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大全集》:把握鲁迅更直观更清晰
- 作者:李新宇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11-09-27
李新宇:在《鲁迅大全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鲁迅大全集》的出版,可以说是实现了一个多年的愿望。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身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冯雪峰,就曾计划出版这样一套包括鲁迅全部创作、翻译、学术研究、美术编选等内容的大全集。这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个梦想。但60多年过去了,这个梦想一直没有实现。《鲁迅大全集》的出版,终于圆了这个梦。
在这样一个时刻,我首先要代表编委会向鲁迅研究界和出版界表示谢意。感谢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研究者和出版者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的劳动,就没有今天的《鲁迅大全集》。所以,《鲁迅大全集》虽然出版于新世纪,却是鲁迅研究界和出版界70多年来前赴后继、不断努力的结果。同时,我要感谢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为鲁迅做点事。如果没有他们的全面策划,大全集的编纂和出版是难以想象的。此外,我要感谢长江出版集团,从总编辑到责任编辑,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工作态度都令我感动。
作为主编,我要向我们团队表示谢意。编纂《鲁迅大全集》是一个大工程,任何个人力量都难以完成。因为在我们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已经没有哪个学者能像鲁迅那样涉足众多的学科,所以,也就没有哪个学者能够全面地把握鲁迅。我个人不怎么不遵守学科边界,常常游走于文史哲几个学科,但面对鲁迅,仍然感觉无法望其项背,因为他所涉及的地质学、生理学、以及金石学等,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窍不通。非常庆幸,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团队。这个团队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的学科,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高校,到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这样的专门单位,从北方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到南方的海南师范大学,成员性格各异,学术各有所长,大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顺利而且愉快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我们的合作也是值得纪念的。
关于这套大全集,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努力,这也是它的特点:
第一是完整。本书编入了鲁迅的创作、翻译、古籍整理、绘画、书法、画册编纂等全部作品,是目前为止最完整的一套全集。与过去的鲁迅全集相比,新增文本近百个文本。除此之外,还增加了两类文字:一是过去全集未收的演讲记录20余篇;二是同代人回忆文章中的鲁迅语录。这两类文字未经鲁迅本人审阅,所以作为附录收入。值得提及的还有:鲁迅赠许广平书籍的几十个题赠扉页,在这里第一次与全国读者见面。
第二是客观、公正。众所周知,鲁迅生前和身后都深陷种种矛盾纠纷之中,与各种派别、集团结下了复杂的恩怨。鲁迅著作的注释也从一开始就纠缠于派系、门户的纠葛之中。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和学界的努力,这种情况大有改观,但长期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惯性难以迅速改变,注释仍难摆脱偏见的烟云。《鲁迅大全集》力求客观、公正,努力超越狭隘的派别立场,不再使用那些意识形态化的褒贬词语,以期尽可能还鲁迅以本来面目,还鲁迅同时代的各派人物以本来面目,还历史事件以本来面目。
关于鲁迅作品的注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全集的注释不再承担一般工具书的职能。同时,注释不搞索隐,鲁迅文中并非确指之处不再落实为确指,鲁迅笔下没有挑明之处,也不为之挑明。因为鲁迅之所以不挑明,自有道理。尤其涉及人事纠葛,以注释使矛盾明朗化,大概是鲁迅不愿看到的。
第三是清晰,最直接地展示了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发展脉络。《大全集》是一部编年体全集,以写作或发表的时间为序编排。之所以采用这种编法,是因为编年体能够更清晰地展示作家思想和创作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直接看到鲁迅每天在想什么、写什么,看到他某些思想的萌生、发展、变化过程。我们相信,这种“心迹”的直接展示,将有助于读者更直观、更清晰地把握鲁迅。
由于时间仓促,由于水平所限,我们的工作肯定留下了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真诚地期待各位专家和朋友们的批评和指教,只有这样,《鲁迅大全集》才能在修订中走向完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