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陈英杰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是什么?先辈画家们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当代画家陈刚正是秉承这一传统的美学精神,走遍了大江南北,致力于精心研究画理和创作实践,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感觉,业内朋友称赞其笔下的山川景物:“既有雄奇险峻之势,又兼秀美灵动之魂,浑厚华姿、意境幽邃,极富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陈钢自幼痴迷于绘画,早在天津美院上学期间,他就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又毅然决然辞掉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工资,也少了烦恼,他抛开世间的喧嚣和浮躁,重新找回自己心中的那片绿洲。陈钢在艺术的道路上艰难跋涉,遇到了常人难于想象的磨难,但他“认准的路,决不回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没有固定收入,平时就节衣缩食,但外出写生却从不吝啬,一去就是几个月;老娘生病了,孝敬在床前,却也从不忘怀自己的画作,抽空也要画上几笔;家庭生计实在无法维持了,他就跑到广州、深圳甚至是新加波去卖画……陈刚为艺术走到了极致。然而,艰辛和付出也给了他相应的回报,2008年秋,他在天津日报大厦举办个人画展,终于迎来了艺术界的瞩目和好评。
解读陈刚的山水画,我们不仅为他对艺术的执著而感动,也为他纯熟的笔墨技法而感染。陈刚说,在4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他曾经学习过西画,后又专攻中国山水画,借鉴西画技法转轨变形,更为重要的是师承古人,刻苦钻研传统笔墨,如宋元时期范宽的雄健凝重,郭熙的奇骏凝洁,米芾的潇洒飘渺,李唐的静俏壮美,尤其是在苦苦的追问和求索中,他更得益于学习清代石涛与龚贤两位山水大家的绘画风格。在陈刚眼里,石涛的山水画讲求气势,富于节奏韵律,能够营造洪波悠远的气韵,充满苍茫而清幽的自然气息和美感;龚贤作品的笔法、墨气、丘壑与气韵四要素,成为一种符合山水画理念的艺术规律……陈钢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天长日久的研习积累,提炼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苍劲凝练、沉重浑茫的笔墨表现技巧,他常常以中锋入画,笔形力避死板滞结,追求笔墨苍润相济,气力充溢自然,松活流畅,刚柔兼施,使画面多呈现出浓重滋润的效果。所以,看陈刚的画,能够体会到中国画的传统功夫,扑捉到民族文化的烁烁精华;同时,又很难在他的作品中清楚地指出某一处是缘于某家,而其作品的整体浑然,气贯通天都体现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同时又透视着融各家所长于一炉的整合能力,从直接的效果去看,他的作品形式、语言风格、笔墨特点以及气韵气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
解读陈刚的山水画,让我们有一种时而痛快淋漓、时而飘逸灵动之感,无论是雄浑壮阔的大山大水或是精巧细腻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意象造型在他的笔下既有法度而又直抒豪情。应该说,正是祖国的山山水水,给了他创作灵感,滋养了他的艺术天分。陈刚认为:“在大自然色彩纷呈万千气象面前,画家只有感悟生活,才能感动自我;只有感动自我,才能创作出感动别人的作品;只有能够感动别人,才有作品的生命力。”毋庸置疑,陈钢的艺术观是准确的,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热爱生活,钟情山川林海,烟云水瀑,竹楼村寨,多年来他十分注重生活的积累,强调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全身心的投入到大自然之中。他去太行、去秦川、去兴安岭、去云贵高原、去江南水乡……面对大自然,他的方法是自取所需,追求的是妙到佳境,撷取的是心中意象,寓山川神韵而技化。所以,他的作品既不是对大自然照搬式的模仿,又不是脱离生活的凭空编造,而是把自己的审美理想,以山水和景物为依托,用中国画的技法糅合进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直抒胸意,使画面充满着情趣和盎然生机。
诚然,人们对世界的态度不同,看的方式也就不同,从而所体现出的笔墨精神也就不尽相同;但是,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陈刚的作品诸如《太行山上》、《烟云溪水图》、《一半秋山带夕阳》、《浮云载山天地动》等,不能不说是对当代严重缺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真情呼唤,用真情画出的画必定能激发起人们的真情,用生命创造的艺术必定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陈英杰 天津画院党组书记)
陈钢作品:《太行山上》 90cm×185cm 2010年
陈钢作品:《烟云溪水图》 86cm×92cm
陈钢作品:《一半秋山带夕阳》 134cm×56cm
陈钢作品:《浮云载山天地动》 136cm×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