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牵出文明华章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高山到大海,横贯东西。
大运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连通京杭,纵贯南北。
这一横一纵在山东省的交叉,既是地理交通,更是文化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两河景致虽不同,但都孕育出优秀的传统文化,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两条穿越时空、绵延不绝的大河从何而“交”?“两河牵手”又将“牵”出怎样的文化长卷?
图源丨德州新闻网
一
纵观历史,京杭大运河与黄河的关系,可以说既是“亲家”,又是“冤家”:运河离不开黄河,但也曾被黄河所毁。
牵连两河的纽带是华北平原。这里经黄河上千年的冲刷而成,平坦的地形是南北交通的天然便利。两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强化南北交通日益迫切。隋朝大一统后,即以黄河流经的洛阳为中心,开凿永济、同济二渠,并连通邗沟、江南河,北京和杭州这两座南北重地,就此以漕运联系在一起,大运河正式成型。
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京杭大运河,与隋炀帝所修的大运河是不同的。隋唐大运河经过洛阳,整体呈“<”型,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大体呈南北直线型。这是因为京杭大运河并非只有隋朝修建,后周、北宋、元、明、清等朝代也有疏浚或整修。其中元朝用10年时间,开挖洛州河与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打通,清江以南直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由于元、明、清都城都在北京,对运河的需求相同,京杭大运河的路线由此基本稳定下来。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道尽了运河修筑的辛酸和功绩。1194年,黄河决口,南下夺占淮河河道,与运河的“牵手点”也南移至此。黄河不定期泛滥,导致运河梗阻,刘大夏“北堤南分”,潘季驯“束水攻沙”等智慧轮番上场,在中国水利史上书写了不屈不挠的治河篇章。
1855年,黄河再次向北改道,逐步形成今日的黄河河道,与大运河的“牵手点”随即转移到山东境内。新中国成立后,两河在航运、泄洪、灌溉等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聊城市构建“一心两廊、五横六纵、河网互联、库塘相间”的现代水网格局;德州市打造“五湖四海兴安德、四水三廊润州城”格局,“两河连通景观廊道”路网工程也全线贯通。
黄河在山东入海,运河山东段北接京津、南通江淮。在山东,两河让更多河流被连接、更多文化得以交融。可以预见,在历史深处“开枝散叶”的两河,必将在新时代赓续繁华。
二
两河牵手,不仅是两条河道的交汇通道,也是沿河经济、文化的交汇。长江与汉江的交汇,诞生了闻名世界的武汉三镇;黄河与运河的交汇带来的地理、人文变革,也深深烙印在山东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肌理当中。
串起了“璀璨明珠”。两河的交汇促进了沿线市镇的崛起与商业的繁荣。全国各地的商人、商货沿运河北上或南下,或以沿线市镇为中转枢纽,或于当地开设店铺,刺激了山东境内济宁、聊城、德州、临清、张秋等市镇的发展与繁荣,形成了“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繁盛局面。
承载了“风物民情”。黄河塑造了山东“儒”的性格,大运河又带来了漕运、商贸、进京等人员,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入于“儒”。比如,1791年,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始形成。徽班进京最后一站实践基地就在德州,徽戏和北方的梆子融合,成为京剧的雏形;各地商会在山陕会馆互通商情、调解纠纷,并落笔于“义”。扒鸡的香气,阿胶的名气,都生于运河两岸的叫卖声中,也随运河“漂”向远方……。
铸就了“精神风貌”。黄河的奔涌向前,运河的南来北往,共同赋予山东独特的精神气质。像沂蒙精神、王杰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已深深融入山东人的血液;在这里,大禹的不懈治水、孔孟的河边感悟,还有那忠义梁山泊,都在两河的滋养下,带着山东的人文因子,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黄河文化贯穿了河湟、关中、河洛、齐鲁等文化,彰显了“有容乃大”;运河文化贯穿了京津、燕赵、齐鲁、淮扬、吴越等文化,反映了“和而不同”。山东同时拥有两河文化的变迁、文物、人物事迹,必将在两河联通的衬托下更显生动,获得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博采众长的能力。
三
河流是流动的文化。千百年来,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各集我国东西部文化、南北方文化于一身。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省“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先后提上日程之际,如何将之建设成为新时代宣传山东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是破题关键。
畅通水脉。黄运交汇、运河通航,是“黄河战略”与“运河国策”的对接,是恰逢其时的难得机遇。
2022年4月28日,有“北方都江堰”之称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开启了南运河节制闸,在黄河水的注入中,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相信在新时代,运河南北通航隔“黄”相望、望“黄”兴叹的问题也必将解决。
未来要立足一个“通”字,用水系把两条文化大河连通起来,力争让每条干流成为水经济、水生态、水文化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带。
传承文脉。两河文化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不曾湮灭,它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充分激活这条文脉,有必要深入推进两河文化研究,力推一批研究成果、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优秀手造等,呈现两河千年发展演变史,展示两河文化的人文价值。
比如,通过推进两河文化研究工程,编纂两河文化丛书,筹建大运河图书馆,开办大运河讲堂等,不断深挖内涵,拓展外延;以水系为线,串联起境内的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漕运文化、大禹文化、三国文化、孝道文化等,实现生态与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做活商脉。千百年间,大河两岸的自然风物与人文风俗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旅富矿。我们要以“古韵今作”的手法,勾画山东“两河长卷”,打造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集中体现两河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
近年来,山东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速构建、打造济宁“运河记忆”、德州“一廊六片”、聊城“一城两带”、枣庄“活着的运河”等一批两河文化体验廊道、“两河”文旅IP。“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贯通工程”等十大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两河牵手”宏伟景观。
如今,以“两河牵手”生态景观长廊为线,齐河县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正在崛起,千里水系两岸,百里马颊河生态文化产业带、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大禹文化产业园、康熙探花花园等一大批文旅融合项目正稳步提升;“一廊、四区、多点”的两河画卷正徐徐铺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黄河和大运河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情怀。我们当以河为媒,继续创造更加绚烂多姿的文化,续写新时代的两河华章。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