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梅开三度艺长荣
- 作者:王 永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09-09-03
在第八次文代会期间,人们见到了和舞台上一样神采飞扬的花脸名家尚长荣。饱满的精神,真挚的热情,让人不敢相信他已经是66岁的老人了。
“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
作为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儿子,尚长荣从父亲身上汲取的不仅仅是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上的精髓,更多的是舞台下做人的道理。
“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他的人品,他非常耿直,侠骨柔肠,最看不得同行中人的一些心酸悲苦,经常给周围的人一些接济,一出手就是5块大洋,你知道,在那个年月,5块大洋可不是个小数目,所以他又有个‘尚五块’的外号……”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尚长荣一脸自豪和幸福。
正是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尚长荣始终把“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作为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从《将相和》里负荆请罪的廉颇到《曹操与杨修》里性格复杂的曹操,再到《贞观盛世》里机智敢谏的魏徵,作为新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位梅花大奖的获得者,尚长荣一直在超越自己,与时俱进的艺术创作观念,让他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梅花奖的含金量很高,3次获得梅花奖,我很珍惜,那是对我以前工作的一个评定,但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夸耀自己,京剧艺术还是要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
“生活中的我就是一个挎着篮子逛菜市场的老头子,但舞台之上一定要演绎出那些历史人物的神韵和风采,我还要给我的戏迷创作演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形象。”
“最好的戏在下一台”
尚长荣有个“三部曲”之说,这三部曲就是指他的3部得意之作,它们分别是《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和《廉吏于成龙》。
谈到这3部戏,这位京剧名家笑着说:“的确每排一个戏都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感情要投入,精力要投入,不过还好,累没白受,得到观众的认可,我很有幸福感。”
“《曹操与杨修》这个戏是我表演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我要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彻底改变人们对曹操大奸大雄的印象,让曹操的形象丰满起来,立体化。”
为了塑造全新的曹操形象,当年尚长荣和这个戏的所有剧组人员经过反复研究,从人物脸谱画法到服装、内心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创新,特别是在表演技巧上,尚长荣的“铜锤架子两门抱”,让人物形神兼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为了能表现出“诗人曹操”的神韵,尚长荣特意在念白上下了很多功夫,不仅认真借鉴刁光覃、朱琳当年在话剧《蔡文姬》中的台词录音,而且大胆采用湖广音、四声去念的方案,使得念白既有京味又韵律十足,当舞台之上的曹操《蒿里行》一起时,台下叫好声一片。
“京剧要跟上时代发展就要创新,但不是摒弃传统毫无章法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京剧艺术文化底蕴深刻的理解之上。”尚长荣说:“这些剧目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集体成果,只要现代观众能有认同感,我们这些人的努力就没白费,就还要继续排演好的剧目,最好的戏在下一台。”
1988年《曹操与杨修》在天津首演,谢幕的时候观众掌声长达20多分钟的情景让他至今难忘。
“京戏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艺术,也最能融会贯通,最能汲取时代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我们不能对一些低迷的现状老是抱怨,要播扬,要争取观众,切勿姜太公钓鱼。”谈及京剧现状,尚长荣无限感慨。
说到争取,尚长荣特意讲到了上海多所大学和中学正在实践的传统戏曲艺术评论欣赏课。“很务实,不搞形式主义,首先要让年轻人去了解京剧艺术,只有了解了才会热爱。”
尚长荣目前担任着上海戏剧学院和宁波大学的客座教授,对这两个称号他非常重视,“拥有青年才拥有戏剧的未来,京剧属于青年人。”
“房间里没有一张自己的剧照”
尚长荣在舞台上的花脸角色给人的感觉刚劲威猛,然而现实中的他却是个爱好颇多的老头,他对恬淡生活的挚爱表现在每一句朴实的话语里。
“我的房间里没有一张自己的剧照,回到家里就应该是一个温馨的家的氛围,舞台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还是要大一些比较好。人得会生活。”
尚长荣虽然家在上海,但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他,总是忘不了承载着自己孩童时代美好记忆的北京小吃。
“非常喜欢吃,虽然去上海那么多年了,可是每次出差来北京,都要带点回去,好几次我带着装好的豆汁过机场安检的时候都有人在偷笑,觉得这老头子好奇怪……”
“平时没有演出不排戏的时候我爱挎个篮子逛菜市场,在家里也经常自己磨咖啡,做冰激凌。孙子、孙女都喜欢吃我做的冰激凌。”尚长荣满脸的幸福与满足让人动容。
“我给我们全家都办了游泳卡,我非常喜欢游泳,无论到哪里开会演出,只要有条件,我就抽时间游一会儿,游泳裤常年带在行李箱里,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出门。”
尚长荣小传
尚长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40年。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代表剧目为《张飞敬贤》、《曹操与杨修》等。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