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腊生:和砂子“对话”33年
瘦小的身躯,披上一件已经被洗得褪了色的蓝色工服,他蹲在那里仿佛是一尊石雕。
4月19日,在这间被工人们称为只有“人、砂、金属”存在的车间里,记者感受到滚滚铝液的炽热辐射在这位普通劳动者身上后透出的温度和热度。
而这位劳动者,在这个车间里已经坚守了33年。
他叫毛腊生,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风华机械厂的特级技师。
33年来,他一直在用生命诠释着“工人”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艺术可以重来,但是我们绝不能重来”
33年前,毛腊生还是一个在茶厂下乡的知青。经过招工考试,他进入航天企业工作。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用汗水、执著与敬业,不断探索铸造生产的特性,逐步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在铝镁合金铸造方面,掌握了很高的操作技能。
每当说起毛腊生,他所在的公司里没有一人不伸大拇指。“你去看看毛师傅的竹片梗吧,你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佩服毛师傅了。”一名新来的学徒告诉记者。
走进毛腊生工作的车间,偌大的场地堆满了型砂、砂箱、模具、铝镁合金及电解炉,显得陈旧、空旷和单调,整个工作现场甚至找不出一把可供休息的凳子。
顺着学徒指引的方向,记者看到了毛腊生,他正蹲在地上,用小小的铲刀,一点点地修补模具上的砂子,眼神凝聚在一个个细小的砂坑上,左手攥满了砂子。铲刀在砂子上轻轻游走,毛腊生看着手中快成型的砂模,微微一笑,犹如一位母亲在看着怀中婴儿。
这是一张朴实的脸,一副近视眼镜架在他的鼻梁上,镜片上甚至还有来不及擦去的汗渍。
“不是我不和你说话,我一说话就要分心,就容易漏掉细小的罅隙,对于一个砂模来说,这是很致命的。”这是此次采访中他和记者说的第一句话。熟悉他的人告诉记者,毛师傅工作起来有些“不近情理”,“哪怕是天塌下来,他也会呆在砂模旁,既不会动一下,也不会说一句话。”
在砂模的旁边,记者从地上捡起了那名学徒一定要让记者看看的竹片梗。这是一把造型工独有的工具,一把细长的不锈钢片,它的顶部已经出现了尖刃,钢片的上半部分明显比下半部分薄了许多,像一把刚刚打磨出来的匕首。
再看看车间其他师傅的动作,切、削、剔、攘,完全像是使用一把小刀。而他们切割的对象,却是一堆堆的砂子。
“这把竹片梗,毛师傅已经用了33年。”听到这位学徒的这句话后,记者顿时明白了,这就是“铁杵磨成针”。
记者再次走到毛腊生身旁,他依旧专心雕刻他的“砂雕”,此时的他就像一名雕刻家。
他又整整蹲了两个小时,然后起身。“艺术可以重来,但是我们绝不能重来。”面对记者,他的话铿锵有力。转过头,他又走向了下一件“砂雕”。
“真想不到,你们这里的一线工人这么厉害!”
2006年,风华厂与中南大学合作,为国家某重点型号共同开发“高温耐热镁合金”舱体,公司的专家和中南大学派来的一名博士生导师一起,先后试验20多次均告失败。看着报废的20几个产品,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此时,公司领导想到了毛腊生,“请他‘出山’,或许能够解决。”
“只是个普通工人,能行吗?”面对专家的质疑,毛腊生并没放在心上。他呆在废品堆里潜心钻研了2天,提出了在这个仓体上多加两圈加强框的设计方案。
修改后的方案立即被传到专家面前,大家看到之后,禁不住拍手叫绝。“方案简单明了,没有增加任何工程难度。”专家当场给予了高度评价。几天后,产品出来了,一次性就达到了设计要求。
“真想不到,你们这里的一线工人这么厉害!”中南大学的专家竖起了大拇指。后来,在专家们力荐之下,毛腊生不但参与了产品的熔炼、浇注,还参与了合金材料配方等核心程序的研究。
其实,毛腊生已经不仅仅是一名造型工,他对合金铸造中的重要环节都有比较高的造诣。修型、合金熔炼、浇注、甚至是产品设计,毛腊生都能做得相当出色,高超全面的技术水平,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毛腊生到达了许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以前,镁合金铸造用砂采用的是含氟附加物砂,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不但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对职工身体也有很大伤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腊生不顾有害气体侵蚀,进行了大量研究、实验,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研制出了“无毒型砂”。这一成果在整个航天工业部门引起了轰动,当年就被评为“航天工业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出众的能力让毛腊生的名气在整个航天工业圈内传播开来,不仅军品任务纷至沓来,不少民企也慕名而来。做不了、做不好的产品,经过毛腊生的“妙手回春”,总能够顺顺当当地研制成功。
整个车间技术组5名骨干,4名都是毛腊生带出来的徒弟,而他在车间的辈分已经排到了“师爷”级。
“他的勤奋和执著感动着每一个人”
1977年,毛腊生进厂时,对造型工作一无所知。但是,生性不服输的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这门本领。
行业杂志,使劲翻;读书笔记,使劲写;砂子模具,使劲堆。一连串的“使劲”向老师傅请教,他终于得到了老师傅的悉心教导。
仅仅2年后,毛腊生便初出茅庐,作为骨干参与了当时难度极大的“差压铸造技术”研究,而这项技术至今在国内仍处于先进水平。
毛腊生有个习惯,不喜欢记笔记。“书本与操作、理论与实践,永远都有距离,笔记和实验只不过是每个人学习方法不同罢了,我这人就是闲不住,我更喜欢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来实践自己的思路。”他告诉记者。
听了这句话,就不难理解毛腊生为什么总喜欢跑到车间去研究东西,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放着厂里给他安排的顾问职位不干,非要去一线当一个普通工人。
毛腊生的办法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他说:“我始终遵循着书本——实践——再到书本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我的实践更多些罢了。”
近些年,随着航天工业不断进步,对铸造加工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里来的每批新设备,毛腊生总是第一个“打头阵”,铸件业任何新的发展动态,毛腊生总会记在心里,琢磨着用新的技术来提高产品生产速度。
“毛师傅的勤奋、执著感动着我们车间的每一个人。”他的徒弟吕发波告诉记者,“师傅的胃不好,不能经常吃硬的食物,为了早日完成生产任务,他宁肯每天晚上加班的时候只吃一碗方便面。”说完这句话后,这位30出头的汉子眼眶红了。
“车间的生产环境差,和毛师傅一批的老师傅有的调走了,他却还这么兢兢业业地干着这份工作,厂里几次给他安排轻闲活都不去。”
采访结束后,记者再次凝望这位蹲在砂堆旁的老工人,他的脸上浮现出坚定的、一丝不苟的表情。轻轻地抚平那些“砂雕”,他瘦小的身躯和细腻的砂子仿佛就是一场知音的对话,任何“杂音”都无法去“打扰”。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