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在监督中重新认识真实的警察
自从2006年被聘为济南市公安局警务廉政监督员以来,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警察太不容易了。”
在监督中体味
说实在的,以前对公安工作接触不多,对警察的了解也只是一些皮毛。这些年做警务廉政监督员,我见证了警察执法时威严的一面,也看到了警察在目前执法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所受到的种种委屈和不公平,从心里觉得如今当一名警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执法中,警察随时要保持理性、平和、文明和规范,但一些人却不与警察讲理性、平和与文明,尤其是查纠酒驾、醉驾、违章违规渣土车和大货车时,警察不时受到围攻、辱骂甚至是殴打,却仍然要理性、平和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警察真是一种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
公安工作“真累”。这些年来,通过与公安机关人员零距离沟通交流,到公安基层所队调研,参加一些警务执法活动等,感到真实的公安工作根本就不是我想像的那样轻松简单,可以说公安机关每时每刻都要考虑着如何做好打、防、管、控的工作,没有上班和下班之分,也没有平时与节假日之别,但加班却没有加班费,节假日比平时更忙更累。
公安工作“挺苦”。这个“苦”,更多指那些让警察“流血流汗”之后又“流泪”的精神层面的“苦”。如正常执勤执法工作中,无过错却受到虚假或不实投诉或是围攻、谩骂甚至殴打,加上一些媒体对涉警负面新闻不负责地炒作和放大,不仅消解了警察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同时也弱化了警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公安工作“很严”。不仅有“五条禁令”和新出台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等禁令条令组成的内部“高压线”、“紧箍咒”,还有来自外部多种监督力量组成的“防火墙”。警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现在对公安机关的要求有标准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之势,结果使本就不足的警力更显捉襟见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公安机关本应专司“开车”的,现在却既要“开车”,又要“抬轿”,结果是“坐车”的不满意,“坐轿”的也不满意。
在监督中说出心里话
除了感悟体味,我还有三点希望,算是我这个警务廉政监督员发自内心的“参谋”和“监督”意见吧。
首先,警务活动改革既要洋为中用,合理借鉴和吸收,也要充分考虑和结合国情社情及民情,量力而行,千万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跟进、跃进。根据我国当前国民综合素质和警察万人比的实际情况,既要有“以人为本”的怀柔政策,也需要“严格执法”的刚性政策,比如对酒驾、醉驾、大货车横行等的惩处力度还可以再加大一点,如能借鉴我国台湾和欧美一些国家依法对酒驾科以高额罚款甚至是坐牢的话,上述现象应该会更少些,我们公安机关和警察也才有可能不像现在这样又累又苦,不仅“流血流汗”,还时常“流泪”。
其次,根据目前执法环境日趋复杂和恶化,应该允许更多的警察在执勤、执法过程中,依法佩带并使用枪械,以确保执法效果和自身的安全。如果每年总有那么多警察负伤或牺牲,它给普通群众的感觉是,除了对负伤尤其是牺牲警察充满敬意外,也禁不住疑虑丛生:警察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怎么保护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呢?
第三,在涉警舆情引导和宣传上,需要从大局和长远着眼,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做好相关掌控和辅助工作。首先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绝大多数百姓发自内心是理解和敬重警察的,完全不是现在一些媒体因为“眼球”经济而有意无意放大和恶炒“仇警”情绪所表现的那样。如果任由这种被夸大、歪曲的“仇警”情绪成为一种不实的舆情导向,再加上国人从众心理,就会让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辛勤付出视而不见,对警察队伍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甚至是误报的失误却津津乐道并记忆深刻。因而我觉得,我们公安机关在舆情引导上应该更主动更积极一些。此外,公安机关宣传部门应更积极地培养自身的宣传力量,配合媒体做好正面涉警舆论宣传和舆情引导工作,让警察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爱,违法犯罪者怕”的执法者和护法者。
(王兵,山东齐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济南市公安局特邀警务廉政监督员)
来源 人民公安报 2010年8月21日06版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