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王树国   谭旭光   郎景和   程皓:   李锦:   

丁国强:以怀旧的名义思考与批判

  • 作者:丁国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9-10-31

 
      《七十年代》是一本以怀旧的名义来思考时代与人生的书。书中所收录的文字均出自成长于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分子之手。他们用个人叙述来消解“集体记忆”,通过对生活源头的追溯阐释命运的转变。 

      为什么现在与过去总是藕断丝连 
      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贫乏的时代,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里挥霍着自己的青春。70年代,既是狂热的终结,又是启蒙的前奏。这些年轻人组成成分复杂,既有高歌猛进的“红五类”,又有压抑沉闷、“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子女。他们对于革命的认识存在着“阳光灿烂”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的巨大差异。在当下多元化的语境中,“70年代”的话题被制造出来,必然有着某种意图或意义。李陀在该书的前言中称:“编辑这本书与怀旧无关,我们是想借重这些文字来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那么,记忆何以重要呢?是由于我们过于健忘,还是因为今天的现实总是与过去藕断丝连? 
       上世纪70年代是许多人的精神起点。三四十年过去了,许多人从狂热走向理性,从荒芜走向充实,从放逐走向回归。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还有另一面,即也有很多人从浪漫走向世俗,从理想走向功利,从苦苦寻求到一脸茫然。《七十年代》中的回忆者大都是当时的幸运儿,在“文革”中他们心中埋下了热爱文学、美术、学术的种子,并在高考恢复后脱颖而出,虽然也有好事多磨的种种曲折,但毕竟没有被挡在大学校门之外。从毛泽东思想的完全覆盖到西方理论的铺天盖地,70年代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如今不得不面对语境的危机。从保守到前卫,这种形式的骤变似乎并未带来文化品格的根本性转变。画家徐冰说:“思维中已被占领的部分,很难再被别的什么东西挤走”。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一代知识分子精神领域中最顽固的部分来自70年代。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从《七十年代》一书中,我们找不到“感谢苦难”的矫情。痛苦与创伤经过时间河流的冲洗,反而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时间让曾经愤怒的一代变得平静和温和。

      悄悄破土的精神启蒙种子 
      上世纪70年代的宏大叙事而今已被纯粹的私人叙事所替代,即使像“中国向何处去”这类的苦苦思索也不过是精神成长的一个小插曲而已。70年代的日常生活虽然仍然屈从于政治运动,但是,精神启蒙的种子已经悄悄破土。地下诗人和民间思想群落为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的辉煌储备了人才和激情。70年代后期的独立思想是自发的、匿名的,地下诗社、画展、沙龙,虽然它们的艺术层次、学术深度都十分有限,但是,运行的地火在酝酿过程所积累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那些不甘心被时代所埋没的青年人,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东冲西撞,终于融入到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之中。书中有一段北岛的文字很有味道:“1978年9月下旬一天晚上,芒克和我在黄锐家的小院吃过晚饭,围着大杨树下的小桌喝酒聊天,说到局势的变化,格外兴奋。咱们办个文学刊物怎么样?我提议说。芒克和黄锐齐声响应。在沉沉暮色中,我们的脸骤然被酒精照亮。”大家都在等待着时代发生变化,靠着这种默契形成了一个个精神群体。 
  大变动之前的沉闷与压抑构成了70年代的精神主调。食指那首著名的诗歌《相信未来》正是这种心态的准确传达。“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响彻耳边的时候,多少人在为自己的青春哭泣!陈丹青对1976年万民痛哭的场面不能释怀,其实,那种悲痛不仅仅是出于对伟大领袖的无限热爱,其中也掺杂了对自身命运的忧虑、对逝去青春的痛惜、对未来前途的迷茫。

      重温的意义 
      70年代的日常生活与现今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书中陈丹青写道:“我心里时常望见70年代的上海夜晚,掌灯时分,家家户户被15或20支光的灯泡照亮,团坐吃饭,温馨而凄凉。”人们在无所选择中,等候着命运的安排。每个人的存在、生活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悲剧已经发生,灾难已经形成。穆旦在1976年的诗作《冬》中,发出“多少人的痛苦随身而没?”的慨叹。70年代的人们像板结的冻土,坚硬而冰凉。人们的灵魂与时代僵持着,无论是写情书,还是读“手抄本”,无论是听敌台,还是画“黑画”,无论是上山下乡,还是在工厂苦干,都似乎在寻求一条发泄的通道。 
      在当下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重温70年代,有时会发现人们的精神质量并没有改善多少。粗俗的商业社会所复制的快乐显然不是人们当年的渴求。当年受役于政治权力,而今受役于物质权力,很难说得清哪一种生活更好。相对而言,20世纪80年代是两种权力的空隙,理想主义得以存活,各种思潮跃动,先锋艺术冒出,价值重建和意义重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使得70年代地下状态的精神努力没有白费。直到今天,在物欲的包围下,在大众文化的喧嚣中,70年代作为一种情结依然纠缠着这一代知识人。由此可见,关于70年代的叙事不仅是为了追溯思想的源头,更是对当下理想主义缺失的一种批判。 
                                                                                                     (刊载于2009年10月29日)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