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于大忠,无棣县人。1983年入伍,曾任济南军区政治部《黄河民兵》杂志美术编辑,《解放军健康》杂志美术编辑。200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研究生班。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有部分作品被收藏。美术家协会会员、新闻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山东美术出版社资深编辑。
|
作品1 |
|
作品2 |
|
作品3 |
|
作品4 |
|
作品5 |
勤奋自勉
于大忠出生在滨州市无棣县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10岁那年的一天,驻村干部去他家里走访,当看到他在地上用树枝画的一些小动物时,感到这孩子于蹴地之间透露着灵气,于质朴之中展示着希望,就高兴的告诉他的父亲说“小三这个孩子适合学画”(他在家排行老三),当时,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谁也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毕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在当时是买不起绘画专用的笔墨纸砚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决定学习绘画,后来,在驻村干部的介绍下,于大忠在父亲带领下拿着自己的画作找到了时任无棣县文化馆美术组的张金举.孟德玉.李毅老师,当老师看到于大忠的画后,当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表示收下这位学生,有李毅带领.并指定每周日带着画作来找他指点,这让当时十几岁的于大忠既兴奋又感动。
就这样,李毅成了于大忠的绘画启蒙老师,为了学好画,他每到周日就带着自己早早准备好的画作,去县文化馆找李老师,严寒酷暑,风雨无阻。看着于大忠不断进步,李毅喜在心里,常常会把铅笔、画纸送给于大忠,以示奖励。后来,读完了高中,一直没有放弃自己钟爱的绘画。再后来,于大忠参了军,当时正是对越反击战,期间,他用手中的画笔将感人的场景跃然于纸上,被军内各大报刊原样不动的整版刊发,这似乎是个先例。这也让于大忠很是 震奋。在当时,也是不小的轰动。十几年后,他为了寻求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向部队提出了转业,领导再三挽留,他还是恋恋不舍地脱下了心爱的军装离开奋斗了16年的部队,转业到山东美术出版社任编辑并潜心国画创作。美术界有个好传统,--青年画家非常渴望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也都知道中央美术学院的门坎实在太高。凡从美 院归来的画家,日后多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不只是美院有雄厚的师资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前去求学的人大都充满了激情,都是优秀的精神跋涉者,他们对生活对艺术有着深刻的领悟和本能的敏感,美院为他提供了巧妙剪裁生活与艺术构思的机缘,以及思考空间,在这种纯净与高尚的学术氛围里,那种耗散艺术生命的浮躁渐退。以一个思考者向着山水之境行走,其中的感悟自然不同凡俗。十几年来,他在国画创作的道路上,沐风栉雨,肝胆披沥,终于走到艺术又一个新的高度。
于心出典
于大忠做人的真诚于淳厚,给了艺术那种神圣的精神品质一个被奉若神明的安身之处.所谓“心灵之约”一般意义的指向就在于此。以心灵为本质的艺术,是要求从艺者首先要真诚,留在艺术品上的影子必定是心灵的,画家对描绘的东西,要真正心存情义,不是当“晋身”的标签。这样,对生活的倾诉就没有了障碍。真情落于纸上,才能变得离我们很近.渗透着画家对人生与自然的关切和体悟,作品才易打动人。于大忠的作品大概属于这一类.我们对他充满信心是有原因的,首先,一直从事美术编辑工作的他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山东美术出版社,无论画连环画、插图、还是宣传画他都是尊重艺术的,他对艺术追求所持的态度表现在对传统绘画的膜拜与对写生的顶礼上,他上至范宽、李成、石涛、龚贤等古代大师作品的大量临习,建立起了他对传统中国画的基本认识,而常年不断地到生活中写生,又使他的笔墨靠近了真正的山水画本质。尊重传统,尊重生活,是在艺术路途上行走着的人必修的功课。他常被各个艺术院校约请给学生授课,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目光让于大忠感到有些失望。交谈间,发现一个学生正想撕毁自己不满意的一幅画时,他立即制止,仔细端详之后说;“你别仍” 随即吩咐学生,把墨盘洗净倒了几滴墨,笔洗里换成干净水,就拿起画笔修改起来,等把画改好后,墨盘干净如洗,笔洗里水净如初,此时,学生们震惊了,于大忠告诫学生说;“我们只是做到惜墨如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惜水如金,惜纸如金,这不只是节约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每一滴墨、每一滴水,每一寸纸的作用发挥到机致”。再看修改后的这幅画,气韵生动,笔墨酣畅,构图饱满,是很完美很有品位的一幅画。此时,教室里很长时间鸦雀无声,此后,于大忠又多了一些年轻而又有朝气的朋友.
