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王树国   谭旭光   郎景和   程皓:   李锦:   

中国庆云书画名家介绍

  • 作者:刘长新     来源:庆云报     发布时间:2010-11-10

 

庆云书画名家介绍之一  
    魏晋风骨李之仪      
    李之仪(1048—1117),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 (今庆云)人。李之仪不但是一位享誉千古的大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惜书名为诗名所掩,知道李之仪书法成就的人并不太多。  
    李之仪的书法一如其诗歌,含蓄、质朴、低调,骨子里却蕴含着一股蓬勃的力量。对于李之仪的书法,大文豪苏轼曾给予高度评价,称其“入刀笔三昧”,盛赞其书法直追汉晋,得古法真传。  
    李氏书法在当时就为时人所重,以得其书作为荣。但由于年代久远,其作品大多毁于战火,现存世作品已寥若辰星,据目前所知只有两件,一件是《汴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是《别纸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这两件作品,我们可以一窥李之仪的书法风骨。从这两件法书可以看出,李之仪书法在深得晋人法度意趣的基础上而能自出机杼,笔法以内擫为主,线条劲媚,中锋含蓄,神情慰藉,气韵畅达;结体上中宫收缩,尤其有特色的是重心集结于上部,显得单字的其它部分愈加开阔疏朗,宛如秀颀之佳士,若玉山之将崩,昂首俏立,可谓字字珠玑,美不胜收。  


之二  
 山水圣手刘业村  
   
 刘绪曾(1855-1929),字唯斋,号业村、梦庄道人,庆云县崔口镇崔东北村人,清光绪贡生。斋堂为醉石山房、听雨草堂、垕山堂等。先生姿性颖异,妍雅博物,早年弃举业,躬耕闾里,醉心翰墨,诗书画印皆善。诗法晋唐,有《能耐轩诗草》传世。书法以董香光为宗,隶书追秦汉榜书、八分,书风气韵典雅,字字求变,圆润丰满,富书卷气。于丹青有特慧,少时即于宋元山水画理,多所启发,择古画谱之法备气至者朝夕临摹,功力深厚,故凡布置设施,钩勒斫拂,悉有根底。梅兰俱佳,尤以山水成就最高,有山水圣手之誉。师法四王而多清逸之气,晚年益臻神化。树木丛郁而不繁,丘壑深邃而不碎。誉满齐鲁,名闻京津,四方踵求者屦满户外,单牍片纸,人争宝之 。  
 刘业村兼擅金石,存世有《醉石山房印草》四卷,每页钤拓一至四印,均为先生自刻,无边款,有崔家澍序及先生自序,为晚清民国期间重要印谱,名重印坛。刘业村中年以后,声望日隆,冀鲁两省慕先生德艺,执弟子礼者数十人,先生提携后进,不遗余力,沧州、庆云、盐山、无棣、海兴诸县受其教而有成者甚多,其弟子或工绘事,或善书法,或粹铁笔,或祥悉历代碑铭,造诣不同,志趋则一。历经百年沧桑,先生存世作品已稀同星凤,散见于国内外藏家手中,偶在大型拍卖会上出现,备受追捧。此墨梅四屏,是其晚年精心之作,为其存世作品中所仅见,故尤显弥足珍贵。 
 
之三  
一代儒将马龙潭   
    
 马龙潭(1857-1940)字腾溪,庆云镇中马村人,乡人尊称为“马大人”。少年风流倜傥,好习字,喜放枪、乘马。光绪三年,承袭云骑尉之职,民国初,授陆军中将,赏三等文虎章,任东边镇守使,驻守凤城。东边一带,与朝接壤,日人觊觎,交涉棘手,马龙潭刚柔兼使,经权并用,边境得以粗安。凤城有碑纪其事,颂之曰:凤山常峙,鸭水常流,公之功德,同此千秋。马龙潭极重气节操守,“九 一八”事变时,日军欲用其名望收服人心,马龙潭严辞拒绝,不予合作。曾两次捐巨资倡修《庆云县志》,并在家乡捐资兴学,据其史实,有《龚威将军马龙潭》长篇小说问世。  
马氏文武通达,允称一代儒将。史载其精力过人,公牍必亲阅,暇则以书法自娱,中外人士索书者不绝。楷行隶篆俱佳,尤以行书为人称道。马氏虽是武将,但笔下毫无霸悍之气。书学二王,书风秀润醇雅,法度谨严,极具风神。其爽利处似米南宫,萧散处近王梦楼,在近代书坛有一定影响。其存世作品以对联居多,除国内收藏家外,在日本也有一定存量,近年在各大拍卖会屡有现身。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四  
指画高手刘少白  

刘庚,字少白,庆云人,生卒年不详。据《清画家诗史》记载,刘乃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拔贡,寄居津门(今天津),工诗、画,家贫,以鬻画为生。  
据旧《庆云县志》记载,刘少白长于花卉翎毛,尤擅指画,师法且园老人(高凤翰)。指画也称指墨,始于唐代张燥,清初高凤翰以指画开宗立派,至今300多年来绵延不绝,经现代中国画宗师潘天寿长期实践,指画艺术被推向了登峰造极的新境界。潘先生对指画曾精辟论述曰:“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讲的是笔画与指画之间的关系,认为从事画者,须先打好国画基础,方可在指画上有所为。而刘少白正是先以毛笔书画取得相当成就之后,才开始指画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其作品多已毁佚,我们今天已无法得瞻刘少白的指画风采。  
民国三年《庆云县志》共收录清代庆云籍画家9人,刘少白是其中之一,遗撼的是一直未见这些画家的作品真迹。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五  
诗书双映赵玉秀   
 
赵玉秀(1934--2001),常家镇西柳行村人。曾先后担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庆云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赵玉秀先生学识渊博,艺兼多能。对本县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卓著,在庆云文化界享有很高威望。先生广涉博搜,腹笥渊博,曾主持《庆云县志》的编纂工作,从组织策划到审稿释疑,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付出了大量心血,使新版《庆云县志》成为文革后全国成书最早、最完备的志书之一,厥功至伟。先生国学功底深厚,擅诗及古文,县志所录庆云古迹多有其题咏。书法乃先生余事,生前从未以书家自许。离休之后,每以书法自遣,书风朴拙厚重,不事雕琢,书写内容以自作诗居多。  
先生豁达乐观,晚年罹患绝症,术后医生断言难过三年之期,先生泰然处之,不以为意。将及三年,先生治一印“三春将至”以志之,每有所作,钤于卷首。及至三年,竟亦无恙。其后身体状况竟日渐康复,堪称奇迹。  
现选登的三幅作品,均为赵先生自作诗,其一为题《庆云县志》:“众手修志五年余,衣带渐宽汗成蹊。志书虽竣业未竟,行百里者半九十”。其二为咏唐枣树:“鬲津古川水潺湲,枝繁叶茂伴千年。阅尽沧桑见兴替,贞干高洁代代传。瓦岗好汉曾系马,燕王扫北雾弥天。子孙繁衍遍大地,清荫红果惠人间”。其三为题古杨:“参天大树始幼苗,先人辛勤汗霖浇。绿荫畅兴慕前辈,造福后代勿辞劳”。诗书相映,允称双璧。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六  
雄强朴茂安宗波   


