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遇南:历史学大咖,与郭沫若游过泳
- 作者: 来源:咸阳师范学院 发布时间:2019-01-04
初冬的阳光穿透窗子,洒下许多柔和温润的光点,让楼梯上都透着暖意。轻叩房门,一声响亮的“来了”传来,一位眼眉弯弯、微笑恬淡、满脸慈祥的老人打开房门,从白密的让人一眼记住的胡子上方的嘴巴传来了他略带南方口音的“请进”,他和蔼地邀请我们这些年轻人进屋落座。看着夏遇南老师笑容,温暖而安心,之前所有的不安与紧张似乎随风而散。
夏遇南老师的家温馨古朴,又充满文艺气息。夏老师领着我们走进了他的书房兼卧室,发黄的古书,具有年代感的书柜和现在少见的古典写字台一览无余。招呼我们一一落座后,又热情让我们吃桌上摆好的果盘,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淳朴而又率真的言语,拉近了夏遇南老师与我们的距离。在这温馨而又随和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这段难忘又受益匪浅的采访。言语间,夏遇南老师神采奕奕,仿佛又回到当年那些流金溢彩的岁月。
青葱年华,且勤且艰,朝花夕拾
幼时,夏老正身处革命年代,那是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大多数人居无定所,为生存东奔西走,他和保姆便是其中的一员。年少的他从上海辗转到西安,一边工作一边考学,在仅有的一个月的复习日子里,他和一群年轻人待在殡仪馆里,忘记外界的纷扰,静心地学习和补课,似乎将生命的全部力气都用了进去。在盛夏奔赴考场,他考取了西北大学历史系。经过苦难后的来之不易,人会倍感珍惜,夏老尤其宝贵这段大学生活。不论是年龄还是知识,大学这个地方,都给夏老带来了太多冒险。对于知识的渴求,让他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每天几乎都12点左右休息,能够醒着的时间都想用在读书上。凭着这股执念,夏老总能在期终考试中名列前茅。
早年的经历让他的俄语和英语还不错,他便协助老师们翻译外籍书刊,一方面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积淀了自身学识、锻炼了翻译与写作能力,一方面也为同学们带来国际学术界的信息。那时候,同学们拿着饭碗聊着书籍、说着学术,时间就过去了很久,生活单纯静谧。为了塑造更好的自己,他也乐于参与一些校园活动,与同学们一起让生活更加的丰富、雅致和美丽。他说,大学,要乐于让自己快乐,乐于发现生活的美好,才能长久地热爱上生活,才能踏实、坚定、从容地继续向生活而去。
粗砺岁月,筚路蓝缕,无悔青春
求学的时光倏忽已过,夏老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后下放至周至中学任教。80年代,夏老来到了周至县哑柏镇当时还是“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的咸阳师范学院。既来之则安之,他的一生从此便与咸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条件确实艰苦,学校缺少老师,每个老师都是身兼多职,我也还带着外语。虽然环境太艰难,还好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作为咸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他与同仁共患难、同创业,克服了工作与生活的种种不易,让稚嫩的专修科走上了教育教学的正规。说到这,夏老笑了,多么令人难忘日子啊,虽然很苦,但是一切都是自己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一步步走过来的,看到自己亲自培育出来的学生成材成器,走向社会投入到更广阔的天地,再艰苦也值得,那就是无悔的青春。
艰苦创业,力求发展,甘于奉献
然后,那艰苦的环境夏老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熬了过来。198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教育是国家发展、人才支撑的重中之重。学校中的一批有识之士一起将专修科创办为咸阳师专,其中就包括夏老。夏老被学校委托创办历史系。建系之初,缺老师、缺器材,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资料,一系列的问题让他感觉到举步维艰。如夏老口中所说,四五个人,七八条“枪”,没人没东西干什么都难。
为了不辜负学校的委托,夏老便和其他老师去北京买资料,带着其他老师去找私交好的老师来任教......太多的困难要克服,太多的事情要处理,但是凭着一份对教育的初心和热诚,凭着要建好咸阳师专历史系的执念,他带着七八个老师不怕累不怕苦全心努力。“没有老师,我们就去找老师;没有文物,我们就去博物馆要文物;没有教材,我们就去北京找教材。总之,不管怎样就是要办好学校。”时隔40年,如今从夏老的话语中,我们这些年轻人似乎能看到那个艰苦奋斗的岁月,能感受到夏老当初建系的决心和毅力。
