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魏恒斌,是在位于北京西四环六里桥他的家中,和其他书画家相比,魏老师家里也是挂满了字画,不大不小的创作室里摆满了他的各种作品。干净整齐的客厅悬挂着魏恒斌自己创作的“十八以”作品正是这幅作品一直鞭策和鼓励魏恒斌在平凡的一生中获得了不平凡的感悟和成就,造就了他谦逊博爱、怀瑾握瑜的品德。
眼前的魏老师,身着一件普通的灰色T恤衫,简单朴素的黑色西裤,但是看上去显得很精神,只是这明显和所谓的“当代书圣”身份不相符,甚至,和当今频繁在公众面前现身的那些光彩照人的冠以各种头衔的某某艺术大师们相比,他简直有点“朴素了”。
但是年近七旬的魏老师看上去比其他书画家多了几分沉稳和深沉,随和得近乎谦恭的笑容以及他和记者侃侃而谈的举止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当记者读出一连串的魏恒斌的称谓并尊称其“魏老”时,魏恒斌笑了笑,随即打断了记者的话语,摆了摆手说:“我没有那么多美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书画家,写好字、画好画,这才是我的本分。”
和魏恒斌交流的时候,记者才真正感觉到,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并非简单地局限于对书法字体、技术或字形的驾驭和理解,而是对书法所孕育的文化、道德、精神以及人生感悟的一种近乎痴狂的追求。
因此,他的书法,绝对不仅仅是诞生于手腕和毛笔下的平面的字形,而是他数十年人生积淀带来的独特的并且渗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与线条的对话,是一种在极致的艺术境界中,今人和古人超越时空和历史的照会所幻化出的一个个带有艺术气息的生命体。
在魏恒斌一生对书法孜孜不倦的追求过程中,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辛酸、孤独和痛苦,而最终获得巨大成就、举世瞩目的呢?沿着他的书法历程,我们走进了他的人生。
年少艰辛求索走入仕途
魏恒斌是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宗亲,其家族人才众多,学识深厚渊博。由于魏恒斌的伯父魏国民在当地教私塾,颇享有盛誉,加之对书法深有研究,魏恒斌受其伯父的影响,从三岁就开始跟随伯父练习书法,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他那时所懂得的只是喜欢和爱好。
随着魏恒斌祖母的去世,整个家族慢慢走向了破落,日益衰退的家族逼迫着家族成员分家单过了,魏恒斌的父亲有5兄弟,分家后,魏恒斌的父亲在12岁的时候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给地主种田,砍柴放牛就成为了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
“我父亲17岁那年结的婚,结完婚之后,我们就开始搬家了,连续搬了7次家,直到解放前,我6岁的时候,我们才搬回了老家去住,没人能够理解我们那时生活的心酸。”魏老师一脸的凝重。
家庭的贫困并没有打断魏恒斌对书画的喜爱,由于家里买不起灯油,魏恒斌就经常用松柏叶去点灯练习书法;买不起纸墨,就用树枝和筷子在地上写,“那时的我不渴求吃得饱穿得暖,拥有一支毛笔和几张宣纸是我那时最大的愿望。”
由于魏恒斌长期在晚上用松柏点灯熬夜练习书法,他的眼睛视力在缺少光明和被松柏点灯时冒出的浓烟双重折磨下逐渐变差,直到现在,魏老师一旦长时间忙于创作的话,眼睛就会疼痛难忍。
凭借着聪明的智慧和一手好字,魏恒斌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小有名气,“有一次过年的时候,地主家要写春联,找到了我,我写了一幅春联,地主给了我2个银元,我就背着父母把这钱全部买了笔墨,后来还被父母给狠狠骂了一顿。”魏恒斌回忆道。
1964年,21岁的魏恒斌参加了高考,并且报考了湖南师范大学,但是差强人意的是魏恒斌没有考上,加之他那时眼睛视力越来越差,高考过后,他就一边复习一边参加劳动,等待着来年再考。
1965年,对于魏恒斌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那年的高考魏恒斌再次报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考试结束后,魏恒斌就回到家里继续一边支教一边练习书法。等到高招录取通知书下发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让魏恒斌难以忘怀的事。