安宗波(1941-2003),字乐天,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生前历任县广播局局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渤海印社名誉社长等职。  
宗波先生受家庭熏陶,八岁即开始临池学书。在京求学期间,饱览名碑法帖、牌匾楹联,见闻日广,眼界日高,为后来的书法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宗波先生对书法极其执著,常年笔耕不辍,多次拜访郭沫若、舒同、高启云、邹振亚、魏启后等书法名家,得其指教,书艺日进。真草隶篆无不涉猎,在溶汇诸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雄强朴茂、大气典雅的独特风格,从用笔结字到章法布局都能自出机杼,自成一格,得到书画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其作品在二十余个省市及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多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奖。其传略被多家专业性辞典和地方志收录,有《安宗波书法集》行世。  
宗波先生是庆云的早期文化拓荒者之一,倡议组建了庆云书法家协会、渤海印社等专业组织。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培养了大批书法爱好者。组织领导了冀鲁四县市、冀鲁八县市书法联展等大型书法展,促进了周边县市书法爱好者的沟通和交流。慕其德艺登门索书者络绎不绝,先生广结书缘,有求必应。其书作不但深得国内人士所喜爱,还被外国友人所收藏,书名远播。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七   
梅骨兰馨安泽洪   
   
“幽兰在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陈毅将军的一首《幽兰》,道尽了兰花的高洁雅逸,其实这首诗也可以说是我县书画名家安泽洪先生的真实写照。   
安泽洪(1924-2004),曾任县文化局副局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在庆云书画界享有很高威望。先生曾参与《庆云县志》的编纂工作,并做出重要贡献。工作之余,雅好丹青,画名驰誉周边县市,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获奖。工花卉,兰草菊花,松柏藤萝,无不精妙,尤擅梅兰。安先生承续的是传统文人画,作品简洁洗练,以少胜多,笔情墨趣,清妙多姿。先生笔下的梅花,苍劲矫健,幽雅秀逸、意趣深远,形神兼备,动人心魄,充分体现了梅花淡雅脱俗、傲骨凌寒的品格。所画兰花风姿潇洒秀润,笔致清新淡雅,细腻温馨,于秀丽中见豪爽之致。透过先生的画作,可以看出笔下流动的其实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先生一生甘于淡泊,不求闻达,书画自娱。当时的居住条件很差,先生一家蜗居斗室,每每在家中土炕上挥毫作画,先生不以为苦,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每日登门求画者甚众,先生广结墨缘,不管来者身份年龄,一概慨然相赠。以先生书画装点居室,竟成县内一时风尚。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十  
秀逸洒脱张本忠  
   
 张本忠(1932—2005),庆云县严务乡柴林庄人。1959年毕业于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一生耕耘杏坛,先后执教于县一中、三中、四中,桃李满蹊。1982年退休后乡居,直至谢世。  
 本忠先生妍雅博学,艺兼多能,工书法,精丝竹,擅演艺,青年时代即有才子之誉。自幼聪颖过人,早在学生时期,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楷书入手,临柳仿欧,誉满乡里。其后精研魏碑,在《郑文公》、《龙门二十品》的基础上,参以已意,形成了端庄厚重、朴拙大气的风格,一时乡间店铺以请其题写店招为荣。中年以后,转入对行书和章草的研究,经数年刻苦砥砺,手有所摹,心有所悟,其草书艺术渐臻精妙。其章法有列无行,笔势顿挫百转,错落有致,或如群山奔涌,或如怪云飞驰,或如飞流直下,大气凛然,酣畅淋漓。其凝重古朴、奇姿横生的结体,参差豪纵、率意有趣的章法,刚劲有力的线条,劲健如铁的用笔,都与先生性格、气质和志趣相契合。观先生之书,如聆听无声之音乐,已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先生的书法内容也十分有趣,不但有唐诗宋词,而且还有很多是生活中的随感和打油诗,读来很有意思,兹选录几首:其一:赶集花钱知多少?十八元一件新棉袄。除此不想再花钱,又遇旧友劝买鸟。送鸟来家挑一对,三十五元又花了。其二:龟竹添三叶,南彬增一层。种花别心急,由它自生成。今岁装盆养,来春赏白红。天不贫勤人,花神陶性情。其三:无聊过一天,一天过无聊。下翻五个字,实是一无聊。看了几章书,得益知多少。天上玄妙处,俗人难探讨。真假余不识,学比不学好。读了这些诗,可以从中感受到本忠先生的天真烂漫。  
 先生对艺术极其执著,直至暮年,仍在研究书法的布局、结体、用墨,观先生遗作,多有其学书心得,其书作也素为乡民所宝,惜久居乡里,其名不著。先生亦擅京胡,闻者谓有天籁之妙。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十三  
雄浑恣肆陈冠生  


 书法是情感的寄托,是生命的宣泄,而其中尤以草书最宜表情达性,最能代表中国书法精神。孙过庭在论及草书形质及情性时指出,构成草书形态的是“使转”,最能体现草书情性的是“点画”。“真(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正是因为草书线条的这种丰富变化、神密莫测,所以成为最难写好的书体,故自古以来,以草书名世者甚少。汉有张芝,唐有张旭、怀素,宋有黄庭坚,明有祝允明,清有王铎、傅山,近代有林散之,数人而已。我县书法耆宿陈公冠生,致力于草书艺术数十年,面壁求脱,乃卓然有成。  
 陈冠生,1940年生,庆云县尚堂镇李赤诚村人。学生时期即酷爱书画、文学,在惠民师范求学期间,因绘画成绩突出,被保送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学习,得关友声、黑伯龙等名家亲炙。1958年毕业后担任济阳中学美术教师,长期从事书画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调回庆云,先后供职于县农业局、土管局。  
 冠生先生学书从楷手入手,喜钱南园之厚重老辣,临习有年。文革后,致力于对行草书的研究,上溯其源,下详其流,对二王法帖、怀素自叙、孙过庭书谱等下过苦功,在心摹手追、广涉博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雄浑恣肆、酣畅多姿的艺术风格。清代杨守敬在论及书学时曾说“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品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陈公艺兼多能,于书法之外,对历史、文学、音乐等广有涉猎,故其作品意境高远、笔力雄浑、极富书卷气。  
 冠生先生对书法的追求是雅俗共赏,面对当今纷繁复杂、创新之声甚嚣尘上的书法现状,先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书法真谛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认为,学书必须尊重传统,脱离传统,脱离群众的欣赏和喜爱,一切创新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志于书法的人,因阅历、学识、天赋、性情诸多差异,作品总会有不同的特色,不必去刻意追逐潮流。对待古今书法理论,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被一些故弄玄虚的理论所欺蒙,使自己无所适从,失去学习书法的信心。     
  先生亦能诗,然不常作。信手拈来,卓然高古,有魏晋风味。兹撷录《咏渤海春》一首:秋日闲步过前村,挚友相留情义真。园蔬自栽清味好,更有美酒渤海春。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十六  
遒劲丰润李金舟  


