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江:高原的召唤 直面生命
未完成的青年像
吴长江在青藏高原写生
2010年11月18日,“直面生命——吴长江青藏高原作品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集中展出了吴长江近年来赴青藏高原写生创作的作品100余件,其中既有严谨细腻的版画、酣畅淋漓的水彩,也有言简意赅、生动流畅的素描速写。同时,该展还举办了数十位著名艺术家和理论家参与的“吴长江艺术研讨会”,共同探讨吴长江艺术创作、青藏高原题材绘画的价值以及二者间的密切关系。
本次展览是吴长江艺术创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其中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藏高原系列”版画——《挤牛奶》、《喂马》、《高原之子》都是美术界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有新近创作的水彩写生,《卡多像》、《泽库大格》、《两位甘德孜人》等。
对西藏魂牵梦绕
吴长江,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2007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从大二开始,吴长江开始赴藏人居住区写生,从此对西藏主题绘画倾情一生,近30年来从未间断。
吴长江对青藏高原的眷恋,是一经倾心、终生不渝的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他深情地倾诉对青藏高原、西藏文化和藏族同胞的热爱:“在冥冥之中我与青藏高原有一个前世之约。我与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的近,好像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83年暑假,吴长江到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写生,从西宁到玉树需要3天时间,路途非常艰辛。他登上了巴颜喀拉山口,头痛欲裂,但却充分领略了青藏高原苍茫粗犷的气势。2005年,他在金沙江边还出过一次车祸,汽车差点翻到金沙江里头。
吴长江的作品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完成的。上世纪90年代去西藏的时候,常常要住帐篷,每次住两天就感冒,“在高原上感冒特别难受,但每次一回来就忘了,马上计划着下次去。”吴长江回忆说。
正是这种用生命浇灌的画作,让吴长江的艺术作品日益丰满,有一种震撼灵魂的气势。
坚持现场写生
在本次展览中,设计人员选取了一张未完成的作品制作成海报招贴。画中是一个戴白帽的康巴汉子,长脸,皮肤黝黑,颧骨处的高原红若隐若现。在这幅藏族青年立像画中,人物的一只脚还没有涂上颜色,袍子上的色彩也还没有涂完。
像《未完成的青年像》这样的半成品在本次展览中还有不少,这些都是吴长江在青藏高原上的现场写生作品。吴长江介绍说,像《未完成的青年像》这样的近两米的作品,要不间断地画4个小时,而作为“模特”的藏民通常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中途要离开,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半成品。“有的画一半,说要去卖羊,走了;有的说摩托车放在楼下不放心,也走了;还有些藏族的武警战士,也只画了一半。”
尽管高原写生很麻烦,吴长江还是坚持与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工作室作画不同,现场写生时你感受的深度能够传达在绘画里。”他说:“最重要的是你和对象的呼应。有一个很彪悍的藏族小伙子,眼睛很锐利。画他的时候,他父亲就在旁边讲解,说他一进县城就打架。这样,在绘画中就融进了我的感觉和理解。”
西藏之于艺术家
去年,吴长江曾策展《灵感高原——中国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整理了60年来中国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画家关于青藏高原的作品——从上世纪40年代吴作人的玉树开始,到叶浅予、董希文、叶星生、韩书力、陈丹青等的作品,西藏对于画家一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吴长江认为,藏民族和自然特别亲和,注重精神生活,这些特点对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特别有启示。
事实上,吴长江对藏族文化的热爱绝不仅仅止于绘画,他热衷于收集藏区各种历史资料。画家李焕民说:“吴长江从人类学角度研究西藏。研究这一地区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宗教文化,从共性上把握藏族人民的文化内涵。”
有一次,吴长江乘飞机翻越喜马拉雅山去尼泊尔的途中,从云彩里看见了壮阔的喜马拉雅山脉,“那粗而直的线条和柔且美的曲线,极富野性,具有很夸张的气势和力量;这种力量与执著隐含在高原人的形象里面,隐藏在他们的行动与做派里面。这是这个地区以外的人很难体会到的。”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