近年来,于大忠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得美术界很高的赞誉,多幅作品被博物馆、专业机构及个人收藏,。于大忠说,我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绘画艺术的真谛,又从学生那里取得了绘画艺术的补进。而至今,有人说起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初见南朝名画家张僧繇的画作时,觉得不过是“虚得其名”, 可是再去看时,发现不愧是“近代佳手”,待第三次仔细看时才悟到张僧繇绘画艺术的真正高妙之处。于是“留恋十日不能去”,“坐卧观之”朝夕揣摩。同样,在今天,当我们看到于大忠的艺术作品后,不禁发出了同样的感慨。细看于大忠的作品,画面气势恢宏、震撼人心似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迎面奔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画以中国民族文化为底蕴,将民族文化和艺术相融合的深邃意境完美的结合。这就是于大忠用心血、用真情打造的艺术成就。
“涅而不缁”
先秦.孔子《论语.阳货》:“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意指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故事说得是,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遭到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先后在卫国、宋国等没受到重视,在赴晋的途中,子路劝他不要去投奔赵鞅这种小人,孔子相信自己是君子,会“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不会玷污自己的名声。
如今,当众多艺术从业者纷纷把目光转向用金钱交换的荣誉时,于大忠依然不与世俗混流,坚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同时,他还牢记贾又福先生“多看古今名家的优秀作品,深刻感受生活,多与大自然交流”的嘱咐,以孜孜不倦地求学精神,博采众家之长,以使自己的绘画艺术不断升华。对此,他欣慰地说:“作画首先是精神上的需要,陶冶性情,自娱自乐,不求闻达,更不炫耀于世人。正如宋人《广川画跋》云:‘发于生意,得之自然’,而让世人评说” 。综观于大忠的国画作品,正与此论相合。他从各种现代艺术的思想、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中领悟出真正的艺术内涵,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到作品中去,以表现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他明确将自己的创作重心放在离自己最近最熟悉的自然风物上。多年来,他在对山水风景的长期观察和无数幅写生中,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系统,从对山石的各种皴法,到植物形态的造型的表现,对当代人文山水意蕴的追求,于大忠都有自己独创的个性符号,成就了其在国画坛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忠于成
相传北宋山水画家李成所画寒林,以渴笔画枯枝,树身只以淡墨拖抹,但在画面上,仍然获得“山林薮泽、平远险易”的效果。对此,于大忠有着很深地感触,因此,他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荣带曲折,飞流、绝间、水石,风雪晦明、烟云雪霄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树与坚韧瘦削,小枝挺劲有力,象是武将起舞,有铮铮骨气;画山石勾皴不多,山峦好似"舞动","气象万疏、烟林清旷。"他的画取百家之长,又独具匠心。十几年的风雨磨砺,已然把于大忠锻造成为出色的艺术家,在任山东美术出版社副编审至今,由他责编的多种图书在全国及各省市书展中获奖,他兢兢业业,编辑工作及繁杂又需要非常细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说:“作为一名专业出版社的编辑,更应该忠于职守,要善于发现优秀的作者和优秀的艺术作品,出版优秀的艺术类图书,奉献给广大的艺术爱好者。
大自然的景物中最壮观的莫过于崇山峻岭;而培养人的德性的非它莫属,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于大忠,他就变得有意味起来,在保持了对艺术特有的真诚之外也有了一份冷峻诗意般的理想,少了一些浮躁,鲜活的艺术锐气让我们听到了诗意里流淌的叮咚声,那厚实的主体与笔墨不只是对艺术地感受,还有他对自然富有质感的敬意,及理解中国山水画家思想的某种途径。大忠于成,于大忠艺术创作将走向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