李金舟,号琴墨斋主,1965年生。现任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德州市楹联协会会员、德州州市政协委员、庆云县人大常委、县总工会主席、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金舟兄是在庆云有较大影响的一位书家。初次见到他的书法作品是在十六年前,当时我们之间尚不熟识。县委办公室组织县委系统书法展,其中有金舟兄的一幅行草书《张继枫桥夜泊》,写得秀美流畅、潇洒自如,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金舟兄到东辛店乡任乡长后,由于工作关系,接触多了,对其了解也逐渐加深。  
金舟兄是一位勤奋的人。幼承家教,酷爱书法,数十年来,不避寒冬酷暑,公务之余遨游于墨海书林,临池不辍,由唐楷入手,博涉诸体,尤精于行草书。在遍临二王法帖的基础上,旁及宋四家及宋高宗、董其昌诸家,于当代名家亦有所参研,对传统古帖尊而不泥,博采众长、孜孜以求。2003年,入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研修班深造,得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沈鹏诸先生亲炙,深悟书学三昧,书艺日臻成熟。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行笔沉着、点画苍润、字势跌宕、气韵流畅的艺术特点,其作品重意趣、神韵,豪放恣肆而不失灵动,具有强烈的文人气息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  
其书法多次入选国家以及省、市、行业举办的书法展并获奖,作品被书法爱好者所收藏。2007年,随山东省书法家代表团赴韩国进行艺术交流,深得赞誉。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十七  
笔底烟霞张延信  


 古往今来,高贤志士喜以绘画寄其怀抱、抒其心志、写其胸怀、显其品格,而尤以山水画最能表情达性,观画者之胸襟、气度,非山水而不可,则又非仅笔墨之精、形体之妙所能涵括。清代以降,庆云山水画家代不乏人,刘宣飏、刘少白、杨宝轩、胡连芳、胡钟英、李冠卿、刘业村、李炳炎前后相继,各领风骚,为庆云画坛增添耀眼光彩,当代则以张延信先生最享时誉。  
 延信兄生于1952年,自幼酷爱绘画,从《芥子园画谱》入门,临摹了大量名家画作,后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深造,先后受教于白雪石、黄润华、刘宝纯、张登堂、张宝珠、娄师白诸大师,其根也深,其基也固,画艺日趋成熟。其画远师古法,近涉时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广采博收,功力深厚。其创作注重线条刻画,处处工整守度,一丝不苟,精巧中见潇洒,刚健中见隽秀。善用干笔渴墨皴染,似信手挥毫、漫不经心,然一加色彩渲染,山石、林木、泉流顿时豁然明朗,观之意趣无穷。人谓深得白雪石、刘宝纯精髓,洵非虚言。  
 延信兄性情耿介,为人随和,为艺勤勉不苟。对花鸟、人物、油画、水粉等均有涉猎,且有较深的造诣。多年来创作了大批油画、水粉画和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展并获奖。现为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省书画家理事,泰山艺术研究院高级画师,中国杨柳青艺术研究院教授,德州市美协理事,庆云县文化馆专业画家。个人传略和作品先后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92年中国美术家年鉴》、《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山东省美术家辞典》《走向世界的中国》、《山东美术全书》等。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八  
才高运蹇的刘贺  

刘贺(1925—1996),出生于年画之乡河北武强,自幼打下了良好的美术基础。早年参加抗美援朝,负伤在后方疗养期间考入鲁迅艺术学院,专攻绘画,是建国后第一届鲁艺学员。毕业后任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并从事绘画创作,系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文革期间因政治问题被打成右派,下放庆云文化馆,任专业画家,直至退休。  
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油画、国画、年画、水彩无不涉猎,且均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一生在各种刊物上发展过大量的书画作品。山水、花鸟无所不能,而尤以人物画最为人称道。上至将军伟人,下至工人老农,在先生笔下无不栩栩如生、形神毕肖。其年画作品《东方春早》,国画《老来俏》、《骑着老马赶年集》等被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广为发行,在山东画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油画《你办事我放心》、《西安事变》、国画《毛主席在陕北》、《垂钓洪湖上》等多幅作品参加全省书画展并获奖。  
先生为人慷慨豪爽,嗜酒善饮,有古士风。因政治上失意,家庭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孤身久居庆云,家境凄凉。然先生不以为意,书酒自娱。“清兴忽来诗可下酒,豪情一往剑可赠人”,所藏书画作品,有同好喜欢,即慷慨相赠,无吝色。笔者无缘与先生相识,闻同道谈先生逸事,忻然慕其为人,恨未能从先生游也。  
先生是建国后第一代艺术家,与山东画界于希宁、王企华、张鹤云、魏启后、宗惟成等书画大家交往深厚,其创作成就得到这些名家的高度评价。先生是庆云文化事业的早期拓荒者之一,二十年来培育了大批书画爱好者,现大多已成庆云县乃至德州书画界的中坚力量。先生一生坎坷,身后寂寞。虽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但由于去世较早,作品多已散佚,其突出的艺术成就日渐为人淡忘,不能不令人扼叹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十八   
 高蹈特立吴建中   

或问吴建中书法于余,余告之曰:其书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卓然高蹈,不落窠臼,意重于形,韵胜于法,良可宝也。   
书之为艺,郁乎深矣。非天赋、才气、功力、学养超群之士,不能臻其神妙。建中幼而聪敏,于书画有特慧,笤年开蒙于刘贺、王征远先生,闻名邑内。后擢优入德州师专艺术系,受业于田瑞、韩昌力诸先生,学业大进。毕业后任教于庆云一中,后转入县文化馆,从事专业书画创作。   
建中治学不倦,艺兼多能,邑内书画印修养之全,无逾其右者。而其名动书坛,为艺林所重,始于其篆刻。其印上追秦汉,下摹时贤,兼收并蓄,时出新意,能于方寸之间显万千气象,功力深湛。丙寅年(1986年),参加“全国书法篆刻首届神龙大赛”,获青年组银奖,韩天衡、刘江诸名家对其艺术多所褒奖,印学名家在专业刊物撰文推介。其书以二王为宗,旁涉颜真卿、董其昌、米南宫、王铎、苏轼诸家,并于当代时贤多所参详,诸体杂揉,百家并陈,古气浓郁,结体宽博,笔画涩进而寓筋力,加以汉简、章草笔意,一洗尘俗之气,无意求工而妙趣横生。   
或谓建中之书善变,窃以为其所变者,形也;其不变者,神也。其形或隶或楷,或行或草,或篆籀,或汉简,至成书,人莫能测其渊源、识其变化。余每观其作,时出新意,而其奕奕风神、书卷之气贯穿始终,率皆统摄于统一风格之下,固未尝变也。然其章法则愈以益烂漫朴拙,笔法日益老辣纷披矣。   
建中现为山东省书法家会员、德州市书法家理事、德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县文化中心副主任。其书法篆刻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性大展并获奖,作品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博览》等,入编《中国青年篆刻家作品集》,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青年书法家辞典》、《当代山东书法家辞典》。2007年随山东省书法家代表团赴韩国进行书法交流活动。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十九   
刚劲雄浑刘宝岐  


