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岩:当代最具前景和实力的青年画家
每个画家都有自己表达的母题,在山东成长起来的南海岩却把笔触伸向了遥远的西藏。为了深入表达西部人物的精髓,他曾数次赴西藏等地区写生和考察。并凭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刻苦精神,绘制出了一系列描写西藏风情的作品,创立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引起中外艺术界和收藏家的瞩目,并被誉为当代最具前景和实力的青年画家之一。
南海岩 1962年生,山东省平原县人。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绘画,1994年入北京画院,深造于王明明画室,并受益于卢沉、周思聪和姚有多先生等,令画艺大增。1995年至今,曾先后在北京和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有多幅作品应邀参加香港以及广东省多个大型中国画展,获良好评价。其擅长人物画,尤喜以中国西部地区人物之生活为创作题材。擅长人物画,尤喜以中国西部地区人物之生活为创作题材。其传记及作品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精华录》等大型艺术专著。作品《虔诚》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南海岩画集》、《当代美术家精品集-南海岩》、《南海岩重彩人物画集》、《百年中国画展名家精品-南海岩专集》等多部作品专集。
1989年,《美术》杂志社组织的“当代中国水墨新人奖”获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山东有8件作品入选,其中时任平原师范学校美术教师的南海岩荣获优秀作品奖。5年后,南海岩到北京师从著名画家王明明先生学画,画艺得以脱胎换骨的提高。同他的名字“南海岩”一样,他笔下人物的重彩之下,折射的也是一中近乎残酷的真实的厚重感;但这种厚重并非沉重。背着大筐的男孩、披着头巾的女孩,一样被日头灼炙得枣红的脸,让你看到的不仅是他们沉甸甸的勤劳;而他们眼里透出的笑意,或者不经意的一个手势,又分明让你看到背后沉甸甸的希望,而不是沉重的失望,
在南海岩那儿,西藏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存在,他眼中的西藏更多的是一片充满生命激情充满人生信念的神奇土地,他似乎天生与西藏有着某种心灵上的感应,他笔下的藏民,不是单薄的图像符号,而是立体的、活生生的,写实的形体背后似乎有一种凝重的光芒,令人感受到视觉上强烈的震撼。这与南海岩找到了一套与西藏内涵相适应的笔墨语言有关。西藏的那种凝重感、庄严感以及藏民的悍气质,和传统人物国画的笔墨语言有相当的距离,对于那种很厚实、很鲜明、很有视觉冲击力的事物,国画的线条往往韵味有余,力量不足。南海岩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仍用线条勾勒,但线条已隐在了浓重的色块与细腻的用光之后,他大胆地把色彩层层渲染在宣纸上,使画面富有立体的质感,光线与色彩的明暗虚实又使画面极具张力,整个画面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不必否认南海岩从油画中借鉴了大量的创作手法,大家都在讲“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在色彩上、在力量上和油画相比是有局限的,当然这和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哲学有关系,但传统毕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南海岩在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拓宽表现领域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成果有目共睹,他力避平面、单薄,而追求立体、厚重,抛弃符号化的表现,力求表现肌理、血肉,形成了自己新的表现方式。他的《阳光璀璨》入选全国九届美展,《虔诚》入选全国百年画展,南海岩在这些作品中以饱满的激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征服了读者的心。
南海岩在创作中的母题不只是西藏这个地域概念,他表达的是苦难人生中灵魂的追索与升华。在《祈祷》中,南海岩以细腻的笔触与色彩刻画了一个祈祷的老妇的形象,老人的目光与表情都有一种令人惊讶的震撼力,那种灵魂悸动的力量是传统手法很难达到的。他笔下藏族少女灿烂的笑容,温柔的母亲,天真而又有着坚韧生长力的儿童,他们的表情中都有着一种平静、虔诚、坚强的特征,就算没有到过西藏的人,也会为这些作品而感动。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评价他的画说:“南海岩比较多地运用了色彩塑造的方式。他到青藏高原,看到经过紫外线照射的藏民的肤色,有一种红彤彤、黑黝黝的非常健康的感觉。为了把这种感觉充分表现出来,南海岩用比较厚重的色彩,把人物形体塑造得非常坚实。他是用这种色彩去塑造,而不是仅用色彩把脸色平涂一下而已。正因为如此,南海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南海岩现象”已经成为美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美术》主编、著名美术史论家徐恩存则为他的画感到惊叹,他说:我仿佛近距离地触摸到那一颗颗奇倔、顽强、火热的灵魂;醒悟到:不寻常的灵魂,是在犷悍中孕育的!”
