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徐冠巨   王树国   谭旭光   郎景和   程皓:   

话说当年李架子

  • 作者:王有金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7-08

在山东省宁津县八百三十八个村庄中,若论哪个村最是闻名遐迩,当地人会说,非李架子村莫属!因为这里不仅多年来人才辈出,比如像模范教师李守凤,也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志青年求学成长的好去处——李架子中学。

 

(一)  

  

微信图片_20240708145228.png

左一是村贫协主任李福贵、左二是党支部书记李福胜、中间是贫下中农代表李登福、右一是李守凤、右二是副支书李兴兰在研究学校工作。    

李架子村当年属大柳公社,现在叫大柳镇。早年有非常好的口碑和名声。因为这里村风正,民风淳朴,并设有省、市重点中学,对人们有超强的吸引力,好像当年的革命圣地延安。

说李架子村如同早期的延安,是因为它是有志青年、学者和年轻干部向往的理想之地,是播种希望的地方。他们自发到那里学习、采风,参观考察。四面八方的学生到那里求学攻读,李架子中学也如延安时期的抗大和鲁艺,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是激情燃烧岁月的年代记忆。


微信图片_20240708114944.png

这是宁津县委书记、武装部政委杨振江同志和副县长张桐林同志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


李架子村模范女教师李守凤,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理念,不厌其烦地教聋哑、瘫儿学习、识字,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百的先进事迹,曾感动过宁津几十万人,也触动着热血青年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微信图片_20240708144036.png

这是条件改善后的学校,村干部和学校负责人在校门口商谈学校发展。


那时,经上级批准,在李架子村设立了初、高级中学,并选配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大批中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录取到这里学习。    


微信图片_20240708144010.png


据说,当年初、高中班有十几个,男女学生六七百人。一批批,一届届,升入大学,走向全国,流向世界。

据知情人说,当年宁津学生中考的首选地是李架子中学,许多高考状元大都出自这里,王大升、董国才、周建军、张艳荣、刘怀松等都是从李架子中学毕业后走出去的学之骄子。    

那些年,四面八方的优秀学生,满怀激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奔向李架子,走进校园,在那里上学求知。 

那时,校园内朗朗读书声,校园外微风习习吹,一派和谐共生的美好憧憬,令人向往,令人追求,令人羡慕。

听老人们说,当年村庄里可热闹了,来来往往的青年学生,前来采风的文学爱好者,参观访问的进步青年和干部,一帮帮,一伙伙,大车小辆,四季不断。村中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少,精气神十足,自感光荣,觉得自豪,日子过得起劲。

那些年,社会风正气顺。凡好的东西,先进的东西,积极向上的东西,人们就学,就向往,就追求,就照着去做,就大力弘扬。党委政府对先进典型更是积极引导、扶持。    

记得那些年宁津县在乡间新增设的中学中,一是李架子中学,因为出了李守凤这个先进模范人物,还有我的家乡郭皋村,出了书写抗日体裁《大刀记》的作者郭澄清。当时两个村都是名扬四方的知名村,都是人们向往、倾慕的地方,都像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四十年代初期的延安。

李架子村和郭皋村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都先后出了名人,文化人,思想先进的人。所谓名人,就是善于为社会付出奉献的人,善于为大家着想服务的人,善于为别人付出的人,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关于郭皋村,在其他文中有过多次记述,这里重点表述我两次采访李架子的年代印记。

 

(二)


据刘建义同志编著的《乡村记忆》记述,李架子村的李姓先祖也是在明永乐二年,即大移民时期一四O四年从即墨迁移来的,一同迁移跟随的还有刘姓和范姓人。

当年此地湾多水也多,道路泥泞难行,在路过一条大水沟时,迁移人的大车轮陷入了泥潭,两轮损坏,无法前行,一个叫刘腾的人主张在此定居不走了。几户李姓人将大车的架子抬到了沟的高处,以大车架子为基垫物,住了下来,并在此地落了户,人们称呼以车架子为基垫基础的李姓人家为李架子人。

后来几户李姓人家繁衍生息,日子兴旺,慢慢形成了村落,所以后来人们俗称李架子村,延续至今。说来距今也有六百二十年的历史。据宁津作协秘书长李清林提供的相关资料,宁津县从即墨同时迁移落户村庄就有二百七十七个,都有不同的村名和称呼,更有村名的来由渊源。李架子村经过历代生存繁衍和耕作,曾在乡镇注册的居民有五百五六十口人,总耕地面积达一千四百多亩,村庄占地也达二百多亩,村情与我们郭皋村差不多。    

李架子村湾环绕,水源丰盛,绿树成荫,鱼虾畅游,交通便利,是乡间少有的风水宝地,这里出名人,出道德好的人,是有历史渊源的。

早年分散安葬祖人的古坟松地,也于一九七三年春天集中迁移到村东南处的一片高地中,距村庄约百米远,也是块风水宝地。墓地古松矗立,苍劲挺拔,远望好似乌云朵朵。

 

(三)


微信图片_20240708115005.png

这是1975年11月参加德州地区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的合影。左一是大柳公社妇联主任王志坤、中间是李守凤的母亲刘宝玉、右一是大柳公社妇联干事杨淑秀。


李守凤的母亲刘宝玉是村中的早期妇女干部,思想先进,奉献公益,待人热情,一心为公,是良好村风的奠基人之一,在十里八乡有很好的口碑。李守凤的成长,她是引领者和培育人,村民和村干部都说当年的好村风与她有直接的关系。