刘宝岐先生是县内最年长的书法名家,今年已80高龄,犹能作擘窠大字,雄放遒健,神完气足,令人叹服。  
刘宝岐字蕴玺,1928年生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崔口。其堂兄刘宝仁以一手漂亮的柳楷享誉乡间,耳濡目染,先生自幼就对书法产生了深厚兴趣。入学后,受业于书画名家高延龄先生,高延龄是书画大师刘业村的开门弟子,以书法名于世。有名师指导,加之刻苦用功,宝岐先生书艺进步很快,屡得业师奖掖,二十余岁就以书法名于乡里。  
先生性情敦厚,儒雅可亲。一生耕耘杏坛,桃李满园,教学之余,精研八法。其书以楷、行为主,数十年来浸淫于颜真卿、华世奎诸名家法帖中,并参以大篆之圆润、钱沣之凝重,形成了端庄秀美、朴茂刚健的艺术风格,功力深湛,卓然名家。作品雍遒润雄健,容典雅,丰遵俊美,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榜书,均凝重舒放,骨力开张,晚年更加苍劲挺拔。退休后乡居,以书法自娱,自2000年以来,多次参加全国展赛并获奖,先后获得世界德艺双馨艺术大师、艺苑之星百名书圣等荣誉称号。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画圣吴道子艺术馆顾问,香港中华艺术家协会荣誉会长一级书法师。个人传略入编《山东当代书法家辞典》,作品被收录各种书法专集,并被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二十   
 仁厚长者姜高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庆云书法界有“二安一姜”的说法,二安即安泽洪、安宗波,一姜即姜高峰先生。二安之遗墨时或见之,姜先生作古倏已十年,其音容笑貌如昨,而其书作,已稀同星凤矣。余为介绍先生,多方求其作品未得,后于收藏家程炳昌先生处偶然见之,征其同意,摄影附录于后。  
姜高峰(1933—1998),严务乡姜屯村人。自幼喜爱书法,早在盐山求学期间,就与张本忠、孙剑涛等被誉为“四大才子”。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后转入崔口公社任职,退休后定居姜杨李村。姜先生是一位仁厚长者,谦虚好学,奖掖后进,不抱门户之见。其于书法诸体皆有涉猎,但最常见的还是行楷书和魏碑,尤擅榜书。在唐楷及赵体的基础上,参以已意,形成了流利温润、秀媚舒展的个人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当时的建筑物多有题字,因没有电脑,放大技术也不发达,榜书全凭书家手写,动辄盈尺,没有一定的功力难以胜任。当时建筑物的题字多请姜先生题写,秀润大气,颇享时誉,县内标志性建筑“会场”二字即出先生手笔。  
姜先生中年以后于楷书专研钱南园、华世奎两家,尤于华世奎取法最多。华世奎是清末民初天津著名书法家,名列津门“华孟严赵”四大书家之首,人称“华体”,影响深远,京津冀等地宗法华体者甚多。先生曾以此书体书法多次参加市县展览并入选作品集,因此最能代表先生书法特色。观其作品整饬规范、功力深厚,惜微嫌板滞。先生亦擅魏碑,工整近于美术字,多于标语、展板中使用,先生为索字者所书作品,从未见有此种字体,可知先生艺术取向并不在兹。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或许姜先生的书法并未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高度,但时代压之,不能高古,则又非先生之咎也。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二十一  
清流知县崔光簏  


崔家是清朝时期庆云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而其中尤以崔旭及其四个儿子最享世誉。崔旭,字晓林,号念堂,嘉庆五年(1800年)恩科举人,精诗词、擅书画,官任山西蒲县知县,曾并编修《庆云县志》。崔旭生有四子,皆为名宦,极一时之盛。史载崔氏一门皆精于书画,但一直以没有相关作品和资料为憾。近日,偶然发现了崔旭之子崔光簏题写的一幅楹联,似可小补这一缺憾。  
崔光簏是崔旭的三子,生卒年无考,生活于清末民初,曾任陕西漳关厅巡检、福建清流知县等职。此幅楹联是为福建清流金莲寺所题,上联“古刹保千年清泉仿佛山中雨”,下联“神灵通万里佛像依稀梦里身”,落款为清代知事山东崔光簏题。对仗工整,书法精妙。书体为隶书,纵向取势,字径五寸余,古拙劲秀,富有书卷气,从落款看似应题写于民国时期。  
金莲寺是福建的古寺,兴建于公元620年,距今已1300多年。崔光簏的这幅对联,蕴含着两个故事。上联写定光佛移泉传说。据《清流县志》记载:金莲寺“旧无水,定光佛至,飞锡凌空,七日复返,始有泉涌。其夜,风雷大作,雨水滂沱,山僧惊避。迟明视之,庵推出谷口,其下飞瀑数丈如珠廉,至今莫寻其源”。古时清流文人曾著文:“有圣僧到此住持,修建寺庙,地下水始涌出,汇成激流瀑布。清夜听泉,常疑是三春暴雨。”定光圣僧把此地命名“灞涌岩”,寺庙也命名为“金莲寺”,“灞涌金莲”因之而起,成为清流的古八景之一。下联则写崔光簏之母即崔旭之妻的故事。据说崔母在庆云偶得一梦,见一神佛前来化缘,醒后历历如真,却怎么也想不起是何寺神佛。后来随儿子到清流任上,在金莲寺进香时发现,梦中所见化缘人就是定光佛。此联现仍悬于福建清莲寺大殿。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二十二  
百变蝶王于道纯  

清末民初,书画大师刘业村以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冀鲁两省慕其德艺执弟子礼者数十人。高延龄、于墨林、刘凌衡、崔保庄、孙剑涛均为其高足,而论艺术成就,则首推于墨林。  
于墨林(1908—1964),字道纯,以字行。出生于富农家庭,自幼敏于绘事,不事生产,拜刘业村为师,专攻花卉草虫,兼画山水,尤以擅画蝴蝶闻名遐迩,人称“蝶王”。其作品外师造化、内得心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空灵飘逸、浑若天成,既得乃师之笔精墨妙,又有个人之独特风貌,曲尽草虫百态,确有一代大家之风。其名收录《中国国画大辞典》,被誉为北方农民书画家。  
于道纯创作态度极为认真,经常深入田间观察各种昆虫动态,随手写生,作为创作素材。据说当时其所画蝴蝶以只论价,一只蝴蝶要一块大洋,而求画者若是带几只蝴蝶标本来,则分文不收即可得其佳作。于道纯为表现蝴蝶的自然神态,对所用颜料进行了大胆改革,探索出了运用香油烧灰点染蝴蝶翅膀的方法,故其所画蝴蝶极具质感,民间有其所画蝴蝶引得猫儿误为真蝶扑食的传说。其力作《百蝶图》曾代表庆云参加河北省(当时庆云隶属河北)及全国美展,画面上百余只蝴蝶翩翩起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周恩来总理、郭沫若先生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美术馆曾欲收藏,由于《百蝶图》是于道纯多年心血结晶,所以没有同意。据传此画现藏于其外孙处,是否属实,笔者未曾考证。  
于道纯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因其富农出身,文革期间大部分已成劫灰。现有存其画作者,珍重不啻拱璧矣。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十四  
铁画银钩武心泉   


 武心泉(1907--1969),原名武同德,徐元子乡东安务村人,抗日县长武大风之胞兄。1938年参加革命,历任二区动委会总务股长、四区农救会干事兼抗日小学教员等职。解放后,先后任县参议会副会长、大风公校城关完小校长。1954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河北省人大代表。1955年当选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9年任庆云中学副校长。   
 心泉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数十年来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深受师生敬重。1969年,先生因动脉硬化,病逝于工作岗位。先生品德高尚、刚正不阿,勤奋敬业、廉洁奉公,并以此精神教育子女。1964年县内发生水灾,生活困难,先生在给其子家书中写道“要公私分清,不能因自己掌握一区教育之权而公款私款一样,随便取用.......” 
心泉先生工书法,曾多次参加省、市书画展,士民以得其墨宝为荣。抗战胜利后,县委、县政府筹建革命烈士纪念祠,先生任建祠委员会委员,不畏劳苦,亲自撰写、誊抄烈士传略,常常彻夜不眠,《庆云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即出先生之手,摹刻上石后,深得各界赞誉,一时县内招牌多请先生题写。  
 先生书法有两种风格,一为行楷书,朴茂厚重,得宋人风韵。一为北碑,宗张裕钊,然化张书之瘦硬为温润秀劲,深受各界喜爱。历经几十年沧桑,先生存世作品已无多,1983年《庆云县志》曾收录先生条幅《鼓足革命干劲》一帧。今附录的作品为册页,藏于民间。内容为《劳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事情》,为典型的张裕钊书体,笔法娴熟、结体秀美,内圆外方、使转自如,当为先生得意之作。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十一  
潇洒娟秀李嗣璁  

