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非遗”成果璀璨红火
十几元一瓶的封缸酒,曾是饭桌上的宠儿、馈赠的佳品,然而前几年基本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如今,它又“杀”了回来,并且,花样翻新,在酒产品和运送车辆上,醒目地标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字样,厚重的文化含量获得了最直观的经济回报,数百元一瓶,还很畅销;淹城美食街上的常州大麻糕店,因秉承了正宗做法,受到追捧,经常有人开车赶来,店里一天做2000块麻糕,还不够卖;常州市11家大型连锁超市里,玉蝶萝卜干成为唯一入驻的萝卜干品牌,不仅如此,该品牌还闯进了沪宁线上的超市……
常州“非遗”成果一夜间令省专家组大吃一惊――不仅以9个国家级项目在江苏省名列前茅,而且普查工作更是新意不断。
为保护“民族的DNA”,2003年,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申报工作,常州市金坛封缸酒、天宁寺梵呗唱诵、常州梳篦等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留青竹刻等30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57个项目评为常州市级“非遗”;进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达20余人。
市文广新局求实创新,发动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学校,盘点常州“非遗”资源家底。目前,获得了万余条“非遗”普查线索,其中有效调查2300余项,收集实物、图片超过6000件,1230个项目被永久性载入各市、区非遗普查汇编本中。近期,省文化厅组织资深专家对全省13个地级市的“非遗”普查资料汇编本,作了详尽的审阅和评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常州成绩突出,列苏南片第一。
普查工作面广量大,传承保护更需探索,常州创新了许多做法。
静态存录基础上探索活态传承:短短几年内,30多家民间工艺的工作室建立起来,常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成立,一批批年轻传人脱颖而出。此外,市“非遗”展示馆和华夏工艺美术博览园双“馆”齐下,展览馆以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实物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列入国家级、省市级的“非遗”名录项目;利用民间庙会等重要的节庆活动,让各类“非遗”项目集中展演展示在群众面前。
一部分濒临失传和湮灭的项目及时得到抢救性保护和传承。许多具有发掘价值和传承保护价值的门类和项目,被首次发现和发掘,不少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项目被挖掘和整理;更有一些“非遗”项目,因传承人已届高龄,年轻人多不知情,普查人员与时间赛跑“抢”了出来。
一些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及各社区和村委工作人员、中小学师生、民俗工作志愿者等,都成为普查的主力军。其中,原西林职中主动配合整理材料,拍摄制作录像,找全了常州大麻糕的传承人和谱系。
随着“非遗”概念日渐为人知晓,不少传承人主动找上门介绍项目。许多项目都出现了争相申报的局面,甚至同一“非遗”项目,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人使着劲儿争夺“名份”。“非遗”,在常州已经是个很“火”很“热”的词,通过“非遗”的普查和保护工作,文化显示的经济和精神价值正越来越为人瞩目……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