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品评书法用“三个标准”衡量
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森的书法作品展於香港城市大学艺廊举行。今次展出的二十七幅作品多為张森近作,包括隶书、楷书、草书及行书等。张森说,不同书体之间技巧相通,“书体众多,究其方法则大同小异”。
今次名為“会古融今”的展览,作品多為张森在近一、两个月之内写成。张森说作品中引用的前人诗词代表了自己的追求。“比如说我写 求实 这两个字,因為我主张做人要实在。”
受父亲薰陶,张森自幼练习书法,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至今。身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的他却说自己不常写字,还将写字比作“炒肉片”,“炒两分钟刚刚好,十分钟就炒焦了”。张森说,练习书法关键在於思考,在于“心定”。写字是艺术,要将字写好并写出美感,并不容易。
张森说,中国书法字体虽有篆、隶、楷、草、行书之别,在作品评价上,却有“审美共性”可依循。他曾在《书法研究》上撰文,提出自己对书法作品品评的三点标准:点画要完美,字形要变化,通篇要贯气。张森说,要书写出可粗可细、可急可弛的笔画,需要在用笔时充分发挥毛笔“尖”、“齐”、“圆”和“健”的特性。点画和字体变化要符合文字演变约定俗成的规律,如在篆书中杂入正书的点画,则与文字演变的顺序不符。张森还说,书法作品最重要的是通篇贯气,令到书写的点画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点画间充满著内在联繫,所谓 笔断意连,书法学习切忌不求笔势地描摹外形。”
张森说,书法与音乐相通,二者都是“时间的艺术”,需要从头至尾一以贯之地完成。他认為写字贵在心定,在既放鬆又认真的状态下,才能写出好作品。
张森说,练习书法有一个累积的过程,成绩不可能三两天就显现出来。他还说,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既要有传承又要提倡创新。创新即打破既有的平衡,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与协调。
最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