 李嗣聪(1898—1972),庆云人,GMD要员。  
 李嗣聪七岁入塾书就学,1904年随父去山西读初中、高中,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因毕业成绩优异而名声大噪,被JF闫-锡-山录用,掌握军-政文书,其后开始步入政-坛。历任GMD山西省党部训练部部长、河北省党部党务委员、GMD政府监察委员、河南、山东、监察区监察使等职。1945年后,任河北监察区监察使、平津冀军纪吏消费品督察团团长。1949年随GMD到TW,长期在监察院任职。监察院是GMDZY政 府最高监察机关,行使弹劾权、纠举权及审计权。于右任任GMD政府监察院长期间,李嗣聪长期任副院长。1964年于右任卸任后,由李嗣聪接任院长职务,一直到1972年,任职长达八年,是TW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GMD要员中精书法者甚多,李氏其一也。其与GMD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GMD名将、同时对书法造诣很深的白-崇-禧等有很深的交往,共同为台湾的书法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氏不但精于翰墨,且国学功底深厚,TW名胜多有其题咏,诗书俱佳。由于李氏久居TW,作品在大陆流传不多,且一般为去台前所作,故其艺术成就不为人所知。近年其作品偶在拍卖会上出现,人们始得赡其书法风采。由于缺少资料介绍,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李氏的学书过程,观其墨迹,似受董其昌影响较大,书风潇洒娟秀,风度翩翩,似得道之士,欲临风羽化。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二十三      
 古拙沉雄苗舒农  

三十年前,笔者读中学时期,家父拿回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亥年残秋偶作》:“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沈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我在被其别致的书体所吸引的同时,也知道了书法家的名字——苗舒农。不久,《庆云县志》出版(1983年),上面收录了苗先生的一幅行书作品,写得不激不厉、潇洒自如,也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苗舒农,字宗一,本县西苗村人。1929年出生,1944年参加革命,现已八十岁高龄。先生文革后由盐山县调庆云工作,曾历任外贸局副局长、文化局局长等职,1989年离休后,卜居北京,与庆云书法界的联系从此中断。光阴流转,世事沧桑,三十多年过去,县内知道苗舒农先生其人其书的怕已不多,笔者也是只闻先生大名,无缘与先生谋面。  
苗先生自幼学书,以颜柳为范本,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参加工作后,应酬日繁,但公务之余,醉心翰墨,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对书法的学习上。当时舒同书法风靡全国,苗先生心摹手追,积十数年功力,得其神似。80年代,先生以一手漂亮的舒同体书法享誉一时,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其书名远播沧州、德州、滨州地区,四方踵求其墨宝者不绝。  
离休后,先生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书法艺术,加强了对传统碑帖的临摹,探根寻源,追索脉络,兼习并容,书风也为之一变,彻底摆脱舒同体影响,以行楷书为主攻方向,其书质朴自然,稳中求变,既有古源宗法,又有灵犀独慧,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肉丰骨劲、古拙沉雄的艺术特色,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大展并获奖。先生现任中华书画协会会员,河南名家书画研究会理事、客座教授,江苏省书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颜真卿研究会理事,盛世轩书法研究院荣誉院士、签约书画家等职。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二十四    
戏墨耕石赵金光  

君子有四德,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德之中,艺居其一,其可轻乎!赵兄金光乃敏于艺事者,其于书画、金石、摄影均有涉猎,而论诸艺之长,则首推篆刻。  
受家庭濡染,金光少时便对书画产生浓厚兴趣,早年就读于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师从李晶新、梁白庚等名家,受过系统的书画训练。毕业后在企业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浸于事务,艺事渐荒。1990年调文化局工作,始重操彤管。其真正捉刀治印是在成年以后。入手之初,并无师承,全凭自学,后得王征远、韩焕峰先生指授,由赵之谦入手,抚秦法汉,废石三千,其铁笔艺术渐臻佳境,颇得行内外赞誉。后得蒋维崧、宗维成等名家教诲,艺事益进。余观金光之印,于刀工、篆法外,尤妙于布局,平整工稳,意趣横溢。金光喜刻组印,有庆云八景组印、唐枣组印等,无不曲尽其妙。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入选全国印社联展、山东省首届篆刻展等大展,在山东省第三届书法篆刻比赛中获优秀奖,并曾为书画名家傅二石、李向东、黄斌等治印。先后在《中国书画报》、《美术大观》、《书法报》、《大众日报》等报刊发展作品百余件。  
金光还精于摄影。由于有传统的书画功底和篆刻特长,故其构图新颖别致,能以敏捷的观察力从一般人所忽略的、甚至是不屑一顾的景象中发现美的东西,并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几十年来与相机为伴,拍摄了大量作品,并屡有佳作见诸报端,去年其摄影作品获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摄影作品展”特邀荣誉奖。  
金光亦能书。由于长期在文化界任职,得以与艺界名流交往,屡蒙亲炙,于书学取法精、眼界高。其书意胜于法,不在意一点一画之得失,风格意境朴拙大气,洗尽铅华,自有可观。  
金光亦富收藏。其收藏历史可以上溯至上世纪70年代,当时受文革影响,县内收藏界一片沉寂,金光凭着对艺术的敏感和热爱,搜集了一大批木品、瓷器以及书画作品,开庆云收藏风气之先。今日庆云收藏勃兴,风气日盛,金光与有力焉。  
金光现任庆云县文体局副局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庆云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其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篆刻家大辞典》、《山东省书法家大辞典》等。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二十七   
 形神毕具吴鸣皋   

 因隶治屡更及重视程度不够,岁月流逝,资料阙失,书画家挟不世之才,身死而名漫灭者,不知凡几。或偶有作品流传,后人罔知其名,罔识其作,千载寂寞,令人扼叹,吴鸣皋先生即是其中一位。  
吴鸣皋(1888-1947),字鹤双,庆云县崔口镇崔东南村人,我县民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书画家。吴氏出生于富裕家庭,天资聪颖,幼喜丹青,受业于书画名家刘业村先生,得其真传,加之天赋超逸,甫冠即以书画名于乡里。壮岁游历京、津,广交当世名流,互相切磋唱酬,画艺日进,声名远播,深得赞誉。  
吴鸣皋主攻小写意花卉,在业村先生基础上,取法明代周之冕、沈周、陈淳诸家,并能自出机杼。所作题材广泛,花鸟、竹石等无所不能,构思精巧,神肖形似,清新秀丽,富有笔情墨趣。尤善写梅兰,构图疏朗,用笔率真,用墨自如,神韵毕具,极具文人画风神。中年以后,先生归居乡里,无棣、盐山、沧州、乐陵、阳信等地慕其声名而求画者不绝。吴氏性情狷介、胸无城府,生逢乱世,身处各种势力之间,动辄得咎,其卓越的艺术天赋受到时代和政治的影响,并最终丧身殒命,斯乃艺术家个人之不幸,亦时代之不幸。  
不知何因,吴氏作品在本县鲜有流传,特别是其故里崔口,笔者曾多方搜求,未得其踪迹。倒是在周边县市及上海、北京、南京等地藏家手中屡有发现,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余所寓目者,赵金光兄所藏兰花一帧,乐陵收藏家辛鸿祥先生藏其墨梅一帧,皆清婉可喜。鸣皋先生亦善书,其画作题款出入欧柳,参以碑板,骨力挺拔,神采飒然,惜未见其大幅书作。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二十八    
津南布衣李丙炎 