建立初期,师资力量、教学资料比较匮乏,夏老在任职历史系主任期间,鼓励和帮助历史系教师到名校听课,汲取成熟大学经验,学习教学方法。但是当时有些教师认为听课必要但是并不重要。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教师,他一直不愿走出去,夏老便自己陪他一同前往西大听课,回来后这位老教师不仅自己经常去外校听课,还引导别的同事也去听课,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经过渐进的努力,没过太久,历史系便拥有了结构合理、学历较高的教师队伍,新颖规范的教学模式。
系建成了,老师配起来了,教学上了正规。夏老动了一心教好书、全心做学问的念头,便多次提出不当系主任的请求,但是学校既需要教书育人的老师,也需要管理服务的大学管理者,因此一直不予同意,让夏老师一定要双肩挑起双重重任。作为教师的夏老,讲的课,学生们很喜欢,是当时的“网红课”;做的专业学问,同行们佩服;写的书,是大部头的重要理论书目。
那时,北京、上海、西安不少学校给夏老递上橄榄枝,邀他前往任教,但是夏老都一一拒绝了。他说:我有两个情结。一个是信仰的情结。我是在学校被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既然在这里入了党,就要把这个学校建设好,才对得起那面党旗。一个是对咸阳这个地方、咸阳这里的历史的情结。夏老师的爱人说,这位老先生来到了咸阳,来到了咸阳师范学院,便迷上了咸阳,迷上了这所学校。
时光荏苒,岁月静好。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夏老走过了人生的黄金年月、奉献了全部的心力、智慧和热爱。退休后,夏老依旧开选修课、著书立说、做学术报告。或许是退休后有了更多闲余的时间,或许是多年读书写作做学问的积累,夏老晚年出了多部在中国史学界有影响、分量较重的书籍。
夏老总是能在每一个阶段找到自己的归属,并将这些做到极致。学校历史系能够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缺少文物,就去向博物馆求助;学校进修机会少,他便退居后方,将机会让给更多的新人,名校来“挖墙脚”,他断然拒绝,有时间安心著书立说,他便心无旁骛……夏老无疑是校训“厚德博学”践行典范、“咸师精神”的。
时光荏苒,追忆往昔
采访中,当我们问及咸阳师范学院前身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的时候,夏老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一一细数。“在1980年,学校就一百四十来亩地,只有一栋教学楼和简陋的宿舍楼,各系上课和办公都在那栋教学楼上,跟你们现在的学校没法儿比啊。不过我更希望学校未来几年抓住机遇,克服困难,革旧鼎新,快速发展。”夏老鼓励我们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好好学习,多读书,勇实践。希望老师努力学习新知识技能,莫要落伍,在教学工作之余,还要潜心做好科研。
当我们谈到现在学校有18个教学院时,夏老师说:“那时的咸阳师专文科有中文系、英语系、历史系等,理科有化学系和物理系等,一共好像就六七个系,想想现在,变化很快。”
谈到当下“就业”这个热门话题,夏老略一思忖对我们说到:“回想起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就拿咸阳师专来说,那时候仅仅还是一所专科学校,人也不是很多,基本上两三个班级就组成一个教学院系,别小瞧这些专科生,人家上了三年之后可是包分配的。”喝了一口热茶,夏老接着说到“其实那时候从我们咸阳师专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挺受单位欢迎和认可的,人家没有因为是专科学历而轻视我们的毕业生,反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专科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更为吃香(受欢迎)。就拿那些在陕西各县镇教书的学生来说,他们肯吃苦,能用心,通过自身努力大都成为各学科的佼佼者。”
笔耕不辍,海纳百川
作为咸阳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很有幸的拜读过夏遇南老师的书。尽管夏老很谦逊的称自己的书为涂鸦作品和区区拙作,但我仍能从夏老的文章中读出他那渊博的学科知识和独树一帜的见解。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就像冰心老人诗中所写到一样,如今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睿智而又慈祥的老人曾经也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风雨。“我本来就比较钟爱文学,爱看书,爱写一些东西。但过程中也历经了很多困难,”夏老顿了顿又缓缓说道“我出版的那些书中,都有亲朋好友鼓励的功劳。”
