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最讲政治的传统节日
- 作者:王立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10-04-03
(一)
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说是节日,因为清明位列传统“八节”之中,但它却比其他节日却少了一分喜气,反而多了九分幽幽的哀念——当然,我并不打算确切地说“节哀”一词由此演绎而来。说是节气,因为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占有一席地位,时令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似乎比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又多出几分气节来。虽然在国务院批准的节日中,清明只有一天的假期,但在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清明的节期很长,历来就有明前十日明后八日和明前十日明后十日后两种说法——我猜想,大概与古代朝廷官员届时回乡省亲扫墓路途所需时日有一定关系吧。正如今天,虽说交通非常便捷,但海外华人回乡扫墓或到乔山谒黄帝陵,仍然需要一些时日。至于再过两天是否会做一出个“清明公祭黄帝”的事儿来,至少得由三秦大地上的人民说了才算吧。
清明祭祀,就更加增强了清明节的政治性。过去,上至天子下及百姓,都要祭祀,天子祭祀关乎江山社稷,黎民祭祀事关家族社会,而中国人向来讲究“修齐治平”,何况清明在唐代还入了“五礼”,须依礼法而行,其政治色彩可想而知了。
清明祭祀,对个人而言,也关系到精神归依和家庭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家族政治特性,并不只是一件简单的扫墓活动。扫墓历来就是一项凭吊逝去的亲人,追思先贤,寄托思念,也是把子嗣传承和门庭光大告慰先祖的大事,这等事情,寻常人家也丝毫马虎不得。
至于节气,古来就与气节相关相连,原来就没蜕去寓于自然规律中的社会政治属性。一来,节气本身就是“节”与“气”的合称。“节”自身就有操行之意,“气”本身也有自然状态和精神状态两种涵义。节气同时在古汉语中通常也与气节互用,如《史记》有 “(汲黯)好学,游侠,任气节”,陆游《有所感》云:“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再如《后汉书·西域传论》:“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陶潜 《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显然,前者是节操,后者是时令。
但说清明,与其说是风俗所在,民俗之节,不如说是国家政治的衍生节日。因一,清明在起源上古来就有源自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就晋文公封赏之说。因二,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五礼”之一,进入礼法序列,更加彰显其政治特色。特别要是价子推的遗诗,简直就是一曲政治期许哀歌的衷肠告白:“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所以,所以我说,清明节是最讲政治的传统节日。
(二)
清明节是最讲政治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最讲政治的传统节日,但这个传统节日讲政治讲的是什么呢?
其实,清明节里的讲政治,最是“三讲”。
一讲气节清明。节气暗含气节,清明气节,就是气节清明。而气节,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政治内涵。
二讲民生清明。清明祭祀,省亲扫墓,须在国泰民安,民生相对丰裕,社会和谐有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可以祭祀的,是后辈对先祖的告慰。把先辈留下的生生不息的东西传承下来了,让后人生活得较为美满了,祭祀时才能祭祀中去表达思念,去获取精神慰藉,鼓励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得以延续。而民生清明,自有一分尊严在其中,只是囿于时代的局限,历史中的民生尊严远不及今天尊严了。把民生视为政治,古代思想者早有此等见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很好的表达。当然,魏征对唐太宗说得更分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三讲政治清明。在政治社会,人们对清明的良好愿景,终归是要表达在政治期许上来的。其实以传统文化的中原地域来看,在这个时令上,世间万物尚处于萌动或初生之时,既谈不上至清,也谈不上最明。人们名之为清明,更多的是以对自然期盼之名表达对政治清明的渴望之实。也因为此,它才能够以一个小小的节气承载着沉重的社会节日,而这个节日里,千百年来都充斥着幽幽的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