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永恒的精神灯塔
- 作者:徐梦华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11-09-17
第一次见到食指,是在去年年初的“京师文学论坛”上,导师把他请来给我们作了一场题为“滋味·韵味”诗学报告。那时,对于他不到半年即已全白的头发,老师们都很惊讶,我们则因之更添了几分对他的仰望。
第二次是在去年年底的“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依然是远远地崇拜。
而这次,则是因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的缘故,我成为了食指参会期间的全程陪同人员。由远观而近交,这一任务在心理上给我带来的荣耀感和在思想上对我的启发远大于这三天的辛苦和付出。三天的志愿服务结束了,食指那穿越历史尘埃的精神力量,那感动国人的生命人格与诗歌实践,也在我心中化作了更为具象的生活点滴。
心系天下的时代诗人
“我老是在想,我还能做什么?”——食指
4月27号中午12点左右,食指在结束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后到达京师大厦,办理完入住手续后,他进入宾馆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打开电视看新闻,并问我:“你们现在关心利比亚的局势吗?”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非常高兴,一边看一边和我讨论:
“不管怎样,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但北非的局势确实需要改变了。”
“伊斯兰社会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小徐,宗教方面的书要多看点,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文学、社会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
作为一名当代文学的硕士生,作为一名还未对诗歌丧失兴趣的中文系学生,我深知,诗歌是这个社会最敏锐的反应器,一个真正的诗人也必定是一个关注时局的人。但我没有预料到,食指,这位白发苍苍且身体状况不佳的花甲老人对时局的关注竟是这样积极。
看完新闻,我们才去吃午饭。饭间,食指的精神状态一直保持了刚到时的兴奋,他要了一瓶啤酒,我们边吃边聊:社会的浮华、传统文化的力量、诗歌的追求等话题无不涉及。当我不无崇拜但却真诚地谈起他诗歌的精神力量对于几代中国人的巨大影响时,食指摇摇头重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老是在想,我还能做些什么?”
毫不夸张地说,我被这句话震撼了。历史给予了这位老人太多的苦难,但他却回赠给了历史比这苦难更厚重的诗歌,在这些诗歌足以温润和鼓励几代人的精神,足以让今天的食指安享名声的惠赠时,他却仍在时时刻刻想着如何继续为社会、为国家再做点什么。如此坚定强大的精神力量,不能不让我再次肃然起敬。导师张清华教授的那句“当代中国曾经有过的一个黑暗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随后到来的新时期的第一位诗人”的评判,食指当之无愧。
虚心谦卑的求知者
“小徐,一定要多读点书。”——食指
回想整个会议期间食指对我说的话,最多的两句就是“谢谢!”和“小徐,一定要多读点书”。前者自然是修养的表现,而后者除了饱含着他对我们青年人的希望,更体现了他自身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会议的第一天,走在前往会场的路上时,食指就很谦逊地对我说:“我读的书不多,那时候我们的资源远没有现在这么好,只有逛旧书摊和简陋的当地图书馆,今天这样的会议正好是向别人学习的好机会。”
听完北大陈晓明教授的发言后,食指忍不住地夸赞:“真好,他的研究很新鲜,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西方的理论研究中国的东西。”
开幕式结束合影时,诗人梁小斌半开玩笑地说他“你怎么越来越官方了?都坐到第一排去了”,食指哈哈一笑,回过头很高兴地跟我说:“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这样说我。”那极富感染力的笑容不会让任何人怀疑这份宽容的真实性。
每一个会议的间歇,食指都热情地与一些诗人、作家、批评家交流。在一个间歇,我陪他到楼下抽烟,碰到批评家敬文东,食指跟他交流了一会后,望着他的背影问我:“读过他的文章吗?”我说:“读过一些。”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跟这些人的交往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读他们的书,理解他们的思想。”一语点中了我内心仍存的虚荣心,作为志愿者的我们,参与到这样的文学盛会,能见识到这么多崇拜仰望了许久的文学巨匠,难免会有一丝骄傲,甚至会把签名合照当成炫耀的资本,但食指的话就像是一个爷爷对外出孙儿的叮咛,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学人最应该摈弃的,什么是最应该汲取的。
考虑到食指近几年不太乐观的身体状况,会务组负责人员叮嘱我,第一天的开幕式结束就可以送他回房休息,第二天他就可以离会。但是,食指却坚持着听完了三天的会,连夫人翟寒乐女士劝他回去休息,他都摆手拒绝:“这么好的机会,应该多听听,多向别人学习。”
我想,即使没有了那些充满热情、温暖和坚定信仰的丰厚诗篇,没有了那些沉重得让人心酸的苦难经历,这样一个虚心谦卑的求学者形象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可亲可爱的银发老人
“她不来,我睡不着。”——食指
一个诗人食指是值得仰望的,一个谦虚好学的前辈也是让人敬佩,而一个纯洁真挚的银发老人,却更让人觉其可亲与可爱。
26号下午,我打电话到食指家,确认他过来报道的时间,并问过夫人翟寒乐是否一起前来,得到大回答是“不来”。但在27号晚陪食指吃饭时,他非常高兴地对我说:“寒乐晚上过来”,那灿烂的笑容、因笑而眯成一道缝的眼睛、露出的牙齿,都让我感到了一股孩子般的纯真,紧接着的一句话更让我深深感动:“他不来,我睡不着。”(这句话内容的真实性后来在翟寒乐女士那得到了证实)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面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学生,毫不羞涩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妻子的依恋,怎能不让人在羡慕这份迟到爱情的同时觉出这位老人的可爱?
而27号的早上,我再次幸运地感到了食指的这份纯真可爱。当他在我的引导下走在前往会场的金声路上,也许是有感于校园早晨的清新与美丽,食指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他与大学校园有关的一段往事,我想,对于这类略带个人隐私性质的故事,只有真纯如他的人,才会在一个陌生的女学生面前毫不隐晦地坦然讲述。那种感觉,似乎是在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
饱读诗书、谦卑有礼固然可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也令人敬仰,但若能像食指这样在白发苍苍的年龄仍保持一颗纯洁质朴的心灵,则愈加难能可贵。
六十三年,一位老人。
几代人,一首诗。
如今,“漂泊”早已不再是食指命运的女神,但苦难的生命经验与五十多年诗歌写作的互现,诗与人的交相辉映,早已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丰碑,成为了国人文化史和精神史上永恒的灯塔。当相信未来的诗声响彻在英东学术会堂,人们对于生命的信仰再次因你而坚定;当家中的灯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所有在场的心灵都因你而柔软。而当你老了,我们和你身后的万水千山一同献上最诚挚的祝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