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古韵复苏 惠及民生
城市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场所,古城也不例外,作为曾经的吴国都城的心脏——子城的所在地,沧浪区占据了苏州古城的半壁江山,2500多年的吴文化熏陶,构筑了沧浪区常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城要保护,民生也要改善,古城保护要凸显“旧”,民生发展却指向“新”,这“旧”与“新”的矛盾如何化解?如何既把古城保护好,又能让老百姓体验到现代化的生活,让古城保护的成果惠及百姓?
背街小巷古韵复苏 宜居改造创优利民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一口古井,一口古宅,承载了多少历史的记忆,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个的文保点,更根植于百姓家门口的背街小巷。但是这些街巷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可能有污水管网,也不可能有其他的配套设施。沧浪区从2006年开始对全区两百多条街巷进行改造,到今年为止完成了205条街巷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在外貌上整体保持历史韵味,而在民居内部和微观层面实现了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同德里在没有改造前,原有的老百姓移走了,改造以后,雨水污水分离,管道、电线、煤气全部通进老百姓家,很多老百姓开始“返城”了。
2006年起,沧浪区对道前地区的260个大院进行了环境整治和设施改善,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在这一片区共累计改建了1039只马桶。
2009年,在老新村改造过程中,沧浪区在全市率先尝试对没有独立卫生间的老住宅外接卫生间, 试点的二郎巷小区190多户居民,户均增加了5平米的卫生间,彻底解决了困扰此处百姓多年的如厕难问题。沧浪区“古巷新韵”创建规划,不仅局限于刷墙铺路,不“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而是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还“背街小巷”历史文化韵味的同时,也要还居民以便利。
完善社区服务 便利社区居民
以保护性修复为原则的街巷整治,固然在短期内实现了古城风貌与人居改善的统一,然而,要想使古城保护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长期有效的城市管理成为关键。为此,沧浪区依托网络化与信息化技术,开始了借助高科技手段管理城市的全新探索。
2007年以来,沧浪区以“好管家”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载体,在城市信息化管理服务上迈出了新步伐。2007年,南门街道建立了“好管家”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在道前社区0.61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2条街巷安装了25只监控探头和8只音频喇叭,对该地区实行了24小时不间断监控管理,此后,服务平台又不断进行智能升级,扩大监控范围。“好管家”平台还加强资源共享,建立与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互通、联防的科技防范平台,构筑防范新体系。2009年“好管家”的监控范围实现南门街道辖区全覆盖,全面实现“网上巡逻”。结合“数字南门”的建设,街道还成立了“好管家”社区服务配送中心,形成6大类配送中心服务项目,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为居民打造“十分钟社区服务圈”。
虚拟养老院,是我们在沧浪区经常听到的一个新词。“围墙是虚拟的、养老是实在的、运作是科学的、服务是优质的”,沧浪区秉承这一宗旨,打造了一个能够覆盖全区老人需求的新型养老机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民、应急救助六大类53项服务项目,为居家老人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全天候养老服务。
幸福联盟构筑精神家园 提升百姓幸福感
沧浪区提出了要建“幸福社区”,让各类人群都能享受到幸福的生活。政府除了为老百姓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还搭建平台为老百姓创造一个自娱自乐的空间。为提升辖区百姓家住沧浪的幸福感,沧浪区以建立幸福联盟为抓手,引导市民参与,营造居民的精神家园。作为社区社会群团、各类民间组织自发组成的联合体,幸福联盟主要通过承接政府购买的服务;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或服务性民间组织;招募社区志愿者;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居民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等,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自我监督。自2007年幸福联盟成立以来,全区登记注册的各种爱心社团、志愿者服务队等就达19支。由居民自发组织参与的扶贫帮困、家政服务、文艺健身等大小组织数以千计,享受到幸福果实的居民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热忱普遍高涨。(黄蓉)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