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浩:做客南大谈中青文化
10月28日晚,《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毛浩在南京大学为江苏高校传媒联盟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全面地向青年大学生介绍了《中国青年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所酝酿和积淀的独特媒体文化。
这次讲座的题目是“全媒时代的中青文化”,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方严明院长、中国青年报江苏站站长戴袁支老师出席了活动。
一方面,《中国青年报》在中国报业开创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评论特别是民意调查等技术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模仿、学习,中青报在技术层面的优势已经逐步淡化。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方延明院长主持了这次讲座。方院长介绍,《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自1951年创刊后,逐渐成长为一份成熟的大报。方院长评价《中国青年报》是引领时尚、引领文化、引领思想的大报,特别对青年人而言,可称为是青年人的精神家园。
毛浩副总编的演讲不仅有对中青文化的精辟论述,更辅以大量的史实、事例予以佐证,深入浅出。他在演讲中指出,当前社会已经无可争辩地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份正在逐渐确定其公益性报纸定位的平面媒体,有着许多现实层面的东西需要直面。同时,中青报的竞争对手也日趋多样:无论是体制内的报纸,还是市场化的报纸;无论是报业,还是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
但毛浩也提到,即使是在这样复杂多变、充满竞争的环境当中,《中国青年报》依然能够保持其业界领先优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五十多年来,中青报形成的独特的媒体文化。
他说:“全媒时代中青报的文化是在具有中国特色传媒格局下,全媒体环境里的器物、组织和价值重新自洽后的产物。”
毛浩认为,中青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新闻理想;二是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的大报气质;三是铁肩担道义、经世济时的家国情怀;四是勇于探索、引领风气的先锋意识;五是崇尚民主、尊重个性的团队精神。
他说,这个价值可以说是历代中青报心血的凝聚,有很多血的代价,是中青报的安身立命之本,只要有了这个价值,中青报在其他方面的缺陷就可以弥补。
毛浩副总编就价值体系结合中青报遇到的实际事例展开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在座的同学们对此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演讲后,生动的提问互动环节也令人印象深刻,问题涉及中青报就业选拔问题、非新闻专业学生如何为记者这一职业做好准备等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
毛浩就大家所提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的解答。他告诉同学们想要成为中青报的记者,最基本要求就是要认同中青报的核心价值体系,此外优秀的学业也是一个必备条件,而是否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对成为一名记者影响并不大,其他专业的学生反而有自己的专业优势。
他还鼓励任何专业的、怀有崇高新闻理想并且认同《中国青年报》核心价值理念的优秀毕业生向中青报投递简历。在大家热烈的鼓掌声中,历经两个小时的讲座完满结束。
南京大学大三学生张浩听完讲座后了解了更多关于《中国青年报》的文化,他感慨地说:“讲座让我更加生动、形象、全面地了解了《中国青年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所酝酿和积淀的独特媒体文化。更加加深了对当前社会媒体竞争态势和局面的了解,同时深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器物和组织自恰的产物的中青文化的感染,更加激发了自身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新闻理想,促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南京师范大学《师大青年》执行主编胡翔宇说:“毛总的讲话看似平淡,但其实却很值得深思,他的讲话系统,概括,提纲挈领式的讲话风格和我以前听的讲座有很大的不同。” 胡翔宇是中国青年报江苏站的一名实习生,她听完讲座有更多的感悟:“作为经常关注中青报的人,来听这个讲座就觉得很有收获,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慢慢消化。”
在讲座的时候,她和学校的其他校媒记者花了1个多小时从仙林校区赶到讲座地点,但此时已经没有位子,于是她站着认真听完了讲座,她把讲座中提到的报道、书籍名字都认真记了下来,她说准备以后去仔细阅读研究,以便更加透彻理解中青文化。 南京农业大学叶维沁回到学校后,给所在学通社的同学们谈了对校园媒体的重新认识,她说:“昨天见识到了大报办报的核心价值,虽然校园媒体还是不一样,但是有类似的东西。我们学校媒体可以传承的东西实在太少了,而且没有起到引导校园文化风向的作用,处于很被动的地位。” 她说:“体制不变,机制改变,作为一个校园媒体负责人,现在很想把这种氛围带出来,整合资源,先搞好自身内部建设,做出特色的东西和成果出来。见得多了,越觉得自身的不足,但同时更有干劲和方向了!中青报就是不断探索,保持生命力的好例子。” 南京艺术学院的《人文》主编王跃听完讲座后,在校内网上这么写道:感觉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一味的追随新潮,还要更多关注各种平面媒体,从本质中看现象,学习中青报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校园媒体人,更要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分析考察问题,更要以事实说话,切不可以以己之利而背弃新闻的真实性。
对南京理工大学校报大学生记者张淼来说,留给他的最大的思考是如何类比中青报的发展模式与核心价值,重塑自己所负责的报纸的文化建设。
他所在的校园媒体名字叫《正行》,是学校校报下面的一个子报,无论从新闻策划、稿件选择、排版印刷,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老师只是充当一个辅助和宏观把握的角色。
他说:“我认为这样的处境与中青报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而且我们现在也面临改版的艰难抉择与尝试。”
他曾一度疑惑,是否坚持深度报道——这样一种几乎快要被全民娱乐所淘汰的新闻表达形式,起码在一所理工气息浓郁的院校里,这样的形式是不太受欢迎。
但是,昨天的讲座给他提了个醒,他想到:一份大报不应该丢失其本质的严肃的新闻性,这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与尊严,即使读者群较少,也应该从其他的方面,如话题的选择上找问题,而不是急流勇退。
如何利用好这样的环境,办好报纸?
他说,我们就是应该敢闯敢拼,敢于提出与主编意见相左的观点,就算不免幼稚,只要我们做出年轻人独特的视角与精气神儿,就像毛浩老师讲到的“中国青年看世界”事件一样,都会得到主编的支持与理解。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敢想,不要墨守陈规,被那些所谓的“禁忌”套牢。当然,富有经验的前辈们给出的指导意见我们还是要虚心听取的。我觉得《正行》现在缺乏这样一种闯劲儿。
他总结说:毛浩老师重点介绍了中青报的核心价值,而一份学生报纸最难的就是核心价值的传承,一代代的人更新太快,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却不肯回归本源。这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尝试却找不到最佳出路的原因。
最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