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李锦:   王有金   徐冠巨   王树国   程皓:   

谢凝高:文化是一种和谐

  • 作者:黄玮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09-12-08

     我们需要对待历史和迎接未来的眼光、态度和情怀。

  北京。又一次抵达,却分明对这座城市有一种新鲜的打量与感触。
  这新鲜,和我此行采访的主题———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有关。
  56年前,梁思成上书,力主把北京城墙改造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花园。56年后,北京旧城保护终于写进城市总体规划的文件。关于新老北京城的相处,人们在认识上实现了一次漫长的飞跃。
  “在保护北京古城这个问题上,我永不言晚。只要故宫还在,皇城还在,古城的心脏就还在跳动。”85岁的国家文物局前顾问谢辰生,近年来就历史文化名城与文化遗产保护,数次上书中央领导得到重视。去年,他与十多位学者联名上书,吁请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获得成功。
  2005年12月,国务院为设立“文化遗产日”下发通知,指出“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显然,到北京就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进行采访,本身就蕴藉着绵长意味。
  因此,见到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时,我们的对话就从主题日设立的意义开始。
  记者:谢教授,中国的世界遗产一向是您研究和关注的主题。现在,我们国家有了“文化遗产日”这个属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节日,对此您有何特殊的感受、理解?
  谢凝高:非常有意义。一方面说明我们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们文化遗产的命运已到了比较关键的时刻,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
  记者:国务院颁发的有关通知指出,“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谢凝高:我认为,“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本身就是一项好的针对性措施。这有利于促进老百姓增强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热爱自己的文化,也懂得如何去热爱文化。别的不说,至少要懂得一点,古城古墙别再拆了,要手下留情,风景名胜里的索道、宾馆别再层出不穷了,不要再破坏历史、自然的原有风貌了。
  记者:在首个“文化遗产日”当天,从未开放的八达岭长城南7楼至南16楼修缮工程将开工。这一举动,就是主题日意义的一种具象。
  谢凝高:是的。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过,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设立“文化遗产日”,这也证明了我们对待历史、迎接未来的眼光、态度和情怀。

  那种“三化”是最大危害

  两种迥异的变化,一样地令文化的守护者痛心疾首。
  这厢,民风古朴的古老宅落里,黛瓦白墙,飞檐峭壁,如今变得破旧衰老,淡出视野;
  那边,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里的人,如今设计自己的家园时一改传统,注入洋文化,各种西式建筑,浓烈登场。
  专家忧心忡忡:“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继续发展,我们传统的东西还有吗?”
  这厢,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种类,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离世,而悄然逝去;
  那边,一些民族服饰、民族艺术,变成纯粹赚钱的工具,正商业化地泛滥。
  专家大声疾呼:“时代的发展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必须挽留传统文化。”
  记者:您被称为“现代徐霞客”,遍访名山大川。这一次京杭大运河“申遗”,您刚刚考察回来,是吗?
  谢凝高:对。考察了两个星期,京杭大运河很有保护的价值,具有世界突出普遍价值,正在申报世界遗产。从2000多年前开始,一条南北向的人工运河将东西向的天然河道连成了一个网络,这种伟大的创造,是非常有价值的。时代发展,各个时代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就是我们民族进步的表现和证据。
  记者:有个怪现象是,现在“申遗”非常热闹,像搞运动,但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保护,而是为打上世界遗产的标签后,可以获得巨大的旅游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申遗”,究竟是旅游筹码还是历史使命?
  谢凝高:我们的遗产得到确认,列入全人类珍贵遗产的一个部分,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荣誉。它见证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力量和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美好、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标志和象征。
  得到世界承认以后,遗产地的知名度就大大提高。一方面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是要求你好好地把它保存下去,完好无损地传给下一代。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世界遗产因为品位高,能吸引好多人,就成了旅游的热点。但是,旅游观光只是表层的活动,更深层次的是去了解研究,研究以后去宣传这种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遗产给一个国家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文明的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等。但是,我们有的地方的管理者,片面、错误地拿着遗产地的品牌一心搞旅游。
  世界遗产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科学、历史,进行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没有深层次的研究,你根本不会知道它的价值在哪里,看不懂。另外它还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中国历史上名家们创作山水画、山水诗,都要到名山大川中去体验,激发灵感。
  记者:可惜,我们从许多报道中看到,越来越多的自然风景地为了逐利而放弃了保护,接二连三的因拍摄影视剧而造成的毁景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谢凝高:这种现象的存在,非常糟糕。目前,拍影视剧毁景这样的事,比较多。我的观点是,影视剧在风景区里拍,如果只是借景,作为背景,这没有问题,也是一种利用的方式。现在的问题是,破坏了自然风景区,这不行。但有些景区就不在乎被破坏的后果,开门欢迎剧组,想要借此扬名,大搞开发和商业运作。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了自然文化遗产,这怎么行?
  记者:一方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追求,某些地方价值标准的偏差,导致了对世界遗产定位的错误。
  谢凝高: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超载开发,就是现在很多遗产地里,人满为患、物满为患,大大超出了遗产地的承受能力。错位开发,有两种,一个是性质上的错位,把自然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功能性质改变成经济功能,变成经济开发区了。还有一个是空间位置错了,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基地主要应该在风景区以外,古今中外都如此。但,如今的一些景区里面建了那么多的宾馆、饭店,破坏了景区的完整性、原始风貌。你看,现在的泰山顶上变成了一个小城市,武陵源里也有商业街了,这些都影响了世界遗产的品位和质量,使质量下降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叫作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这“三化”是最大危害,我最担心的也就是这个。
  记者:如何对待世界遗产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今天我们在世界遗产地里该如何表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呢?
  谢凝高:社会在发展,但有些观念、方式却没有跟上。你看,不少景区里有什么抽签、算命的,那是迷信的。还有呢,身着龙袍、头顶皇冠的“皇帝”巡游景点,“妃子”、“宫女”跟着,以这样的方式来招揽顾客,宣扬的并不是文化的精华。好的景区,要有山水之乐、自然之美,也要有好的人文历史知识,要展现的应该是那些真正优秀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化遗产不是下金蛋的“母鸡”

