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生:在多种艺术学养融汇贯通中前进
于新生,1956年8月生于寿光,198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画教研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和平教育工作者奖,1999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画家,2000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2001年出席全国第七次文代会。
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三、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第25、26届意大利世界儿童图书插图展览,第三、四、五、六届全国年画展览,第二、三、四届全国体育美展,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全国中国人物画展览,第五回全国新人新作展,全国群星美术大展,纪念5.23讲话全国美展等大型美展。多件作品被选送赴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菲律宾、古巴等国家展出。所作:《中国古代寓言》连环画获第八届全国美展最高奖,《吉祥腊月》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牌奖,《喜船》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牌奖、第十二届文化部群星奖银奖和第六届全国年画展银奖。《荷塘水清清》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银奖和最受观众欢迎美术作品奖,《金秋》获文化部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中国儿歌一千首》作为我国唯一作品入选第25届世界儿童图书插图展览并分获全国优秀儿童读物二等奖和全国第二届幼儿图书评选插图二等奖, 《农家新居》获全国首届风俗画大展一等奖,《中秋节》邮票〔三枚〕2001年由国家邮政局发行。
看过于新生先生的新作并读过他的文章感触颇多。我想:艺术家在创作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所怀抱的是怎样清朗柔美的心思?在于新生的作品里,总是满含着一种天真纯朴的特质,充盈画作的是艺术的真诚和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他的画使人看了心里觉得温暖而踏实。天真纯朴应该是一个真正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不然,这样感动人的作品该怎样来解释呢?
明媚温馨的秋日,得与于新生先生交谈,不亦乐乎。 记者:在您看来,情感对绘画艺术的生命非常重要。是吗? 于新生:言为心声,其实也可以说画为心声。画之所以有感染力就是因为有感情,有情才有趣。内心感受是个人独特的东西,而艺术又需形式来体现,情感与形式的结合便形成了艺术。情感要有与之相应的形式,内心的感受变了,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产生变化,艺术家为什么不同时期的作品会有不同的风格变化?其不同时期的情感产生了变化是其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艺术家所运用的技法也往往与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相关联,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是在人格的不断完善与情感磨合中逐渐形成的。有时是某种强烈的内心感受和激情驱使你拿起画笔,这时候你只服从内心,就是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表现手法的变化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原先的方法风格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就自然会去寻求新的形式,一切技巧笔法就是为了将自己的感受传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像宗教,一个人要想进入宗教,首先要有一种虔敬心,不要当批评家,如果用批判的态度去对待宗教,可以成为一个宗教研究的学者,但永远进入不了宗教的核心。 记者:您曾从民间美术中吸收营养,期间创作了不少民间风格的作品。
于新生:民间艺术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祈福纳祥,驱邪避害,这些都是老百姓最朴实和美好的生活愿望。质朴的造型、鲜明的色彩、纯真的线条、饱满的构图又无不表现出艺术最为本原的特质和风貌。民间艺术又往往与工艺技术关系密切,以民间年画而言,由于制版的限制,民间年画构图就必须饱满,线条必须布满画面,印刷的时候纸张才不至于陷下去;颜色也只有红、绿、紫、黄等简单的几种。走过了传统的历史风尘,也经过了新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改造”,今天如何将现代艺术观念与民间艺术语言相结合,尝试与多种形式与风格的相互借鉴,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致力研究的。
记者:听说您曾到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这对您的绘画有影响吗? 于新生:实际上各种艺术门类之间都有相通之处,各个画种之间也都可以相互借鉴,但是规定其艺术形式本质的东西却不一定改变。对西画的学习对我后来的创作风格的形式其影响是很大的,如我在全国美展中获奖的《吉祥腊月》、《金秋》等作品就可看到西画对其的影响。 记者:近几年您创作的一些水墨作品,与中国传统水墨气脉相连,体貌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样说起来好像特别简单,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与您长期的艺术积累与艺术探索分不开的。 于新生:传统是个很大的概念,以前的东西都可以称为传统,包括精神以及具体的笔墨语言,对传统的理解再加上自己的感悟,然后出来的才是你个人的面貌。很多标榜反传统的东西,同样离不开传统,试问没传统又何来反传统?怎么去反呢?画中国画就更需研究传统,只有精研传统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去突破,才能明辨这种突破是否有意义。当一个画家把握了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并能与多种形式融会贯通,才会创作出真正有中国气派的作品。 记者:自古以来艺术家的作品未必完全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有会被误解的时候,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于新生:艺术品总归要拿出来给大家看,有些艺术家的一些想法和表现方式暂时不被人接受,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感悟到的东西别人感悟不到,或者是因为对事物理解的深度和角度的不同。但是作为艺术家还是希望有知音的,曲高和寡,会加重人的孤独感。艺术家不管其多么孤傲但是他总是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作品,与自己产生共鸣。当然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东西,那么他的价值就要打折扣。艺术品和工业产品其价值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就是因为艺术品的唯一性,这也即是个性,如果艺术品中共性的东西太多那其艺术的个性面貌就减弱了。
记者:您最近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得获奖提名的新作《大晴天》是采风归来的有感而发,采风对艺术家的创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您有怎样的体会?
于新生: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某种圈子里:环境圈子、工作圈子、生活圈子、朋友圈子…… 时间久了,圈子让人憋闷、麻木,就渴望走出这个圈子,去新的环境中寻求另类气氛来对神经进行刺激,以求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调剂。每当同朋友或带学生们外出采风写生,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新鲜感总会让人心旷神怡,似乎觉得:天特别晴,日特别暖,心特别爽。环境的改变得到的视觉刺激作用会对心智得到某种启发,这种不断的刺激正是艺术家们知识积累、产生灵感,不断注入创作热情的重要因素。《大晴天》即是表现艺术家采风的情景。
记者:创新不仅是艺术的出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趋势。
于新生:但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是瞎创造,不是空穴来风,得有了传统基础之后才可以谈突破、谈创新,没有起码的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于新生先生说“艺术之路是广阔的,然而无论走哪条路,要取得成功却需要全方位的学习”。艺术是相通的,正是由于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才使他的作品既具有传统功力,又具有现代品位,也正是在这种多种艺术学养的融汇贯通才使他继续不断地延伸着自己的艺术之路。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