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减负”岂可删古诗
中小学开学在即,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被发现变“薄”了,其中删除了每个章节后的“古诗诵读”部分,共有《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被删去;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40篇,去掉的5篇都是篇幅长、内容深的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删除古诗是否就能减负?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扮演何种角色?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就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童庆炳,以下是访谈实录。
删除古诗是低估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沪版语文教材删除古诗,是低估了小学生起步时的语文能力。在我看来,现在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大大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放眼看各地的语文教材,开头的课文总是什么“来,来,来,来上学”之类,写字训练也总是从“人、手、口、刀、牛、羊”开始,实际上现在的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已经学会了许多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而且,白话文根本不用学,大家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学习,何必花那么多课堂时间。相反,应该让小学生把时间和经历用在学习带有文化内涵的中华诗词上,所以,我认为,古诗古词不但要保留,而且要大大增加。
小学的语文教材起点要提高,应选择文学史上已经有定评的儿歌、寓言、童话、小散文、诗歌,并利用儿童的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尽可能多背诵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古典作品中的名篇、名段、名句。也许其中一些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在教师讲解之后仍然不能完全理解,这也没有关系,完全可以先背诵下来,随着日后的成长和阅历的增加,学生自然就会理解了。
此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诗歌都删除了,还怎么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语文教育要从古文起步
古文是现代汉语的根基,也是语文教学的根基,而诗歌则是古文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很悲惨,中小学生尚可背诵几首古诗古文,到大学了,没有硬性要求,反而都读不了古文了,这是教育的失败。此外,现在青少年的汉语水平之低令人震惊,许多并不冷僻的字不认识,许多经常用到的词语不懂意思,错别字比比皆是,病句泛滥成灾,这其中显然有语文教学自身的问题。
诗是中国传统文体之大宗,诵读诗歌可以培养人的气质修养和人文精神,同时也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开端。况且,文化的底蕴和底气应该从小启蒙培养,让学生从小就受到优美的古典诗词的熏陶,这是一个久远的传统,无论是旧式的私塾,还是新式学堂,都把古诗词的诵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以离我们最近的一些大家为例,如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他们的语文素养无一不是从读古文起步的。胡适四岁的时候,他父亲给他编了一本诗集,选了三百多首诗,胡适把这些诗背诵下来了;五岁的时候,又背诵了二三百篇古文;到了八岁,再请老师把以前背诵的东西讲清楚。所以,他的学问起步在古文,即使后来在美国读博士时所做的是中国哲学史论文,没有四五岁的起步,都是不可能的。鲁迅的古文功底也很好,他背诵的第一部书是《鉴略》,即《资治通鉴》的缩写本。郭沫若背诵的第一部书是司空图的《诗品》。这些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起步时背诵的是古典的东西。
一个人学习汉语的黄金阶段在小学和初中,特别是小学启蒙阶段。只有童年、少年时代背诵过的,才是一辈子忘不掉的。所以,我主张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这九年基本上学文言文篇章。
语文教学应培养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绝不仅仅是掌握一门语言,更不是单一的阅读和理解,语文素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知识、境界和人的素养,包涵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文化的、伦理的、道德的、审美的等,甚至政治性的内容。汪曾祺曾在美国耶鲁和哈佛讲演时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在的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在他看来,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文课学的是语言,但语言不是空壳,语言是要承载各种各样的思想、哲学、伦理、道德的。怎么做人,如何对待父母兄弟姐妹,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民族、国家和自己的劳动等,这些在语文课里是与语言并存的。从这个意义来讲,语文教育必须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而诗歌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
我一直主张,语文教育的一个内容应该是有关伦理道德的,全国的小学语文第一课,都应该讲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十大箴言之一。这八个字是儒家对道德的一个中等要求,就是说人要将心比心,当你考虑问题的时候,不但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这样,孩子们会觉得一进入学校的大门,就与现实的世界不同,有一种在做学问的感觉,觉得深奥,可能不理解,希望老师答疑解惑的欲望也比较强烈,而老师也更有讲解的成就感,这就会极大的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让孩子把这八个字记住,甚至可以带回家里,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讨论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就不单单是学了一篇语文课文,就不单单认识几个文言词,而是大家来共同理解中国古人所追求的道德修养是什么。如此一来,通过学习语文能知道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在我看来,语文教育应该让青少年接受和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最基本的精神文化的精华,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具有起码的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所塑造的人文素质。例如,他们应该知道汉字的音、形、义及其最基本的变化,应该知道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精华,知道“四书五经”是什么,应该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歌谣总集和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应该知道什么事赋比兴风雅颂,应该知道汉魏风骨和盛唐之音等等。总之,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又形成了一些什么最基本的理念与精神。因此,语文教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应具有客观的标准,而不应完全是人为的安排;应该以客观形成的篇什统筹安排,而不是以包罗万象的生活主题主观地随意地作出排列,必须保证有限的教材能给予学生以中华民族文化最基本最必要的东西。
最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