或许我们曾时常抱怨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不顺心,但未来却需要我们拥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生活。当我们向其请教写作经验时,夏老总是谦虚的说写作要注重文字与心灵的交流。并称“写作不是心血来潮”,要多看书并注重积累。且表示自己更喜欢看一些名著。
广泛涉猎,兴趣盎然
夏老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爱好写作,痴迷围棋,喜欢游泳,热爱足球,喜爱乒乓,爱着篮球……但其中的一个“爱好”却让我们同行的人暗叹不已。“围棋伴随了我一生。我无论多忙,都会抽空约他人对弈,不好的是现在想找一个身边同水平的棋手太难了。”夏老告诉我们,他之前参加省内比赛拿到过第二的好成绩。他觉得,自己总是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对弈中打磨自己的性格,接受一些新东西。“纹枰对弈,情致高雅,静中有动,有着无穷的生活乐趣和艺术魅力,在紧张的对弈比赛中,围棋培养人的平静、耐心、自律,以及掌握进攻与防守的分寸。这也正是围棋让我着迷的地方”,夏老对围棋的解读让我们对围棋也不禁起了兴趣。谈到足球,夏老眉飞色舞,看到进球,夏老就差跳了起来自己踢上一脚,看到失球,夏老屋中徘徊,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这些爱好,他都透着一份痴迷,执着和坚持。
兴趣与坚持,也许你会认为其很老套、大家也都明白。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坚持一天容易、一周容易,可要坚持二十几年呢?凭借一份热爱,他还在坚持,而作为年轻人呢?
因为热爱,所以关心。夏老热爱教育,终其一生在这个事业当中。夏老热爱学生,所以对学生关怀备至。第一次采访,第一次见面,夏老问及采访学生的专业和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希望同学们多读书、学好外语、学好专业知识,多锻炼,练好能力,练好身体,练好意志,希望同学们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我想,作为青年学生,一定要珍惜青春时光,因为作为过来人,我感觉到青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春天!青年时代的生活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全方位地发展、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夏老不忘握着我们的手再次叮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袭畅谈结束,夏老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良多感触,夏老身为老一辈教授里的杰出人物,走过了峥嵘岁月,始终如一守望着咸师,与咸师共同成长。正是他以坚毅执着的精神开拓最初的发展道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咸师才能以更快更坚劲的步伐走在发展轨道上! 师心如水,润物无声。致敬恩师!
夏遇南老师陪师院走过了数十载春秋,见证了师院的成长与发展。或许时间可以改变年龄和面容,但却从未改变夏遇南老师对师院的热爱和无悔付出。真情如一,从未改变;此为咸师,历久弥坚。正是有一位位如夏遇南老师这样奉献师院、关心师院的老师一代代薪火相传,咸师才会有现今的光华与内涵。岁月带走了他们美好的年华,我们谨以文字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记者手记
夏遇南,1935年生,江西省丰城市人。1960年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夏教授长期从事世界史教学,参与编写和主编过数本世界史教材,翻译出版了《费边社会主义》和《罗马史》等书,主要著作和译著有:《费边社会主义》(商务印书馆 1984)(译著);《社会行动结构》(译林出版社 2008)(合译);《世界十大皇帝》、《中国十大皇帝》(三秦出版社 1988) (此两书皆为合著);《日本人》(三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