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传播丰富多彩的“千年文化”
6月12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组织10位《老腔》表演者在上海世博会献艺。“老腔”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落音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因其属家族戏,不外传,且传男不传女,目前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中新社发殷春永 摄
在上海世博会再次遇见表演古剧《老腔》的原班人马,让张颜平颇感“意外”,立即邀请演员们合影。这位来自深圳的参观者曾在西安旅游时观看过《老腔》演出。对剧中的唱词,张颜平真言“听不懂”,但她知道这剧种已流传了1000余年,根据目前的传承环境,她感觉这些表演者“很珍贵”。
今天是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西安案例“大明宫”下,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组织10位《老腔》表演者在此献艺。演出时,有人身披短褂坦胸露乳,有人长袍装扮腰带缠身。剧中人有些怀抱月琴,有些手持长号,有些敲锣,有些边唱边舞,还有人呐喊助威。虽然多已年近花甲,但声音力透时空,雄浑苍劲,堪胜“现代摇滚”。
作为世博会唯一入选的大遗址保护项目,西安案例馆“大明宫”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其它展馆相比,其古朴雄浑的外型显得与众不同,但更受关注的是其“文化传承”。馆长孙福喜说,“大明宫”提供了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存在,并与周边环境融合、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新思路。
世博园里的文化展示可谓“丰富多彩”。正在进行的黑龙江活动周,30多位各种绝活的传承人在宝钢大舞台表演,包括很有民族特色的赫哲族萨满舞。同时,种类繁多的树皮、鱼皮、桦皮制品也在这里展出。25岁的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任缓说,赫哲族以捕鱼为生,为了遮风避雨,赫哲族人们取材大马哈鱼皮,将鱼皮晒干后,再一针一线的拼接,做成了帽子、衣服、鞋子,千百年来传承至今。
在宝钢大舞台传习区,自世博会开幕以来就一直不间断的有“文化遗产项目”先后登台。仅山西省就展出了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众多“非遗”不同,“闻喜花馍”没有固定的传承人,而是一大批乡村妇女。闻喜花馍种类繁多,此次为世博会参展而制作的“花糕”直径80厘米,重达30公斤。闻喜县文化馆副馆长贾宏建说,花馍是当地生活方式的重要缩影,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花馍。“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要送花馍。花馍形制不同,代表的礼俗不同,功用也不同”。
连续半月以来,四川省北川县的羌族姑娘和小伙在此献艺羌笛、口弦、民歌和原生态舞。还有一位羌族阿婆神桂子,虽年届71岁,仍在绣坊席地而坐,开始她在家乡每日必做的工作——古羌织锦。
北川还为世博会带来了众多绣品,北川县文化馆馆长徐亚斌告诉记者,农村女在劳动间隙制作民间工艺品的技艺,现已列入“非遗”。他说,这些作品无论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均体现出千年古羌文化的沉淀,也蕴含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情调。大地震后,北川羌绣面临失传的危险,经过两年的保护传承,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北川羌绣目前已成为当地农妇致富的绝活之一。
6月12日,“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世博会上,博大精深、美丽独特的中华文化得到了传播,并且世界上190多个国家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得到了展示。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柬埔寨的整个吴哥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世博柬埔寨馆,展现了他们从创造古城的独特架构到现代化都市的三个历史时期,其中在“吴哥时期”里,可以看到古代柬埔寨人民在高棉帝国的首都吴哥使用石头搭建的皇家寺院、庙宇、道路、桥梁、水库和传统技艺医院等。
而在斯里兰卡馆,不仅展示了五座独具特色的历史城市,介绍其在城市遗产及其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而且,展馆现场有技师打磨宝石演示,这项手工打磨宝石的技艺已有2500年的历史。斯里兰卡馆还展示了花编、木雕等技艺,呈现诸多“慢工细活”的工艺品。
最新相关文章