自古以来,书画名家挟技不仕,隐于民间者甚夥。元王冕隐于耕,明徐渭隐于酒,沈周隐于市,清八大隐于僧,品重于时,名传于世。我县书画家李丙炎先生慕前贤之行,终身躬耕闾里,诗画自娱,民间至今传其佳话。  
李丙炎(1898—1970),字惠南,别署津南布衣、文古山房主人等,庆云县尚堂镇李店村人。先生幼喜丹青,苦于业师,矢志自学,由《芥子园画谱》入手,遍临名家作品。山水、花卉无所不工,而尤以山水见长。中年以后谋生津、塘及东北地区,受雇画店,以书画装裱糊口,期间得以饱览名家作品,眼界大开,画艺大进。中年以后归耕闾里,与邑内王世城(民国时期指画名家)、海丰张秩山(民国时期无棣第一书画大家)诸名家相友善,互相砥励。其山水作品主要取法清四王,气势雄浑,意境深邃,笔墨纯熟,气韵高雅。先生亦擅诗,其画作题诗多为自作,格律谨严,曲丽精雅,与画作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下附山水图为78岁时所作,题诗“荒崖结屋好栖迟,益友相逢便论诗。闲里光阴山里韵,和风丽日晚春时”即是先生自作,平和冲淡,耐人寻味。  
先生亦善写人物,当时照相技术尚未普及,乡邻多请其画像,堪称一绝。余曾见其所作朱德元帅画像,虽寥寥数笔,而形神毕肖,呼之欲出,瞪乎其技。  
丙炎先生不慕荣利,不谄权贵,布衣终其身。踵门求教索画者,常履满户外,多有受其教而成名者。先生作画,不计报酬,有求必应,故流传甚广,惜浩劫之后,所存无多。1983年编修县志,曾收录先生画作一幅。近年收藏勃兴,先生画作为藏家所重,身价倍增矣。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十五  
秀润隽永田书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及九十年代初期,电脑尚未大范围应用,招牌字只能手写,当时庆云店铺商号的招牌多出于一位青年书法家之手,人们在欣赏其铁钩银划、刚劲潇洒书法的同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位书法家的名字—田书明。  
 田书明,1957年生,庆云县中丁乡人。号半分园主、古堤居士。现任县政协副主席、翼鲁友邻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会执行主席、鲁北书画院院长、县书协副主席等职。  
 孔子云:“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田书明自幼酷嗜书法,其学书由乡间书法家开蒙,从晋唐楷书入手,其后广涉南帖北碑,尤其对王右军、颜鲁公二系书法心摹手追,用力最殷。 三十余年来,孜孜以求、临池不辍,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对于经典法帖,“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宋曹《书法约言》)。历代经典碑帖是他心摹手追的良师,又成为他探索书艺的津渡。自学的同时田书明广求名师,先后受教于著名书法家陈叔亮、欧阳中石、刘炳森、沈鹏等先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传统基础上,变古通今,最终形成了自己典雅、古朴、刚柔相济、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参加2000年第二届国际书法大赛,2001年在山东省书画大赛及国际邀请赛中获一等奖。2002年经国家艺术资质评审委员会严格审核,被评为中国知名书法家。后参加全国著名书画家精品展获佳作奖,并被授予著名书法家称号。2005年进入全国百名书画名家。作品入编《新世纪书画家典集》,《著名书法家精品典集》,《中国书法鉴赏大典》等书。 其作品不但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还在日本、韩国、巴西等国家展出并被收藏。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三十   
笔精墨妙胡钟英   

 清朝中后期至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民生凋弊的一个时期,但这似乎并未太多地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期间庆云书画名家辈出,各领风骚,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胡钟英先生就是其中一位皎皎者。  
 胡钟英,字芳千,庆云人,生卒年不祥,约生活于嘉庆、道光年间。其父曾取有功名,故胡钟英自幼就受到严格的教育,饱读诗书,但屡试不第,遂绝意仕途,潜心丹青。工写意山水、花卉、翎毛,后又专攻竹兰。历经二百余年风霜,资料阙失,我们已无法确切知道胡氏的师承关系。据说当时胡钟英画名很盛,京津富贾亲到寓所求画。中年以后,胡父之挚友在南方为官,邀胡任幕僚,孰料胡钟英到后,其父执已病逝,潦倒不能归,遂寓居僧寺,鬻画为生,后辗转回乡,卒于故里,故胡氏作品在南方有所保存。但由于胡氏作品存世量相对较少,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偶有作品出现,价格也不高,一般四尺对开作品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很难突破2000元。  
 后附花鸟图轴,尺幅为125X30,原为四条屏,现仅存其二。其一为雉鸡,其二为凫,画面设色古雅,意态生动,笔致细腻,形神兼备。款一为仿南田老人笔法,一为抚陈道山笔意,后钤印两方:胡钟英印、芳千。陈道山、恽南田均为清初著名花鸟画家,从这两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胡氏笔墨娴熟,取法广泛,在摹古的基础上,已具自己的独特风格。从本县清代画家情况看,胡钟英先生因作品少而知名度不高,但其绘画水平确是一流的。余曾在无棣某收藏家处看到胡钟英的花卉四条屏,一为紫藤,一为荷花,一为牡丹,一为兰花,笔精墨妙,画风在任薰、南田之间,与清代花鸟大家相比,亦不遑多让。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三十一  
金石名家崔鸿图  

