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骂孔子的学者轻佻甚至轻狂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组要我做一个关于孔子的节目,题目叫《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首先,这个题目提示了一个事实:孔子是一个经过锤炼而成就的圣人,不是普通人。孔子的起点和我们一样,但是终点不一样。试想,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还决不放弃,自觉自愿承担那么多的价值重担走完一生,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试图去思考和改变人类的命运—最后,如果他还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不仅是对孔子的不公正,还会让人觉得世界没有公道。
其次,这个题目可以纠正当下对孔子肆意贬低甚至辱骂的倾向。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今天有很多普通人对孔子还抱有极大的无知和偏见,以至于在网络上肆意辱骂孔子的人比比皆是。其中更糟糕的情况是,有很多学者,打着“还原孔子”的幌子,也宣称孔子“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其实他们还不能从价值立场上对孔子做出“价值认知”,所以,这样说话就让人觉得轻佻,甚至有些轻狂——司马迁都认为他不能和孔子同是“普通人”。司马迁的学问和见识应该不比我们今天学者的学问差。《史记》里事实上为孔子做了两个传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这在《史记》的体例里是绝无仅有的。并且在《孔子世家》最后例行的“太史公曰”里,他是这样表达他对孔子的敬意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文史之祖”面对孔子尚且如此诚惶诚恐。
孔子是人的奇迹。一个肉体凡胎,竟然能够在境界上犹入圣域,在精神上近乎神灵,在心灵上包举宇宙,道通天地,德被万物,这是人的奇迹。想象一个人可以如此神明,我们陡然生出对人类的信心和敬意。孔子以他个人达成的境界,证明了人类超凡入圣的可能性。
孔子也是一个民族的奇迹。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民族。这样的民族,一般而言,会有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民族的道德信仰缺乏彼岸世界的支撑,从而人间的道德缺少一个坚实的屏障;第二,民族的凝聚力缺少一个强大的核心,从而很可能分崩离析,四分五裂。但是,我们看到的情景却恰恰相反:道德上,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一直是文明礼仪之邦,并以此傲立世界民族之林,获得异邦的极大道德尊敬,甚至,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
这种道德上和民族凝聚力上的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孔子,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在《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开头说:“孔子,是道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从住在京城里的皇帝、王公大臣、赶考而来的士子,到遥远的偏僻的边疆地区的无知小民,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孔子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密码。”正如孔子生前就有人预言的,“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两千多年了,这木铎一直在召唤着国人。
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写过一首诗——《孔仲尼》:你立于滔滔而过的河岸。世界和你一同黯然/远古的神灯被遗弃在最偏僻的角落。世纪大殿的前檐下是黑暗和蛛网/你把自己当成蜡烛了。在黑暗的心脏,你微弱但顽强的光辉在四面的飙风中艰难地闪耀/我在几千年后的一个漆黑的夜里遥遥地望你。望你在滔滔的河岸闪亮如将要熄灭的一枚残烛。我看到你忧戚的心灵像一只蝙蝠在暗夜中悄悄地向我飞来,使我悚然而惧。
这首诗我收进了我至今唯一的诗集《致命倾诉》,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年初出版。在我看来,对孔子的深厚感情,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高尚。 中国青年报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