可以说,是书画市场最先发现了南海岩。他早期的作品,90%以上销往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现如今其作品润格已经比刚出道时,涨了何止百倍千倍。南海岩的书画市场上不过风头初现,我们坚信他将是21世纪中国人物画坛有分量的人物。
短短几年的时间,从一个孜孜矻矻的艺术苦行者到在九届美展上获得铜奖一举成名,并引人注目地入选“百年中国画展”;从一个背井离乡“漂”在京城的默默无闻的画家,成为在中国画坛声名鹊起、较有影响的青年实力派人物画家;从一个小县城的师范学校的教师依靠骄人的成绩和实力成为北京画院最年轻的专职画家。
——南海岩算得上中国画坛的一个“传奇”。
如今,在中国画坛,南海岩是一个受关注的人物。 当今画坛一般重要展览都不会有南海岩的缺席。2001年10月举行的"百年中国画展",是一次重要的大型展览,是对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一个总体回顾定位和总结。作为在世的三百多位画家之一,南海岩入选其中,他也是参加这次展览的最年轻的画家之一。在中国美术馆二楼西展厅,在烂若群星的众多名家、大家作品中,南海岩200*120cm的作品《虔诚》格外震憾人心、引人注目。展览期间,组委会还发行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编的《百年中国画展名家精品系列--南海岩专辑》中国邮政明信片。 近两年来,不下数十家报刊杂志网站登载过南海岩的作品和介绍。
2001年秋,美国一对研究汉学和现代水墨的教授夫妇,从入选“百年中国画展”的在世画家中选择了20位有代表性画家,进行了一项题为“中国水墨20人”的专题采访,准备在美国出版一本有关中国水墨画的学术著作。南海岩为其中之一。 最近南海岩正在准备北京画院建院四十五周年回顾展的作品,2002年3月底举行的这次展览将是中国美术馆装修前的最后一次大型展览,也是南海岩调入北京画院的第一次"亮相",所以他格外重视,用四十多天的时间创作了一张八尺整张的力作,现在已进入收尾。接下来,要准备《美术》杂志社主持的“面对面油画国画肖像对比展”。这是一次人物画方面全国最高层次的学术展览。国画油画各有二十名画家参加。油画家有靳尚宜、朱乃正、罗中立、陈逸飞等名家,国画则有方增先、王子武、刘文西、刘大为、刘国辉、戴敦邦、何家英、冯远、赵奇等,南海岩属于国画方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哪个行业、领域能够“免俗”,而逃脱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和摆脱市场无穷的魔力。画坛亦然。如今,一个画家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看他的“市场行情”。南海岩刚来北京时,一度饱受某些画商的冷眼,生活困顿。如今则成为收藏者和画商争购追逐的对像。去年秋一次京城书画拍卖会上,南海岩多年前画的一张很简单的水墨作品,也被收藏者拿到了拍卖会,经过几轮竞价,还拍出不错的成绩。有一家在全国颇有知名度的大画廊,对南海岩的作品甚至是早几年的作品广泛征购。利之所至,在书画市场上,也开始出现南海岩的假画。此情此景,想起当年落拓江湖、吹萧吴市、含辛茹苦的"寂寞"日子,直让南海岩唏嘘感叹,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出太阳。”现在南海岩的日子里可以说是"阳光璀璨"(南海岩九届美展获奖作品即《阳光璀璨》,而他本人从九届美展之后,以那张作品为标志,也确实是“阳光璀璨”),但所谓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的"阳光璀璨"饱含着他的艰难探索和汗水,也饱含着他经历的风霜雪雨和苦辣酸甜。
在南海岩新居宽敞明亮的大画室里,那位来自美国教授与南海岩探讨了一番绘画上的问题,了解了一些他的情况后,曾饶有兴味地问南海岩,几年前落落魄魄地进京时可曾想过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能有今天的辉煌?一句话问得南海岩感慨万千。
1978年,南海岩高中毕业后进了一家副食品加工厂做糕点,几个月后因为会画画上调副食品公司画橱窗。两年后考入德州师专美术系。在师专的两年,勤奋的南海岩在刘以慰、王永康、杨能君等老师的指导下,打下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德州师专毕业后他分到平原县师范学校做了一名老师。在那个小县城的中专学校里,在那些平平淡淡没有色彩的日子里,他没有沉寂,没有放弃自己的绘画理想,没有让自己“泯然众人”、随波逐流,过一种在人们眼里“天经地义”的生活,纵然取妻生子之后,在他胸中躁动着的依然是他的画家梦。在那个小县城,在那所中专学校,他因此显得很特别。由于他的执着追求,虽然在那样的环境里,那些年他依然显露了他在绘画上的才能和灵气,他的作品得到了省里的老画家们的肯定和褒扬。但在艺术上越往前走,他越感到环境的闭塞对他的制约,越感到苦闷和彷徨。于是,他产生了走出去的念头。当时他曾想努力调到德州——那儿毕竟是“州”(后来调进北京画院后,南海岩曾说,那时进德州也像进天堂一样),但没有成功。最后,南海岩选择了放弃稳定安逸的工作,负笈进京求艺的道路。那是1994年。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南海岩付出了比常人更大的代价。现在说起来,南海岩还有些扼腕感喟、不堪回首。为了走这条路,他的家庭遭受了挫折。在他的人生篇章中,这里充满了感叹号,而婚姻则是一串休止符!“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他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也带着一腔苦涩踏上求学路。是不是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会有一段苦涩和辛酸呢?南海岩不知多少次这样问自己。
来北京后,他住在人家用石绵瓦搭建的,放煤球、杂物的不足六平米的小屋里,冬天砚台结冰,夏天汗湿宣纸。但这些都没有让这个文弱的内向的书生退却,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他苦打苦拼,坚持了下来。
南海岩也是幸运的,来北京后,他进入北京画院王明明工作室,得到王老师的悉心教诲,进步很快。后来,他六次到西部藏区写生,积累了大累素材,也积累了创作的灵感。经过一番艰辛探索和磨砺,凭着自己的勤奋和艺术上的勇气和才智,戛戛独造,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得到美术界的肯定。他的系列西藏人物题材作品,吸收和借鉴西画表现手法,在中国人物画题裁的开拓,绘画语言的丰富,尤其是中国画笔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能力上,都对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作出自己的有益探索和贡献,在当代画坛占有一席之地。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