“那时我在家里左等右等就是没有等到录取通知书,后来我才知道,8月29日录取通知书错寄到我们隔壁乡镇的一个亲戚的家里,她是我的外甥侄女,当她看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在诧异通知书上写的魏恒斌是不是我,当时她也没有多想,就立马骑着自行车走了十几公里来到我的家里,当我打开的时候才确定就是我,那刻我真的很兴奋。”魏恒斌意犹未尽的告诉记者。
9月1日开学,还有2天时间,魏恒斌家里人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凑齐了学费,魏恒斌就急匆匆地往学校赶。1965年的秋天,魏恒斌正式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每个月只有4块钱的生活费,让魏恒斌捉襟见肘,“当时除去买笔墨和书的钱,基本上就剩不下什么生活费,每天都是咸菜、米饭、凉馒头,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饿的特别厉害的时候就喝凉水。”
由于魏恒斌高考分数在全系5个班是第一,加之系里要搞通讯报道,魏恒斌就自告奋勇地报了名,出黑板报、写毛笔字就成为了魏恒斌大学生活最丰富的时光了。“无论如何都要把自己的书法练好,正好有这样一个平台,我就好好把握住。”
一年的大学时光使魏恒斌书法提高得很快,早已成为学校的“名人”了,“不止是我们系,其他系要出黑板报或者写什么东西时,也都请我过去帮忙。虽然很累,但是很充实,也很开心。”魏恒斌说。
1966年的春节魏恒斌没有回家过年,因为凑不齐4毛钱的路费,于是他就留在了学校,整个寒假他都在图书馆里埋头苦练字画。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魏恒斌想家了,泪流满面的他只能一头扎在在图书馆里点着油灯练习书法,“当外面烟花炮竹响起,我啃着凉馒头拿着毛笔时,泪水已经止不住留了下来。”
四年的大学生活给魏恒斌留下了很多的回忆,最难忘的事情是1967年给学校毛主席雕像篆刻文字,“那年我们学校立了尊毛主席雕像,要找人往像上篆刻文字,当时学校就找到了我,我知道后真的非常激动,用尽全身功夫花了好几天时间把字篆刻好,等这尊毛主席像面世的时候,整个学校都在议论我雕刻的字,我真的很兴奋。”
1969年,魏恒斌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后就回到了他的家乡湖南省隆回县山界回族乡,一边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书法绘画一边从事教书。当时,教师的工资很低,只有14元,除去吃饭、回家过桥费,基本剩不下什么钱,“当时学校里面要办报纸,我就成为了校报主编,每天除了教书,就是忙着写稿子、出报纸,感觉很充实,浑身也有劲。”魏恒斌笑呵呵地说着。
之后,魏恒斌曾任中共湖南新邵县委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县八届人大常务委员、区委副书记兼寺门前乡党委书记。1984年调任中共邵阳市委政策研究室第一副主任。1991年调任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兼市委讲师团主任。
走入仕途的魏恒斌并没有因此而耽误自己的书画创作,除了正常工作之外,魏恒斌很少参加应酬,大部分时间还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面搞创作。在任中共邵阳市委政策研究室第一副主任期间,他主编《村级经济概论》,为市委决策服务。主办《廉政简报》,为邵阳市的廉政建设做出贡献,为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尽职尽责。在任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委讲师团主任主期间编了《大潮风流》大型改革报告文学集,《辉煌的邵阳》、《邵阳五十年》和《改革之路》系列丛书等。
魏恒斌在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任上退休。曾兼《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编委、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邵阳市书协副主席和市社科联副主席等职。
笃学励志成就人生
