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青:拿什么献给你,我的读者
孙晓青,山东乐陵人。中共党员。少将军衔。在云南插队、当兵。1977年任解放军报社版面编辑、体育记者、总编室副主任、时事部主任、副总编辑(2000年10月-2003年1月任南疆军区副政委)。2005年1月任解放军报社总编辑。2009年12月任解放军报社社长。
拿什么献给你,我的读者
新年到了,本该放眼前瞻,却突然想起一件七八年前的小事。
2002年秋天,我在南疆军区任职时,曾陪同两名军事记者到阿里军分区某边防连采访。那个连队驻地偏远,距军区差不多有1800多公里,深藏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结合部的褶皱里,人迹罕至,信息闭塞。为此,出发前我特意从喀什买了十几本新书,顺便带给连队。
到达连队的第二天,值班干部兴奋地告诉我,这些书太好了,他几乎翻看了一夜。
我说:“那好啊,赶快分给战士们看吧。”
“那可不行。”他一本正经地说:“他们都看了,我还讲什么课呀?”
我默然。长期以来,我们的政治教育,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基层干部凭借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对战士进行灌输,于是才有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兵员的变化,这种模式受到强力挑战。尤其是十余万大学生跨进军营,各级干部面对的士兵已今非昔比,至少在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乃至价值判断上,他们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印记:你知道的事情,他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他却可能早有所闻;你懂得的道理,他也懂得,你说不清的道理,他却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这样的兵怎么带?各级带兵人都在思索。
军事新闻工作者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只不过,我们面对的主要读者群,不仅是变化中的士兵群体,更是正在经历军队转型并与时俱进的全体军人。
看看以新时期军人为主体的我们的读者群吧!开放的大环境,强烈的求知欲,思考的自主性,以及兴趣的多样化,决定了他们在信息采撷上大多以获取知识为主,以开阔眼界为重,以追寻答案为要,以愉悦身心为乐。这些新特点,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呢?
读者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媒业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除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外,更有异军突起的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老的新的、纸质的电子的、固定的流动的,还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的,各种媒体百花齐放,使今天的读者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新闻竞争争什么?说到底是在争夺读者,影响读者。哪家传媒办得不好,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即便是它的传统读者,也会毫不犹豫地离它而去,另择所爱。
我们怎么办?
每一种媒体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不是别的,正是对它有所需求的特定读者群。分析特定读者的特点,把握特定读者的需求,是媒体人必须时时操练的一项基本功。
还是那句老话:读者是上帝!认识读者,适应读者,服务读者,影响读者,历来是我们的天职。读者变了,我们能不变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传媒的变化,也应该从研究官兵、适应官兵开始。
军事记者下部队,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开座谈会,征求读者意见。每当这种时候,望着官兵们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听着官兵们那一句句暖心的话,我的脑子里总会升腾起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
拿什么献给你,我的读者!
这句话,不是说给读者的,而是说给自己、最终做给读者的。
这句话,也可以作为新年寄语,说给咱们自己人———广大军事新闻工作者。
最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