村民们说,当年学校的那些老师们,不少老师受到刘宝玉关爱的,有些女教师,也多数在她家住过,老师们头疼脑热或感冒,她总是面条鸡蛋送到跟前,使人感动。刘宝玉和丈夫李树元的墓碑,坐落于坟地西侧中间,非常醒目,在坟松中,阳光下,无遮挡,李守凤的爷爷李建章和奶奶张汉芬的坟墓和石碑,位于她父母的南侧,程环抱型,肯定有些讲究和说法。

我两次到李架子村采访,第一次是去小安村采访杨学珍的英雄事迹,在李架子村只看了看村容村貌,了解了一些大体情况。第二次算是专程采访,还与村民和当年村干部进行了访谈交流,参加座谈的主要是当年的村干部,有崔元荣,李守芹,早年的村民兵连长李登智,也采访了刘宝玉的长子,退伍于核试验基地的李守平。

村民和村干部们非常怀念当年的情景,都滔滔不绝忆起当年的往事,说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说起守凤当年教过的那个哑女李惠芹,有一儿一女,她的儿子李兴元,是宁津第一中学的教师,她的女儿也是一名学校的教师。李惠芹现跟随孩子居住于县城,都说她生活美满,儿孙满堂。要不是李守凤当年教她上学识字,她自然也是个“双眼瞎”,难有今天的好日子,这是村民们说的。    

当年在刘宝玉身边成长和接受培养的崔元荣,李登智和李守芹,都是村中的积极分子和后来的村干部,她们争相述说,没完没了,也说得头头是道,条条在理,她们说自己是在刘宝玉手下成长起来的,有的还是刘宝玉介绍入党的。

在李守凤、李守平和李守江姐弟三人多年的口述中,常听到赞扬当年村老村支部书记,老村中的班子成员,讲他们对村中的付出与奉献,操心与尽力。

右一是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兴兰、右二是党支部书记李福胜、左二是党支部委员、民兵连长李宝德(后接任党支部书记)、左一是李守凤。

记忆中常念叨的名字有,李福胜、李兴兰、李宝德、李桂义等。说他们创造了李架子的好村风,使自己在好的环境下成长,给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应当感谢的是他们。崔元荣、李守芹和李登治陪着我去中学旧址,转村庄周边,去坟地察看,崔元荣快嘴爽舌是个直肠人,边走边说很有激情,真是个好妇女干部,李守芹是嫁于本村的人,当年就是舍不得离开李架子村才在本村找的婆家。

李登智是接任李宝德的后任民兵连长,在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的年代,他们先后所带领的民兵连,跑晨操,搞训练,真像军中连,又是村中突击队,使人怀念,使人留恋。

村干部们说,当年村中的青年人,基干民兵,妇女组织,每到三八日就搞义务劳动,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三八日,并非每年的三八妇女节,而是每月逢三遇八就劳动,就集中起来做好事。每月的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就劳动,就积肥,就清湾中的淤泥,就清扫村庄的卫生,等于一个月有六天的义务劳动日。

由于村风好,村民积极性高,学生求学上进,村民过日子劲头足,干劲大,春夏秋冬没休闲,大家出河工争着去,交公粮选送最好的,村中年年有个好收成,吃穿不愁,心情舒畅。    

 

(四)


当年村中的那些学生,不但努力把学习搞好,争相考入本村的重点中学,也争相做好事,力求上进,力争高分,更懂得礼节礼貌,争做有出息、有前途和有作为的人。

那些年,村中有很多学生学习刻苦,上进心强,有些先后考入重点中学,继而又被录入到理想大学深造。

村民和村干部们介绍说,出生于一九七O年的李春海,就出自李架子本村,也是从李架子走出去的好学生,成功人士,他根红苗正,善于思考,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好村风影响,也成长在风正气顺的年代,自幼好学,勤奋要强,当年考入了泰山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一九九三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工作,因工作突出两次被派到美国留学深造,现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齐鲁医院知名专家,山东大学临床教授,兼任山东省医学肿瘤微创分会候任主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创介入副主委等重要学术职务,在国内介入医学领域享有盛誉。他医德高尚,乐于助人的故事,被社会赞誉,被家乡人传颂,村民们说,李春海乡情浓,亲情重,家乡人找他看病,他总是热情接待,细心照顾,不怕麻烦,还把先天智障的姐姐接到自己身边,精心照料,减少牵挂,体现了姐弟情深。

微信图片_20240708115019.png


李架子村,像李春海这样的有志青年,这样受到过家乡父老的养育和传承,又拼搏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据说,在后来的岁月里,不断有人前来村中走动,去老校舍看望,那是怀旧的当年学生,是走南闯北的成功人士,他们怀念老校,怀念在李架子上学的岁岁月月。

李架子村,由于早年村中周围有五个大湾,现被上级更名为五湖村,但在乡间,人们还是习惯称为李架子,村民们还是怀念当年的好村风,念叨早年的那些可敬的长者,那些有出息的好孩子,好学生,好青年,团结和睦的好气氛,一心向上的好传统。

我第二次进村采访,是今年的三月八日,虽不是上坟烧纸之日,但为了表示对李架子村好村风传承人刘宝玉的敬重,为了追忆她当年的先进思想和做法,我只能在她老人家坟前下跪三磕头,祝她老人家天堂安好。

离开李架子村时,已是日落西山,红霞满天。告别了李架子村的好村民,好村干,但能想象出当年村湾秀丽如江南,柳岸成荫风光美,男女老少热火朝天、战天斗地乐无穷的场景。更能想象出校园中那些可爱的学生,求知高奔的激情,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状态,那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延安抗大精神,那种使人留恋与向往的校风、村风和民风。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