60多年来坚忍不拔地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使魏恒斌的书法艺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魏恒斌书法行笔多走中锋,运笔沉稳精到,速度的快慢、节律的缓急、墨韵的变化是随心而动,应机生发,或放或收,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魏恒斌的临池与笔耕,篆、隶、楷、行、草兼擅。他的行楷以汉隶为基,参入篆书、魏碑之笔意,撇、捺的分披、波横的灵动,间出飞白和渗化,既有唐楷的酣畅,又有魏碑的险绝,丰富了楷书的笔墨韵致,反古生新、醒人耳目。他笔法墨法厚实圆融,中宫紧凑、笔力外张、左右逢源,字里行间不假界格而参差掩映、使转灵变,笔有蓄力之势、墨有旁沈之迹。
他初学柳体,继习颜字,由此上追二王,下研黄庭坚、米南宫,同时,又在学怀素、欧阳询、黄自元等书体上下了许多功夫。他既攻帖学,又攻碑学,于魏碑研习最力。可以说遍学百家,从中汲取中国书法的精华。其字,可见王(羲之)字神韵,颜(真卿)字气势,柳(公权)体风骨,黄(庭坚)体潇洒,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启功先生说:“屋漏痕是指一个圆的流水的(痕迹),拿笔一竖写下来,两边都是饱满的,横滨的字深得屋漏痕、锥画沙之妙旨,正好印证了这个书法技艺上的重要学说。”
几千年来,从晋朝王羲之到唐朝颜真卿,至宋朝苏东坡,形成了书法艺术三座高峰。继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之后而有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到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苏东坡)三大行书,自然有其积淀、发展和成型的历史轨迹,作者无力从深层次去考究和评价,然而由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魏恒斌行书字帖》,其中所书的《岳阳楼记》、《陋室铭》、《滕王阁序》却是由魏恒斌亲手所书并摆在当今社会和世人眼前、活生生的天下第四行书,或许可以称作魏恒斌先生为中国书法树立了第四座行书书法高峰。
当记者翻开魏恒斌书写的字帖时,看到上面的字飘飘洒洒、行云流水、大气霸气、老辣独到。让人们从中可以看见王羲之字的神韵,颜真卿字的气势,柳公权字的风骨,黄庭坚字的潇洒,米芾字的刚劲,怀素字的奔放,何绍基字的奇崛,欧阳询字的俊秀,黄自元字的飘逸。让人观之如浇瀑布之淋漓,品之如饮甘露之舒畅;那精细、那气度、那宏灵、那滋味,让人如食满汉全席、如亲四美秀色。
2005年秋,在北京大学一次书法艺术研讨会上,一向对魏恒斌书法极为赞赏的博士生导师肖琛对出席会议的博士生、研究生说:“在你们面前摆了两本书法字帖,一本是古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一本是当代《魏恒斌行书字帖》,你们认真地看一看,对比一下,你喜欢哪一本字帖,就投其一票。”测验的结果,有2/3的参会者投了魏恒斌的票。几乎是在同一时期,美国哈弗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韩国人文大学艺术学院的博导们也进行了同样的测试。相距万里、远隔重洋的不同名校,测试的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
魏恒斌的字画曾受到张汀、王琪、何建国、邹德龙、颜家龙、吴沫淳、沈鸿根、朱守道、周宏兴等书画名家的高度赞赏。美国哈弗大学教授萧明艰先生多次致信魏恒斌:“魏君书法,劲秀雅致、天才与力学、神韵自然、继往开来、俱见功夫,真可谓力屈万夫、韵高千古,至为钦佩。”
中央党校原教务长、博士生导师王瑞璞说:“魏君书法很有个性和时代感,越看越有劲,确实是一枝艳丽的常开不谢的鲜花。”
北大博士生导师肖琛对魏恒斌书法倍加赞赏:“多年前我就十分欣赏魏恒斌的书法,我把他的书法字帖一年四季摆放在客厅的案桌上,把他的作品用北京最好的装裱材料装好后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让所有的客人感受恒斌书法艺术的熏陶。他的书法作品实在太好了,令人神往,完全可以与王羲之相媲美。”
魏恒斌书画作品先后在中国军博馆、全国政协礼堂、人民大会堂、港澳台、东南亚各国、西欧数国以及韩国、巴西、日本、加拿大、美国数度红火展出并取得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1000余件,已有32幅作品在“世界首届书画艺术大赛”、“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展”、“第三届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大奖赛”、“第30届国际书道联盟展”、“《祖国颂》中国书画大展赛”、“中欧文化艺术交流展”等中外大奖赛中获金奖。