  不久前,文化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518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其中,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榜上有名。
  传统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历史传给今人的文化符号。如今,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遭遇淡化和遗忘。
  有的即使跻身保护名录,也仍摆脱不了“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尴尬处境。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就刮了一阵“豪华风”,刮来的是经济意识,刮走的是文化韵味。它触动的思考是,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
  传统节日中“传统”的淡化与缺失,告诫我们,保护文化遗产,除了要有人力、物力上的投入,更加需要的是精神领域的关注。
  只有真正领会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将其精神内涵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美丽地存在并且发扬光大。不要“留下了手艺,失去了创意”,不要“记住了日子,忘记了纪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可替代的真正遗产。
  记者:文化是一种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可是,如今一些地方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似乎还很不清醒。
  谢凝高:首先是要重视。其次,我们要明确一个关键点,世界遗产不是下金蛋的“母鸡”,我们对自然文化遗产的认识、规划、管理,不能光顾着赚钱。正本清源,回到自然文化遗产的本位上,进行规划才是根本。
  记者:您经常到各地考察,在这个过程里,您觉得各地在经济建设中考虑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比重有多大?
  谢凝高:有的地方做得好一些,有的地方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这个问题与当地政府决策者的理念和重视程度有关,与当地经济发展阶段也有密切关系。这是发展经济、改变城市面貌、开发旅游资源的压力,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平衡问题。怎么平衡,各有各的考虑、主张、做法。我们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在迅猛发展的经济浪潮下,该如何对待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
  记者:“文化遗产日”的到来,正及时显示出我们对文化的命运是敏感和负责任的。
  谢凝高:对。有专家说过,对文化遗产的关爱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及其社会的文明高度。只有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才会把前一历史阶段的文明视作遗产而倍加珍惜。所以说,珍视文化遗产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日”,就是站在这样一个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而设立的。
  记者:“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代表了一个高度,而怎么过好“文化遗产日”,尚需要一个广度。
  谢凝高:普及工作很重要。这段时间,我就忙着开讲座,告诉大家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价值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去保护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贴近公众。要让大家意识到,文化遗产离我们并不遥远,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文化到处存在,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过节日的方式,可能是文化遗产。有的人生活在古城里,古城里有的东西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就也可能是文化遗产。
  记者:看来,只有实现了现代人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沟通、了解,保护与传承才能找到根基。
  谢凝高:首先需要关注、了解,热爱它才有保护和传承的动力。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如果后人不了解、不珍惜,甚至遗忘了,那是多大的悲剧!而通过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历史母亲的温暖。保护文化遗产,正是延续我们民族的辉煌和梦想。 
 
 来源: 解放日报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