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滞销与要命菜价显流通怪圈
京鲁豫等多地蔬菜滞销
菜农为少赔钱铲掉油菜
近期,蔬菜种植大省山东及全国各地的菜价均出现了大幅下跌。山东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4月11日至17日,山东蔬菜平均价格较前一周下跌4.46%。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11日至17日,全国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9.8%,三周以来已累计下降16.2%。
全国蔬菜种植第二大省河南多个地方的菜农在丰收之后,却遭遇季节性蔬菜价贱与滞销。郑州市中牟县的芹菜、惠济区的莴笋及周口市淮阳县的包菜,均价格低至每斤几分钱都少有人问津。
在北京,价格一直比较坚挺的油菜,今年最高也只能卖到每斤1毛5。4月18日,油菜价跌到每斤5分。一些菜农为少赔钱,不得不把成片的油菜铲掉。
菜农难赚钱,消费者嫌菜贵
“要命”菜价暴露流通怪圈
日前持续维持高位的菜价近期为何出现“跳水”,有分析认为是今年北方天气异常,“北方菜”提前上市增加供给。
此外,还有分析认为,受到日本地震并造成核泄漏,“大叶蔬菜更容易沾染核辐射”的传言,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同时,油价提升运费,受去年冬季菜价高涨影响,今年菜农的种植积极性提高,其中不乏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与此同时,消费者并没有认为目前菜价有下降趋势。有报道显示,在田间地头收购的卷心菜八分一斤,到市区菜市场卖价就达到八九毛一斤,近10倍差距主要来自运输上的各种成本、人工成本、天气影响下的蔬菜自身消耗成本、菜市场的摊位成本等各种因素。
有专家分析称,蔬菜从田间地头的生产到市民餐桌消费,往往要经历4个环节。随着物价的上涨,各环节的花销肯定都要增加,再加上房租等隐性成本的上涨,最终导致高额菜价。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分析认为,菜价下跌大部分会由菜农最终承受,而菜价上涨则由消费者买单。流通环节过多,每道加价10%至15%以上,价格必然翻番,有的甚至上涨数倍。 大众日报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