在魏恒斌的书画生涯中,他先后被授予“中国德艺双馨金奖艺术家”、“中国书画艺坛名师”、“中欧文化大使”、“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中国慈善大使”、“中国文化名人”等多个荣誉称号。他的作品和传记被收录《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字大辞典》、《20世纪中外书画名人大辞典》、《世界当代人才库》、《中国书法家选集》、《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国硬笔书法大典》和《中国刻字大观》等300多部大型辞书和专著。
四川李白碑林、大足碑林,山东潍坊和浙江雁荡山国际文化碑林,江西三清山,中国少林寺,湖南常德诗墙以及韩国汉城碑林等大型名人碑林都有魏恒斌力作勒石。中国许多报刊、电视台、网络以及美国洛杉矶熊猫电视台均以大篇幅宣传报道了魏恒斌的书画业绩。
60多年过去了,由于经常熬夜写字画画,长期积劳成疾,魏恒斌的心脏经常超负荷运转,加之本来心脏就不好,在他的卧房和书房放着很多药,“人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不是这痛就是那痛,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活泼乱跑的小伙子喽。”
在和记者谈起当前中国书法界的一些现状和发展趋势时,魏恒斌谈了谈自己的看法。“当今书法界讲求创新,以创得新,用创融新,这是非常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业内也出现了比较浮躁的一面。有些人表现出急功近利,还没有真正领悟到书法艺术的精髓,就急着把自己装点成某某家,就急着开画展,并借此卖画赚钱。这对于研究书法是很不利的。”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不是商品,是去让人们欣赏的去看的,而不是成为社会交易的砝码,艺术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的。好的作品,除了要表达自己的性格、情感之外,同时要服务于社会,要尽量让人家接受,如果人家都不接受,书法就没有意思了。”魏恒斌说,“只有把书法真正充实到社会中去,让书法贴近民众,走入寻常百姓家,那么书法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立住根、才能站得住。”
魏恒斌一贯主张书法爱好者先从练习写大字开始,“大字是最难写的,如果能把大字写好了,写好小字就不难了,写好大字是写好小字的基础。”应该静下心来把基础打好,基础很重要,这是急不得的。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多提高自己的修养,包括道德的修养以及文学的修养,力争人品和字品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做出高雅的书法。
对于人生,魏恒斌略有颇感,“心静者高,高者俯瞰世界;心和者仁,仁者包容万物;心慈者深,深者淡定人生;心慧者爱,爱者笑对每天。”这是他对人生感悟的总结。“做人主要是心态,心态放稳了,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打乱你的心。”
魏恒斌说,人要学吃苦、能吃苦、敢吃苦,“一个人若要往上爬,就得要吃苦,要流汗,可是等他爬上去以后,就会发觉他无论吃多少苦,无论流多少汗,都是值得的。”
拉二胡、弹钢琴、吹笛子是魏恒斌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情,“这不仅可以使我得到了休息,更重要的是陶冶了我的情操,能让我的心态放得更稳。”最让他热衷的还是种菜,他来北京后,特意整了片菜地,每天都去他的菜园子里忙活。
“我是农民出身,是一步一步从泥土里走出来的,即使走到现在,我对于土地还是有种特殊的感情,虽然离开家乡很久了,可是我依然眷恋着家乡泥土的清香。”魏恒斌深有感触地说。
谈起未来,魏恒斌没有说太多,只是表示会继续在书法艺术这条路上走下去,“不仅要走下去,还要好好地走下去,古往今来,有很多著名的书法艺术家都是我的老师,他们的艺术精髓我还要好好的去揣摩。”
淳朴的话语、坚定的眼神,或许从魏恒斌身上读懂了更多的东西,让我们共同祝愿魏恒斌大师在书法艺术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好,也共同期待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展示于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