 在庆云书画艺术发展史上,有两个人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一个是书画大师刘业村,一个是篆刻家、收藏家崔鸿图。他们艺术水平高超,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庆云书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这种影响今天仍在继续。刘业村先生因作品流传较多,大家并不陌生,但了解崔鸿图先生艺术成就的就很少了。  
 崔鸿图,又名家澍,字荷泉,斋堂为乾修斋、乐古斋,本县崔口镇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清末民初,与刘业村同时代,并与刘业村交往密切。崔鸿图精于篆刻,书法以隶书和金文为主,淳雅高古,亦擅诗画,尤喜收藏,闻名京津。庆云旧志载其“工铁笔诗画,善八分钟鼎。”惜暂未发现其传世作品。  
我们今天所能论述的崔氏艺术成就,主要着眼于篆刻。崔氏博学多闻,酷爱金石,尤嗜古印,收蓄富而鉴别精。每得一印,必探古人制作之精义,求与六书相发明,与史传资料考证,浸浸乎与古为徒,非但资珍玩者可比。著有《书画所见录》、《乾修斋集锦印谱》。  
 《乾修斋集锦印谱》为崔鸿图以自藏古印辑录而成,是中国印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一部著作,为历代篆刻家和研究者所重视。该书版框粗黑,横九点八、竖十六点五公分,分上下两册,书口有“古印集存”字样。每页一印,一册录官私印,二册录宋元印,除《陋室铭》一册外,均刊有释文。扉页有〔光绪辛丑夏古棣崔氏乾修斋定本〕印记。另外,此前另有光绪二十三年刊四册本及光绪二十七年刊四册本。谱前有当时县令汪宝树及刘开弟、刘业村等多人作序,皆据手书上版,书法不一,或隶或楷或篆或行草,刊雕极精。经过百余年风雨,此书已存世无多,2007年11月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此书,以 19800元的价格被藏家拍走,创下历史记录。  
现将其自序附录于后:  
 古印之有谱自宋徽宗始,其后晁克一、王俅、颜叔夏、姜夔、王厚之、赵孟頫、吾邱衍各有谱录,前明上海顾氏、嘉兴项氏所藏铜玉印四千有余方,歙人王延年鉴定,裒宋元十之一二辑为集古印谱,依均编次,摹付手民,博古者资为渊海,然有图说差嫌疏略,王氏又滥取顾谱之余,真赝并收,合为秦汉印统,是以蜣丸而充苏合也。华亭陈懿卜选择顾谱之最精者刻为古印选,国朝吴立峰获古铜印章三千有奇,订为稽古斋印谱,成於康熙间,惜未行世。新安汪秀峰工篆籀,箸有汉铜印丛,又有集古印存三十二卷,其书虽在亦未盛行,若翁覃溪两汉金石记、阮文达山左金石志、陈抱之求古精舍金石图所模古印更少,非嗜古者之一憾耶!余所见者莫如嘉定瞿木夫集古官印考证,辨别确实考据精详,惜未窥全豹,当今行世印谱不可枚举,未见者不敢臆为之说。余性嗜印章,随在搜罗,日积月累得若干纽,暇时一为把玩觉古香古色光怪陆离,辉映於汉瓦晋砖间,致足乐也。今编次成册质诸同好,非敢务博古之名媲美诸贤,聊藉此以敦赏奇析疑之义焉耳。时光绪廿三年岁在丁酉春三月上浣,畿南崔鸿图荷泉自识。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九  
瘦硬传神孙国璋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评价书法作品,应透过笔墨看“境界”,而“境界”的内涵是“神采”。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采唯上,形质次之。”张怀瓘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读孙国璋书法近作,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逼人的神采。  
 孙国璋,1957年生,庆云县中丁乡人,历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广电局局长等职,现为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庆云书法家协会主席。  
 孙国璋受外祖父影响,自幼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工作后,由于长期在卫生部门从事宣传工作,得以与书画结缘,八十年代初即跟随刘贺、王征远系统学习书画艺术。其书法从临摹唐楷字帖入手,打下了坚实基础。1987年,参加了无锡艺专书法艺术函授班,后得宗惟成、魏启后等省内名家指教,眼界愈高,对书法的领悟愈深。  
 孙国璋在书法上有很高的悟性。探索书艺之道,如果仅靠下苦功拟古或复古,“规规点画之间”,而缺乏灵性的参悟,就可能会逡巡于书艺的殿堂之外,成为单事模仿、执法不变的“书奴”。孙国璋的书艺之道,是功夫和灵性二者兼得的。他在摄取碑帖营养的同时,着力于“胸中之所独得”,不断获取书法美学的新领悟。九十年代后,由于忙于政务,其临池日少,并曾一度中断书法创作,但对书法的痴迷使他始终无法割断与书画的因缘。令笔者惊讶的是,近来国璋兄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较之以前技法更娴熟,笔墨更丰富,韵味更醇厚。  
 杜甫说书贵瘦硬方通神,国璋兄的书法风格属瘦硬一路。清代刘熙载曾说: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读国璋兄作品,可感受其劲健风神。诚然,说其书法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还为时过早,但我们相信,以国璋兄的天赋,假以时日,将会给我们以不断的惊喜。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二十九   
 爱国将领蒋英先  


蒋英先(1882—1948),庆云县严务乡蒋黄邱村人。行二,初名炳奎,继名撄,字英先,一字缨跣。家境饶富,自幼外出求学,受进步思潮影响,致力于民主革命,是同盟会早期会员。于天津第一中校毕业后考入北洋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历任安徽蚕桑讲习所所长、汉粤川铁路总所秘书等职。1915年,马龙潭拥被授为“陆军中将”,以东边镇守使身份驻防凤城(属奉系军)。应马氏之邀,蒋英先赴东北,被任命为奉天东边镇守使署参谋长,授陆军步兵上校,赏四等文虎章,不久晋陆军少将军衔。1926年,出任直隶蠡县县长。1929年,任吉林伊兰镇守使署参议。同年,张学良将军为收回中东路主权,中俄交战,蒋英先任边防司令部总参议。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英先随李杜将军组织抗日自卫军,誓死抗日,在哈尔滨、方正、依兰密山等地抗击日军。次年2月3日,与日军在哈尔滨展开大战,战斗持续到2月5日凌晨,在敌军强攻下,自卫军损失严重,弹尽援绝,防地相继失守,于2月5日撤离哈尔滨,退守依兰。1933年1月,转战14个月后,自卫军失败,随李杜将军北走苏联,历游波兰、瑞士、意大利及德法诸国,环游亚欧两洲,于同年秋归国,倡修《庆云蒋氏族谱》,亲自题写谱名并作序。自此退出军界,卜居安徽蚌埠,以书画自娱,并雇员从事书画经营,为蚌埠第一大画廊,榜其室曰“墨华斋”。  
 蒋先生能书擅画,与邑内书画名家刘业村先生相友善,交往密切,宣统二年刘业村先生出版个人画集,即由蒋英先作序。蒋氏族人曾藏其作品,惜大部分毁于文革,其存世者散布各地藏家手中,已难辑录。丁亥年,余曾在本县某古董收购商处见到英先先生字帖三册,均为临作,两册临魏碑,一册临黄庭坚王长者墓志铭,皆神完气足、曲尽其妙,惜要价过高,无力购取,归来怅惘多日,则不知今日花落谁家矣。观其书法,既有北碑之雄强,又有颜体之厚重。后附“墨华斋”条幅书于1934年,为乐陵友人所藏,是英先先生自署斋名,故尤显弥足珍贵。观此作碑帖杂糅,字字千钧,自成家数,睹其字似可想见先生风范。落款为英先蒋撄海外归来作,钤印两方,刻缕极佳,当出名家之手。一为“河北蒋二”、一为“英先五十岁后作”。河北蒋二者,盖是时庆云隶河北故也。又曾见其对联一桢,笔力雄强,兼碑帖之长,独具风神,惜失其上联,只余下联。  
1948年,蒋英先病逝于安徽蚌埠,享年66岁。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三十二    
舒风流韵胡胜军  


