没,全世界都为之震惊、束手无策。
王俊斗从电视上看到消息,彻夜不眠,反复琢磨:“能不能研究个办法,把这么大的沉没物整体、快速、一次性打捞出来?”
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写写画画,王俊斗终于设想出了“浮筒打捞技术”。
以水面为工作平台,利用水的重量制造浮筒的偏心重量,产生巨大的杠杆力,使浮筒循环旋转。如果把浮筒制造无限大,所产生的打捞能力就无限大……
按照自己的设想,他利用啤酒易拉罐反复试验,很快获得了成功。
2003年12月,中国发明协会在广东佛山举行发明创新成果展览会,王俊斗的这项专利获得了金奖。
然而,只有两个人看上了他的这项专利。
一个是海南省万宁市的渔民黄果平。他出路费、在海口租房子、出资让王俊斗到海南、北京、佛山参加专利展会,希望王俊斗能够碰到伯乐。
另一个是广东佛山70多岁的张冬臣老科学家,退休后受聘于某企业。在他了解王俊斗的这项专利后,向该企业领导提出让王俊斗到该单位顶替他的工作,好给王俊斗施展发明创新的机会和平台。
但令王俊斗寒心的是,这项专利至今仍然躺在自己的柜子里,每年还要上交不菲的专利保护费。
与浮筒专利技术同样遭遇的还有:防止汽车被撞毁保护器、高效节能型滚动式多功能挖掘机、水电站剩余水力的二次发电系统、适合寒冷地区使用的沼气池等等21项专利。
三
2003年,王俊斗发明的“储粮仓自动降温装置”获得专利权之后。他打电话给储粮系统的专家,希望能够得到推广。
但马上就被这位专家否定了:“我们已经研究试验几十年了,也知道在储粮仓里面安装通风管路通风降温效果最好,可就是试验不成功,你学过流体力学吗?你知道拉力、压力是多大吗?你一个工人……”
这回是王俊斗先挂了电话。
王俊斗说,现在社会上有一个非常不好的风气——权威终身制的问题,很多人成为“权威专家”之后,就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我自己的很多发明,最初完成之后,自己感觉很好,感觉到很科学了,但是时间一长,到实践中一检验,常常是漏洞百出。所以科学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王俊斗就是这样在经常“否定别人”的同时,也永远把自己“否定”下去。
在自己的一项项发明得不到应用之后,王俊斗也开始反思自己:“难道我走的发明、创新之路是错的吗?”
就在王俊斗极其困难的时候,“救星”出现了。
赤峰市工会知道他的处境后,给他送来了救济款,并且充分肯定了他的奋斗方向。
他还先后被工会组织授予全国职工技术创新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008年,56岁的王俊斗命运再次出现了转机。
他2007年发明的“马铃薯高产种植方法”等有关马铃薯高产种植多项专利技术,在内蒙古赤峰市试验一举成功,在前期试验的几年中,最高每亩单产量达1.4万公斤,是一般水浇地传统种植方法的十多倍。
2008年,这项专利先后引起了全国总工会、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等各级领导的关注,还把该项发明作为今年全国总工会的扶贫项目,引到山西省和顺县加以实验推广。
王俊斗说:“每亩单产2吨的情况下,如果每公斤按0.6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多产出的7000万吨,总价值就高达420亿元人民币。高产种植所投入成本与高产量的价值比特别令人鼓舞。”
有领导寄语于王俊斗:“希望你能早日成为我国北方的袁隆平。”
如今,“马铃薯高产种植的方法”专利项目正从内蒙古的赤峰市向我国的山西、新疆等地区推广。
面对迟来的“成功”,王俊斗自己躲在被窝里号啕大哭。“作为一个普通工人,我不可能做到像耀眼人物那样与日争光辉,但是我也要努力去发挥出自己那个火柴头的能量!在宇宙中的某一个点划出一丝光亮、留下一丝痕迹,也不枉人在地球上走了一回。”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