 庆云书界人才众多,风格纷呈,同道切磨箴规,互相陶染。有志于书者,或取法魏晋,或浸淫碑板,或主攻篆隶,虽取法各异,而旨趣则一。胡兄胜军多年钟情于舒体书法,心摹手追,成绩斐然。  
 舒体者,舒同所创书体也。舒同以书法名满天下,独创“舒体”,亦称“七分半书”,盖于结体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于风格颜、柳各取一分,于何绍基取半分之谓也。舒体结体浑圆,雍容华美,外柔内刚,朴拙大气。舒体即出,风靡海内,步武者甚众,胜军兄堪称学舒翘楚。  
 胡胜军,本县中丁乡后段村人,生于1966年,毕业于德州教育学院,长期在教育界任职,现任实验小学校长、庆云县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公务之暇,潜心艺事,书翰自娱。其与书法结缘,肇自笤年。在乡间老师指导下,由唐楷入手,于颜真卿、柳公权诸家下过苦功。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舒同书法,爱舒体之宽博端庄,乃摒弃诸体,专攻舒老。然舒体以深厚的学养为底蕴,得其形易,得其神难,没有一定的学养,很难体味舒体精髓,至有操管数年而不得要领者。故学舒体者虽多,大多流于俗、滑,不能臻其神妙,余曾与胡兄谈及个中滋味,良多感慨。胜军兄十数年致力于舒体,临池不辍,博涉多优,深得舒体三昧,所作形神毕肖,睹其书者,无不惊叹其功力之深湛。其作品得到大众喜爱,并多次参加省市县书展。  
 愚以为,学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则生灵。学书者,专心一家,得其神髓,乃可转益多师,自成一格,此学书之妙途也。近年胜军兄在学舒有成的情况下,上溯其源,下探其流,努力思变,于何绍基、颜真卿诸家多所参详,并吸取二王、宋四家之笔法结体,兼收并蓄,尊而不泥,逐渐形成了以舒体为基,融汇诸家的艺术风格。其书法结字严谨,用笔劲婉,无狂野之态,富书卷之气,虽尚未臻化境,但已卓然可观。假以时日,其成可期。胜军兄其勉之!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三十三:

缘结翰墨刘长新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又是一年的岁尾,《庆云报》的《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也走过了33期。书友说,写写你自己吧,朋友们都期待着。但几次举笔却不知该说些什么。算来平生爱好甚多,所谓博而不精,书法、诗词、文学、戏剧、曲艺等,都跟随了自己几十年,为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想想哪一个都难以割舍。如果硬要分出个亲疏厚薄来,可能对书法倾注的感情更多一些。  
 真正与书法结缘始于少年时代。祖父与父亲都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耳濡目染,对书法也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祖父与父亲并没有刻意要求我练字,想来是文革期间,书法属四旧,他们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不希望我也有类似遭遇的缘故。倒是自己照着字帖乱写一通,慢慢也写出些样子来。祖父见我有兴趣,闲暇时也指点一下,但那时还只能算写字,算不得书法。后来在外求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书法也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下来,感兴趣时就在废报纸上涂抹一通,偶有所得,快然自喜。窃以为艺为乐事,陶情冶性而已。月白风清之夜,放一曲古琴,燃一柱檀香,沏一杯香茗,捧一帙法帖,远离尘世之烦嚣,神与古游,陶然自乐,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大可不必将自己弄得苦兮兮的,所以虽然喜爱,但从来也不曾为之悬梁刺股。法帖读多了,眼界也随之开阔,但生性慵懒,怠于动笔,反形成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往往欲书之时,胸中有字,笔下无字,却也不急于求成。  
 在书体上也是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真草隶篆均有涉猎,各家各派临习过不少,但大多浅尝辄止。楷书以欧阳询为宗,兼习褚遂良、颜真卿,亦爱《郑文公》、《张猛龙》、《张黑女》诸碑,曾临习有年。行书主要取法黄庭坚、米南宫、薛绍彭,于当代名家周慧君也多所参详。近年来尤致力草书,于黄庭坚、祝枝山、王铎诸家最为心折。偶作篆隶,取法汉碑及邓石如、王福厂诸家。从不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对加入各级协会也淡然处之。偶有朋友有嗜痂之癖,找我索字,乘兴涂抹,瞬间数纸,求者不以为丑,过后视之,徒增汗颜。  
 画以流美,书以言情。扬雄虽曰书画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然一艺之成,非倾毕生之力不可。写心中之字,抒胸中之臆,为不佞多年之追求,虽未能达,而心向往之。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三十四:  
醇雅飘逸李振明  

 李振明,1964年生,幼承家学,耽于书画,后考入师范学院,受教于“长安画派”弟子马学国先生,毕业后任美术教师多年,现任县史志办副主任,是我县实力书家之一。  
 临摹是学书的不二法门,只有临摹,才能深入传统,深入古人,才能体会到古人的用笔用墨、章法布局之妙,才能化古为我。在书法界有传统派别与现代派之分,传统派强调对传统碑帖的学习,从这个层面来讲,振明的书法无疑属于传统派。在当代书界创新之声甚嚣尘上的环境中,振明甘心寂寞,不浮躁、不跟风,不哗众取宠,不急于求成,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30余年来以历代法帖为师,临池不辍,孜孜以求,广泛临摹历代名家作品,于二王、颜鲁公、黄道周等均下过苦功,近年尤钟情于尚意的宋代书法,特别是对于苏体书法最为心折,心摹手追,朝夕不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苏体为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创,自问世以来即深受书界推崇,历代书家均不乏学苏有成者。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主张“无意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物烦推求”,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追求质朴、自然的书法风格。振明学苏多年,对此领悟颇深。他学苏不是僵化死学,而是希图以大师经典范式为基调,广泛结合古今优秀书法、民间书法进行再加工,力求创作出独具灵性与特色的作品。观其所作,用笔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线条变化丰富,或中锋,或侧锋,转换多变;结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正或奇,参差错落,恣肆奇崛,浑然天成,较好地表现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苏体书风特点,非功力与识见俱高者,不克臻此。  
 振明书法多次参加省市书展,先后荣获“醴泉铭杯”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中国书画大赛暨国际书画名家邀请赛优秀书法论文奖、中国国学研究会书法类金奖等奖项,并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青年书法家荣誉称号,作品入选多部书画集。 
 
庆云书画名家系列之三十五:  
老骥伏枥张景元  


 明代张潮曾说:山不可无泉,石不可无苔,水不可无藻,花不可无蝶,人不可无癖。确实,无癖之人,索然无味,人之有癖,方有性情。张景元先生乃癖于书画者。  
 张景元,1945年生,庆云镇张马郎村人。历任县委办秘书、县公路局副局长、副书记等职,1996年退休。景元先生幼喜书画,多年来,在书画艺术上孜孜以求。受条件限制,全凭兴趣自学,《芥子园画谱》、各种连环画、年画,都是他的老师。虽然很多书画技艺需要靠自己来摸索积累,但好处是接触的艺术门类多,对国画、油画、水粉广有涉猎,所画内容更是十分宽泛,花鸟鱼虫、山水人物都是他画中常见的内容。文革期间,一度醉心于伟人像的创作,一时间小有名气,也为以后的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基础。中年以后,先生主攻写意花鸟及工笔人物。198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张景元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受教于白雪石、刘宝纯、张登堂、娄师白诸名家门下,由于有一定的书画基础,一经名师指点,很多百思不解的创作技法豁然贯通,画艺大进。其作品典雅朴实,意境清新,形象生动,内涵深刻,既具生活气息,又富时代精神,深受群众喜爱,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县书画展并被书画爱好者所收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景元先生虽已年届古稀,却仍埋头丹青,辛勤笔耕,创作热情不减当年,时有佳作问世。书画之余,先生雅好收藏,特别是对本县书画名家的作品更是厚爱有加,马龙潭、赵玉秀、白贯一、张丙炎、刘贺等老一辈书画家的作品在先生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为庆云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去年10月份,县老干部局举办张景元个人收藏展,引起较大反响。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